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芳
【摘要】初中教育教學的開展,應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完成,數學課堂教學過程應重視融入數學文化,加強學生對數論理論知識的理解程度。教育的重要內涵是培養學生對理論的認知與應用能力,針對不同數學理論知識老師為學生認真講解知識的由來與文化,幫助學生建立數學邏輯思維能力。老師運用創新數學教育方法,為學生建立數學知識與數學觀念的聯系,學生通過數學課堂完成數學文化與知識的積累,拓展學生理論知識與文化的視野。綜上所述本文深刻研究數學文化融入課堂的重要意義,并分析教材策略的應用。
【關鍵詞】數學文化;初中課堂;教學策略
引言
數學學科是屬于思維邏輯學科,在初中課堂老師應重視培養學生數學思想與數學思維,遇到學習問題運用數學思維進行解決,可提升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學習的過程是能力積累的過程,老師在初中課堂重視數學文化的滲透,學生通過學習數學文化的過程完成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這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體現。總結上述,老師重視對學生拓展數學文化,課堂可分為兩方面進行,一是遇到數學理論知識為學生講解數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二是通過數學課堂學生對數學文化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精神與數學邏輯力。
一、數學文化融入課堂的教學現狀
(一)追求教學效率,忽視學生數學知識的積累
初中高效課堂的建立過程不應忽視學生知識的積累,部分老師未進行創新教育的深刻解讀,錯把教學速度與效率視為創新高效課堂的主要內容,在初中課堂教學過程一味追求課程進展,不對學生進行數學知識與數學文化的拓展,嚴重影響能力教育的落實。知識的積累是初中階段重要的教學任務,學生只有積累更多的數學文化知識,才能建立起數學思維,學生運用數學思維完成初中課程的學習,可完成高效課堂與素質教育的共同構建。
(二)重視數學證明,忽視學生空間想象力
初中課堂完成教學任務,部分老師只重視數學問題的證明過程,忽視培養學生空間想象力,此種教學方式會影響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進行圖形移動與翻轉的教學模塊,老師多度依賴多媒體教學設備對學生進行文化與理論知識的傳授,會造成學生空間想象力薄弱問題。對于圖形模塊的教學過程,老師應減少使用課件,使用現實教學教具為學生展示圖形問題,可提升學生空間思維能力
二、數學文化融入課堂的教學策略
(一)數學歷史提升課堂氛圍
任何模式融入的課堂老師都應重視課堂氛圍,課堂氛圍是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環境,硬性對學生進行數學文化的灌輸,不利于學生的對知識的接受。老師將數學文化融入課堂應先進行教材解讀,認真研究教材內理論知識的出處與發展過程,在備課過程完成數學文化知識的總結,運用不同授課方法完成該部門數學文化的傳遞,保證學生對數學文化知識的接受效率。尤其是對于數學知識歷史的傳授過程,老師應以歷史素材與歷史知識為重點,吸引學生興趣帶動課堂氛圍。例如,初中八年級《勾股定理》模塊學習時,課前老師應利用4-5分鐘時間,利用微課形式為學生展示我國古代學者對于該項理論的研究過程,利用視頻形式為學生播放該定理的推導過程,學生不僅可以提升數學文化的積累,還可提升數學問題探究精神。探究精神的培養應落實到課堂教學過程,利用數學文化的滲透作用可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欲望。
(二)運用趣味故事的形式為學生進行數學文化傳輸
過于教條的進行數學文化的融入,會影響學生對文化和知識的積累,初中階段學生學習壓力大,在此基礎上老師不重視數學文化的傳授形式,影響學生學習興趣。運用趣味故事完成數學文化的傳輸,可以提升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力。重視學生的數學文化培養,老師應具有深厚的數學文化底蘊,據調查研究表明,從事初中教育的一線教師,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但對于數學文化知識知之甚少,這一現象不利于初中課堂數學文化的滲透。老師對于學生是導向作用,老師不具備數學文化素養,嚴重影響學生對數學文化的重視度,長此下去影響我國初中教育事業,為保證初中教育質量,老師應提升自身數學文化的積累。例如學習空間幾何和坐標系模塊時,老師可為學生講解笛卡爾是如何發現坐標系的,這一過程方便學生對文化知識的記憶。
三、結束語
初中課堂教學過程,老師運用不同教育形式完成數學文化的滲透,可提升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學習問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效率。數學文化融入過程老師應重視教學方法的使用,不對學生進行硬性傳授,重視學生對歷史文化的接受程度,利用趣味故事形式完成文化知識的傳遞,提升課堂氛圍。數學學科是屬于思維邏輯學科,在初中課堂老師應重視培養學生數學思想與數學思維,遇到學習問題運用數學思維進行解決,可提升學生理論知識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馬麗瓊.關于數學文化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的融合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1(22):77-78.
[2]黎麗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融入數學文化的策略研究[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課堂教學教育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
(吉林省白山市撫松縣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