【摘要】高校聲樂課程是音樂表演和音樂師范專業中的必修課,作為一門實踐性和藝術性較強的專業課,本文闡述了高校聲樂線上課的性質和特點,對高校聲樂線上課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校;聲樂課;線上課
隨著科技的發展,借助計算機網絡技術,高校各個門類的課程出現了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再是單一的面對面教學,還有線上教學、線上加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等。聲樂課作為一門實踐性、藝術性很強的課程,要突破傳統教學方式,開展線上課教學,在教學中需要教師更好的利用現代科技進行教學實踐,保證教學效果。
一、高校聲樂線上課特點
高校聲樂課在音樂表演專業、音樂師范專業中的設置為專業課程,在其它專業設置為選修課程。其教學目標一般是建立對聲音的基本控制能力,學生通過學習,能夠進行演唱活動的展示,并能夠建立一定的審美能力。在高師聲樂課程設置中,上課形式一般為單獨課或小組課。在教學過程強調課程的示范性、情感性和審美性。高校聲樂線上課是依靠網絡平臺進行聲樂課教學的一種形式,教師和學生身處不同的空間,依靠計算機網絡技術來實現線上聲樂課教學。
(一)高校聲樂線上課的優勢
1.空間的便利性:聲樂線上課,對學生的學習環境沒有固定的要求,只要有網絡,借助計算機軟件和音像設備,教師和學生可以在不同的空間完成教學過程。
2.人文知識的完整性:現有的網絡教學課程一般都設置了學生與教師的互動環節,以便進行數據統計。教師通常會在線上課程中設置任務點和布置作業。通過完成作業,學生對聲樂作品的創作背景和相關音樂知識會有一個完整的了解。
3.學生綜合樂感的提高:在傳統教學中,通常是學生唱,教師鋼琴伴奏。在線上課教學中,學生只能自彈自唱,或者通過音響伴奏進行演唱。通過演唱伴奏的同步,學生自彈自唱和與伴奏協作的能力提高了,也增強了樂感。
(二)高校聲樂線上課的缺憾
1.聲樂特性的缺失:線上課在聽覺上會常常會出現以下問題:一方面是聽覺的延遲和卡頓。受網絡和設備的影響,教師通常只能聽學生唱完一段再進行糾正,及時性不夠。另一方面是音色的失真。線上課通常通過手機或電腦客戶端的麥克風和話筒收集聲音和擴大聲音。電子設備的音響質量對還原歌者的音色不真實。影響教師對學生聲音判斷的準確性。
2.音樂情感性、審美性的缺乏:音樂中的情感性和審美性是個人獨有的,在演唱過程中要提高情感性和審美性,通常依靠師生面對面的演唱實踐和情感交流獲得。線上課在教學中常常因為聲音的失真,歌曲的演唱常常只能對音準和節奏進行糾正,但對情感的表達和審美中出現問題的原因不能準確的判斷和提高。
3.聲樂學習效果的缺憾:受2019年疫情的影響,我所在的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開展了三個月的聲樂線上課教學。在學生返校后,我進行了訪問式的調查。學生普遍認為在聲樂線上課學習過程中的典型問題是:在演唱時的問題不能立刻被發現和解決,通常問題要特別嚴重才會被教師發現。尤其是樂句的表達或氣息的控制這樣需要感同身受來進行交流的問題,必須在線下課中才能感受教師的要求。
二、高校聲樂線上課教學模式探索
高校聲樂教學模式要進行改革。首要任務是保證聲樂課的有效性。在不同專業的聲樂課中雖然教學目標和要求不同,但都需要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持續關注并保持有效的溝通。因此,高校聲樂課的教學中如果需要引進線上課,較好的方式是進行線上加線下混合教學模式。
(一)線上加線下聲樂課程的混合教學模式
編制教學大綱:針對學生技能水平,在教學大綱中對教學內容進行規范要求,對必唱曲目和自選曲目制定詳細的計劃。必唱曲目應該具備經典性和藝術性的特點,針對不同的年級應該有難易度的差別。
分配教學課時:教學計劃中安排一部分學時的線上課,線上課主要對文本性的課程任務,線下課一方面解決聲樂技巧和情感表達的問題,一方面解決在文本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明確教學目標:線上課的目標的重點應多關注知識點的學習記憶。線下課應該盡量解決學生在聲樂學習中如何建立聲音狀態的問題,善于發現學生聲樂學習中的最重要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關注學生的情感狀態和審美發展,建立學生歌唱的自信。
(二)線上加線下聲樂課程的評價體系
聲樂學習評價體系不像其他的學科比較容易被量化。聲樂學習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學生與教師的配合程度和學生演唱時的情感體驗和情感交流。
從教學領域來看聲樂課程評價應該從學習和演唱兩個方面進行評價量表的設計。分別對學生學習效果和演唱達到的程度進行評價指標的設計。從過程與方法來看聲樂課程評價一般是以學生的學習起點開始,每個學生的學習起點不一樣,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的方法也受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和感受的方式不同而不同。在階段性和終結性的學習評價中都應該充分地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合理的評價。
從評價領域來看,線上教學可以從在線課堂的平臺中根據完成作業、任務等情況進行學習數據統計。線下教學可以通過“藝術成長記錄袋”,教師集體評價來進行。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評價各占總分的一定比例。高校聲樂課程作為音樂專業的核心課程,線上課的加入可以有效的緩解專業教師缺乏,專業課時較多的問題。也可以在教學中體驗新的技術手段帶來的便利。聲樂教學的模式的改革才剛剛起步,需要我們不斷的繼續探索和努力,以更好地推動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逢慶.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基礎與教學設計[J].現代教育技術,2016(09):18-24.
[2]詹澤慧、李曉華.混合學習:定義、策略、現狀與發展趨勢——與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對話[J].中國電化教育,2009(12):1-5.
基金項目:2017年9月中央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項目,“云南少數民族地區藝術教育人才培養的創新團隊建設”資助。
作者簡介:沈靜(1974.9-),女,漢族,云南昆明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