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超
摘要:高校志愿服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體現形式,也是彰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同時是中國夢同個人夢相結合的關鍵助推力。面對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筆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將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同思想政治教育良好融合,在實現志愿服務實效性的同時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體現。
關鍵詞:高校志愿服務 思想政治教育 價值體現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徑,志愿服務活動也是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主要方式[1]。針對高校大學生,如何將志愿服務活動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融合,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助推高校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是筆者著重要解決的問題。
一、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概述
隨著國家對志愿服務活動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志愿服務是社會進步文明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志愿者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高校大學生作為參與志愿服務的重要力量,更是要通過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服務和奉獻。
具體來講,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指的是在校大學生出于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在不為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社會需要或福利事業而提供的服務[2]。根據此,可以了解在高校中的志愿服務活動都是大學生的自發性無償奉獻行為,不涉及到金錢和物質的交換。同時志愿服務的類型涵蓋很多,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暖冬計劃、義務支教、科技支農、助老助殘、社區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等等多個方面。
二、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思政教育價值體現
(一)志愿服務活動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
憑借著高校志愿服務與思想政治教育極高的契合度,志愿服務活動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載體。具體來講,志愿服務活動通過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鄉村開展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從而可以很好地借助這些外顯性的行為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體現提供內隱性的教育。因為無論是何種形式的志愿服務活動,其核心在于服務奉獻和正向價值的引導,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體現非常有效的載體和渠道。
特別是在疫情期間,各高校在校黨委、校團委的帶領下,開展多種形式的抗擊疫情志愿服務活動,讓廣大青年學子能夠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是親身領會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中國力量,而這些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內容的有力體現和生動寫照。因此,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載體,能夠將枯燥而理論化的思政內容融入立體可感的志愿服務活動。[3]
(二)志愿服務活動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思路和途徑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同專業特色、時代特征、社會現狀有了更多的關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現今時代空談理論是無法真正改變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形態,通過引導大學生真正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將志愿服務活動變成高校思政教育的活教材和體驗式教學模式,做到真聽、真看、真感受,在助人為樂中體驗奉獻的樂趣、在教學相長中感受收獲的喜悅、在扶困助困中學會感恩和共情的魅力,從而利用志愿服務活動源源不斷地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徑,讓高校思政教育更加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在服務和奉獻的過程中實現對于高校大學生的價值引導和愛國主義教育。
三、高校志愿服務在促進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經過調查研究,發現雖然高校在逐步強化對于志愿服務活動的重視程度,但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在實現思政教育價值層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類:
(一)高校大學生對志愿服務心理認同感不強,導致思政教育影響力不足
雖然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和種類非常多樣化,但很多高校學生對于志愿服務的看法仍然停留在表層,認為志愿服務活動就是去公園撿撿垃圾、去養老院陪老人聊天、去幼兒園給小朋友們表演節目等,再加上部分高校對于志愿服務的有效激勵不足,導致高校大學生對于志愿服務活動認同感不強、參與性不夠。面對這種情況,高校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容易形成參與人員比較固定、活動覆蓋面和影響力不足等問題,哪怕某項活動的思政教育意義很強、愛國紅色屬性非常突出也無法形成有效輻射圈,帶動大學生實現思想上的正向引導。
(二)志愿服務活動的時代創新性不足,沒能緊跟思政教育新方向
經過調查研究,筆者發現高校志愿服務活動普遍存在時代創新性不足,尤其近一年來新冠肺炎疫情的緣故,導致很多高校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多方受限,無法像往常一樣開展形式多樣、規模較大的線下志愿服務。面對新的外部環境,部分高校志愿服務組織采取半停工狀態,日常實踐基地也不再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面對這樣的新環境新挑戰,筆者認為若想充分體現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就要開拓線上志愿服務陣地,例如錄制支教課程實現遠程支教、利用網絡聯絡偏遠鄉村助力完成暖冬計劃、借助兩微一端平臺走進社區進行知識宣講等等,新的形勢下要不斷開拓創新,為實現志愿服務活動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注入時代活力和青春力量。
(三)院校兩級對于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專業性和特色性重視不足
院校兩級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往往關注更多的是活動開展的規模性、實效性和影響力,很多情況下沒有較多關注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同院系專業特色、職業規劃等層面的關聯度,例如理工類院校在開展志愿服務時仍然將文藝活動、義務支教作為項目特色,就無法真正實現將學生的所學知識同實踐內容進行相互促進和聯動,也就無法將志愿服務活動影響力和思政教育價值體現的最大化。具體來說,對于理工類院校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如果將項目特色向科技支教、科技支農、七彩科技課堂等方向發展,往往能夠很好地實現因地制宜開展志愿服務,在適合的領域體現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和正向激勵。
四、提升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對策及建議
(一)提升志愿服務有效激勵,強化驅動發揮價值
高校志愿服務工作的開展,除了志愿服務內容精心設計、志愿服務渠道有效拓展外,還需要做好高校志愿者的有效激勵,建立完善激勵體制,真正調動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在高校,志愿服務激勵更多側重于精神激勵而非物質激勵,那么采取什么樣形式的精神激勵能夠驅動廣大青年志愿者樂于志愿、樂于奉獻呢?筆者在調研中發現,在評獎評優、推選先進時很多同學不會將志愿服務相關經歷寫進個人簡歷,由此可見高校的評優體系中并沒有充分重視志愿服務相關經歷。尤其是疫情防控期下的今天,能夠投身志愿服務的高校學子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所以筆者將高校評優體系進行研究探索,致力于完善志愿服務的有效激勵,從志愿服務激勵體制層面著手,細化激勵手段,提升激勵成效,讓更多的人樂于投入志愿服務的浪潮中,進而激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二)多渠道推動志愿服務同思政教育的協同發展
為充分挖掘志愿服務活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應該從志愿服務活動設計、內容完善、后續反饋、項目評估等多方面著手。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的內涵,應著力打通志愿服務組織者、志愿者群體、院校專業課教師、志愿服務對象等群體間的橋梁,結合時代背景和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要求,對志愿服務活動進行精心設計和有效監管,真正讓參與志愿服務的大學生能夠感受到志愿服務活動的道德塑造功能、精神激勵功能和價值引導功能,進而推動高校三全育人新格局的體現。
(三)提升高校志愿服務在疫情防控下的教育引導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新形勢新挑戰,高校志愿服務組織要充分立足實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對于在疫情期間主動深入社區、鄉村等從事和疫情防控相關志愿服務的大學生群體,要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有效激勵和宣傳引導。志愿服務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體現不僅僅在于個體的親身實踐,同時也應該體現在樹立榜樣典型的宣傳影響中。當高校大學生看到身邊有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務時,很容易逐步感受到每個人的命運都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養成馬克思主義者的思想理論行動自覺,準確把握新時代的歷史脈搏,于無形中接受國家和時代給我們上的這場思想政治理論課。
總的來講,高校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要找準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發揮的著力點,充分調動高校志愿服務活動價值引導和正向激勵的作用,于實踐活動中完成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于志愿服務中實現對大學生意識形態的引導,將高校思政教育的課堂拓寬到社區、鄉村和多種類型的實踐基地中,進而為實現高校三全育人新格局助力。
參考文獻:
[1]中央文明委《關于深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 [EB/OL].http://www.cvf.org.cn/show/44.html,2008-10-08/ 2016-08-08.
[2]姜歡,楊悅.以學生社團為載體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19(6): 84-85.
[3]羅馬亞.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