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前我國現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對于如何培養大學生的思政素養要求進一步提高。在教師對學生進行日常的思政教學活動中不僅僅只是對教師和學生的課本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講解了,同時還要對教師和學生的政治思想觀念進行了思政教育,讓廣大學生在自己人生的學習以及成長的各個階段中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但我國各個地區的高等學校對思政工作制定了較為完善的策略,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低下現象還是時有發生。因此,各班輔導員和思政老師班主任應充分借助微信、網絡等新媒體平臺進行思政教育創新,通過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造性轉化,引導學生將“互聯網+教育”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促進教學質量的飛躍式發展,進而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政教育
前言:隨著新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思政教育工作也逐漸朝著數字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在思政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新媒體這種新式的網絡通信的方式也逐漸得到學生、教師以及家長的認可與廣泛使用。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中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已經使得了思政教育交流更加高效、便捷,拉近了思政教育人與每一個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為此,高等學校的輔導員和思政老師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不斷強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一、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養與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養、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勢在必行。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師在工作中準確掌握并及時更新各種信息資源,將信息技術、管理水平與溝通藝術等整體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隨著我國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成熟,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應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引入“MOOC”等在線課程模式,充分借助“大數據”的豐富資源與專業技術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養。其次,信息素養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系統的學習與培訓逐漸獲得[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從信息素養的培養與訓練入手,例如:定期組織高校輔導員以及思想政治教師接收信息素養的系統培訓,通過開展信息化工作案例交流會、信息專業知識競賽、信息技能模擬等渠道,培養輔導員以及思想政治教師的信息素養、思想政治領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從而為高校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提高人才培育的實際水平,讓學校的師資隊伍朝著更加職業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2]。
二、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效性,該校地教師首先應從意識上發生改變,積極引導學生在學與做和做與學中積極轉換,并通過改革創新教學方法等途徑提升學生信息道德修養能力。第一,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所謂案例分析法,主要是借助具體的案例來創設特定的學術情景,讓學生與教師在角色扮演中逐漸意識到思想政治課中的大數據思維對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課采用案例分析法,一方面可以將思想政治課本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運用思政原理與基礎理論來思考與分析實際問題;另一方面還可以加高校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正面、高校作用[3]。
其次,在案例分析法運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該學校首先還應建立一個豐富的思想政治信息化教學案例庫,案例庫的建立需要院校和思想政治教師共同努力。例如:可以采取西方的“拿來主義”思想,引進一些著名人物或事件的案例。盡管案例分析法在很多大學都采用過,但高校的案例分析法運用并不多。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師首先應發揮為人師表的率先作用,自己創編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案例,提高大數據時代的針對性,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第二,采用啟發式教學法。啟發式教學法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教學法,從孔子開始流傳至今。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概括其意,就是說在教學中,學生是扮演一個領導者的角色,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教導學生,是學習的客體。雖然這些道理人人抖都懂,但在實際教學中,事實卻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這就說明啟發式教學法并非一種簡單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理念或教學原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師應采取提問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對信息化時代出現的思想政治問題產生思考,促進其獨立自主地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教師還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對學生地回答起到糾正和指導的作用。對那些積極回答、有創新想法的學生要進行鼓勵與贊揚,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而對于那些存在片面、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也應給予耐心指導,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營造一種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時效性[4]。
三、運用微信和微博拉近師生關系
互聯網所具有的靈活性與便捷性為我國各個地區的大學的思政教學創新提供了新思路與有效嘗試。因此,輔導員與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微博等多媒體媒介監督學生的思政表現,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政水平。同時,一個班級的思政水平也同樣取決于班級氣氛的活躍度。由此,班長應在班主任的引導下創建微信班級共享交流平臺,通過每周或每月固定展示優秀學生的作品或考試卷面,使學生增加班級責任感,進而提高整個班級的凝聚力與活躍度。其次,對于個別情況特殊的學生班主任可以私下找學生們進行互動交流,讓他們深刻感受到對班主任的親切關心,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們的問題,使得普通初中學生對于班主任的認識和信任度也得到了提高。其次,教師作為大學生的學習榜樣,還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現代多媒體平臺,將黨的政策、方針、政策充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使學生在參與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過程中,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5]。
四、利用微信和微博關注學生心理活動
隨著“互聯網+教育”逐漸進入大眾視野,我國各個地區的高效思政教育的基礎設施與教育人才不再存在資源短缺的問題,但面臨新課標改革的標準不斷深入,大學班主任的思政教學工作也遭遇巨大挑戰。在新媒體時代下,微信的小測驗和朋友圈也逐漸成為當代年輕人吐槽的“垃圾桶”。例如:在做測試中更加了解自我、發朋友圈記錄自己的美好瞬間等,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還是因為微信自身特殊的優勢。因此,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也應該通過定期瀏覽學生的微信朋友圈和小測試來觀察學生的生活狀況和心理變化,必要時采取一些措施疏導學生的困惑心理。例如:在朋友圈中將積極的小測驗分享給學生,讓他們參加考試,這樣不僅能夠改善學生的不良情緒,還能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尤其是對于一些內向的學生來說,班主任應該重點關注這些學生的朋友圈,通過一些特定的方式鼓勵他們參與互動。這樣學生一方面就可以降低對老師的防范意識;另一方面當他們成為朋友后,班主任也可以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了解和傾聽他們的學習狀況和階段性情感體驗[6]。
五、組織學生定期學習強國APP
“今天你學習強國了嗎?”已成為黨員干部群眾心照不宣的早安問候語,學習變成所有黨員干部群眾共同的經歷。“學習強國”APP其獨特的優越性在于體驗理論在其平臺的充分展現,體驗理論指的是身體感官系統對人的大腦思想、認知思維的作用,在馬克思理論的學習中,及其注重身體變化及感受,認為人的身體與精神世界是相通的,人的表征行為充實了人的喜怒哀樂、知情行意等復雜情感的表現,為此構建出了一個體驗性的社會。而“學習強國”APP重視每一位學習者的感官體驗,學習者結合現實情況,通過沉浸式的身體器官的體驗更好的學習了相關理論知識,并且從行動出發,積極投入現實的社會實踐,激發了學習熱情,增強了思政學習能力。對于新媒體思政學習平臺創新研究成果——體驗理論,讓思政教育傳播變得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化,學習者學習的持久度、學習的深度都在不斷進步中[7]。其次,“學習強國”APP給黨員干部群眾的生活也帶來了明顯的改變。當學習、瀏覽完“學習強國”軟件的內容之后,通過轉載、發表評論、點贊等,與其他學習者的社交交流主題變得更多了,共同討論學習內容,交流學習技能,分享學習體驗。黨員干部群眾有了一個自由、民主、愉快的學習交流平臺,加強了黨員干部群眾在生活中的交流。在“學習強國”軟件的內容學習中,也積累了很多生活知識,豐富了對事物多角度的見解,潛移默化的提高了生活質量[8]。
六、構建微博、微信等交流平臺
高校需要以學校自身情況為基礎,組織全校各個組織創建微博、微信平臺,如學院、專業、班級、社團等,并將組織內部的信息通過平臺發布給學生,以便于讓大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到學校信息。不同的組織之間也可以通過微博、微信平臺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以便于開展相關活動。教師也可以運用微博、微信交流平臺對學生的生活有更深的了解,以便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班主任還可以借助于微信和微博等網絡平臺的優勢,發布一些有關交通安全等問題并且讓學生自主探討,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教師應在滲透德育思想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食品安全、用水用電安全等相關安全教育知識滲透到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安全知識與防護措施,提升自我保護意識[9]。
七、適應多媒體技術在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應用方式
在進行思想政治新課程的授課時,要求大學思政教師授課時要充分適應多媒體技術在課堂的運用,在進行思想政治課教學時,要提前準備、明確教學目標;在多媒體技術與思想政治課教學結合時,要事先準備好教學課件、導入視頻等,確定思想政治課教學主題,得到良好的教學反饋,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技術是為了思想政治課堂的更好開展,是依托與思想政治內容而準備的教學工具,不能單純為了使用多媒體而在課堂上過度使用多媒體,有個別教師為了一己私欲,為了自生省事,而沒有依據學生學習狀況,過度使用多媒體反而不利于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發展。于是就要求了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技術幫助教學時,必須明確教學目標,才能使多媒體技術發揮最大的作用。二是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組織教學環節;對于多媒體課件的靈活運用,把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環節變得清晰明了。教學環節一般是回顧知識、導入、學習新內容、總結等,運用教學課件,將這些環節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例如在學習有關誠信的思想政治知識時,在開篇導入的課件中可以運用寓言故事、古代誠信故事以及現實誠信公益片等,將課堂氣氛變得活潑起來,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象生動的展現了誠信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對新課環節有了良好的過渡,幫助學生掌握思想政治新知識[10]。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科教興國與人才強國戰略的深入推進,各個地區的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還應不斷創新思想教育手段,豐富思想教學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黨的這種政策、方針與路線進行創造性探索與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形式,立足因地制宜的教學原則,把握思想教育發展規律,進而使思想教育工作者在高校的思想教育事業發展中發揮最大價值,不斷服務于滿足學生思想政治的實際需要,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最終為構建社會主義文明和諧社會貢獻出更多力量。
參考文獻:
[1]冉啟蘭.試析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J].現代職業教育,2020(21).
[2]王珺,韓旭,叢林.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J].青年時代,2020,000(003):141-142.
[3]許晨祎.試析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J].科教導刊-電子版(中旬),2020,000(002):56,61.
[4]吳梅妹.試析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J].作家天地,2020, No.538(04):162+164.
[5]楊燦.新媒體如何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有效發揮作用[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000(005):39-39.
作者簡介:彭艷琴(1981.06-),女,漢族,湖北武漢人,講師,學士,主要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研究。
2020年湖北省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
項目名稱:民辦高校輔導員隊伍專業化建設實施路徑探索-以武漢學院“明師”隊伍建設為例
編號:2020XGJPG4001
(武漢學院學生工作處 湖北省武漢市 4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