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意綿綿
摘要:教育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共同作用。尤其是新時代,互聯網的蓬勃發展為家校合作提供了便利。高校家校合作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文主要闡述高職院校“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合作育人的重要意義,并對高校家校育人模式進行了探索,以期有效實現家校溝通,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服務。
關鍵詞:“互聯網+”;高職院校;家校育人;模式
“家校合作”這個名詞對人們來說雖然并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但家校合作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常見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這樣的學前教育和中小學基礎教育中,因為家長們十分重視孩子的升學,所以家校聯系和合作也很頻繁。但是,一旦孩子考上大學,進入了象牙塔之后,認為孩子已長大成人,終于可以放松了,所以,在高等教育領域,家校合作育人就很容易被忽視了。然而,然而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青春期正是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因此,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一樣,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是一名高職學校專職輔導員,在一線工作中,圍繞高職學校學生進行研究,希望借此能找到在“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家校育人的途徑,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
一、“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家校合作育人的必要性
(一)社會時代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我們已經進入“互聯網+”的時代,網絡已經融入到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大學和家庭之間的距離不再是問題。互聯網為家校合作育人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也為學校和家庭的溝通提供了省時、省力、省錢、高效的有利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我們應該抓住科學技術創造的紅利,積極利用互聯網優勢,尋求高職院校家校合作育人的有效渠道。
(二)學校學生管理的需要
大學的氛圍相對輕松自由,學習壓力也相對較小,學生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及綜合素質,但面對自制力較差的高職學生,這對學生管理工作來說是一個挑戰。因此,對高職育人來說,家長的參與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大學生家庭聯系溝通的機制,相互配合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傳統的家校合作方式有其局限性和滯后性,而且作為和互聯網一起成長的00后學生,他們對網絡是不陌生的,甚至是親切的,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與時俱進,針對00后學生的自身特點不斷更新創造教育管理模式,與家長合作,通過家校合力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
(三)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
學生的成長從來都不是家庭或者學校單方面的事情,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只有學校教育而沒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沒有學校教育,都不利完成培養人這一及其復雜的任務,最完美的教育應是兩者的有機結合。”正處于青春期的高職學生本身文化底蘊比較薄弱,自覺性不高,自控能力較差,綜合素質略弱于本科院校的大學生,而且個性心理上呈現出人際交往較差,耐挫能力較弱等特點,更需要學校和家庭的齊抓共管,因此,學生的個人成長需要學校和家長的合力促成。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高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理應積極探索,構建新形勢下的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形成教育合力,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服務。
1、建立一個信息庫
建立一個家長信息資源庫是快速了解學生及其家庭的有效途徑,也是日后開展家校合作的必要前提。
每年新生入學報到之時,總是要填許多的材料,但由于場地有限,所填資料又比較費時,所以經常看到報到大廳排著長長的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實現了掃描填相關信息的技術,學生們不用排長隊填報名信息,直接掃碼就能將自己及家庭的相關信息錄入信息庫,既省時又省力。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在新生報到之時,只需掃一掃以下二維碼錄入個人信息,老師在后臺看數據時一目了然。
而且新生入學報到的時候,絕大部分家長都會陪同來校辦理報到手續,所以這是建立第一手家長信息的黃金時刻。與此同時,學校也可將新生班級的班主任和輔導員老師聯系方式公布給家長,讓家長也能第一時間聯系上自己孩子的老師,形成家校聯系的閉環。如,筆者所在的學校,在新生報到之時,學生或家長只需掃一掃二維碼即可獲取所在班級的班主任及其輔導員老師的電話號碼。
學校和家長在一開學就建立起了聯系,這樣,就為日后家校聯系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基礎條件。當然,當學生信息和家庭信息發生變化時,一定要及時更新信息庫的內容,確保其及時性和準確性。
2、搭建兩個網絡平臺
建立信息庫是基礎和前提,搭建有效的網絡平臺是家校合作的重要幫手。基于“互聯網+”的家校合作網絡平臺,打破了傳統家校聯系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省時省力省錢地進行溝通交流,因此,接受度比較高。
2.1家長微信群
微信是現代人手機里的常見的應用軟件。幾乎有智能手機的人就會使用微信。所以建立家長微信群,操作簡單,可行性強。不論家長是否能熟練掌握現代網絡技術,至少微信大家幾乎都會用。建立班級家長微信群,給學校和家長搭建起了溝通的橋梁。老師可以在群里發布學生的在校表現,寢室內務情況,活動照片等,這樣家長可以足不出戶就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而且,家長也可以在群里交流經驗,共享資源,為學校的發展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家長微信群的作用在重要節點或者特殊時期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筆者所在的學校要求每個學期結束的時候寄《給家長的一封信》,主要強調假期的安全及其他注意事項,如果按照傳統的寄信的方式,費時費力費錢而且不確保家長一定能收到信,但如果將這封信發在家長微信群,不僅減輕了溝通的各種成本,而且更有效率。
2.2今日校園APP
今日校園是一款智能校園生活應用APP。以“一切為了大學生成長”為使命,助力國內搞笑實現高校信息化,享受“智慧校園”的便捷、智能、人性化成果。為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和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筆者所在的學校每位學生都下載了今日校園APP,同學們在這除了可以進行社交分享,也能通過今日校園學習優質課程,進行心理輔導,閱讀學校發的通知,完成每晚的住寢打卡,請假等事務。今日校園也是一款推動家校合作育人的神器。通過學校給家長特定的賬號,家長可以登陸今日校園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學校的最新動態,尤其是等后期家校互聯板塊投入使用后,家長可以直接通過今日校園掌握孩子各種打卡及請假等相關數據,在關鍵的時間節點上,如節假前,實習前等,及時發送相關消息給家長,提醒家長關注學生動態。
3、開展三種云活動
3.1云家長會
家長會是家校溝通的一種好方式,但傳統的家長會已經不適應高職學校,因為學生來自祖國各地,很難將家長們實地聚集起來開家長會,云家長會打破了地域的壁壘,讓高職的家長會變成可能。
每個年級家長會的側重點不一樣。高職學生在校三年,大一的云家長會可以主要從學院簡介,師資力量,人才培養方案,新生如何快速適應大學等方面進行溝通交流。通過這次云家長會,可以讓家長們對學校有更深入的了解,對自己孩子所學的專業有所認識,并就家長與老師之間的相互認識提供平臺,為日后的家校溝通及教育和引導孩子成長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大二的云家長會可以主要圍繞學生的在校表現,學習情況,人際交往,班級建設等方面進行。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了一年了,家長會關心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怎么樣,有沒有交狐朋狗友,平常的行為習慣怎么樣,通過老師和學生們一年的相處,大二的云家長會和家長們溝通交流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方面表現,雙方互動,相互交換信息,給予一定的建議和意見,為學生的進步共同出力。大三的云家長會主要是圍繞實習就業展開。高職的學生大三在校學習的時間很短,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外實習為畢業后的就業做準備。云家長會上,老師可以和家長們溝通畢業后的出路,如專升本,入伍,工作等,并解釋相關政策法規,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自身特點,結合孩子們自己的想法,找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3.2云家校互訪
老師去學生家里家訪或邀請學生家長來學校校訪都是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由于大學生都來自祖國的各個地方,所以按傳統方式進行家訪或者校訪會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互聯網發達的今天,依托互聯網采取云家校互訪的方式成本低,時間自由靈活,效率高,也是學校重視家校合作育人的有力表現。
云家訪主要是將學生在校的表現告知家長,并收集家長對于學校發展的意見和建議,而且,通過云家訪,老師可以更真實的感受家長的真實情感,更直觀的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成長環境,更有助于鑒別貧困生且有利于助學金的評選和對困難生的幫扶。
云校訪主要是邀請家長云訪問學校,讓家長感受自己孩子所讀學校的大學氛圍,云參觀學校的教室、圖書館、食堂、宿舍等,切身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也對學校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有更深刻的認識。通過云校訪,邀請家長主動加入到學校的發展建設當中來,讓家長可以暢所欲言的對學校的發展和改革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
通過云家校互訪可以解決學校對學生家庭情況一無所知以及家長對孩子在校情況知之甚少的尷尬局面,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三、結語
家校合作育人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有效措施之一,互聯網的發展更有利于高職院校的家校合作育人,為家校合作育人搭建了橋梁,讓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相輔相成,更好的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有效助力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馬萍.“互聯網+”背景下家校合作與人模式的構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6(3):47-49
[2]彭丹,朱錫斌.構建高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意義及其路徑[J].教育現代化,2019,6(5)-18+21
[3]佟德龍.談“家校合作”新模式在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教育與管理中的作用[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97-98
[4]黃瑤瑤.高職院校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徑[J].文教資料,2018(3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