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帥
摘要:丘北縣溫瀏鄉清水江小學校位于東經104°31?32?、北緯24°15?11?,東與廣南縣者太鄉未昔村民委隔江相望,距丘北縣城56公里。學校轄區為壩稿、石別兩個村民委的24個村小組,共1996戶村民家庭9598余人,主要居住苗、壯、瑤、彝等幾個少數民族。由于區域的、民族歷史文化的以及外出務工等因素的影響,給學校的控輟保學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關鍵詞:偏遠山區;小學;輟學問題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0-301
丘北縣溫瀏鄉清水江小學715名在校生中,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為苗族同胞,且大多為留守兒童。自該校于2017年3月合并組建以來,學校轄區內小學階段輟學和易輟學學生均為苗族同胞子女。經過全校教師的調查與統計輟學學生多為2017年3月清水江小學組建以前校點撤并村完小時遺留下來的各種類型的輟學生。勸返難度極大,即使是勸返回校隨班就讀也被列為易輟學學生之列。這樣的一群特殊的小學生來到學校中,給學校的控輟保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學校拆并、民族歷史、民風民俗和文化生活對控輟保學工作的影響
1、學校拆并給控輟保學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隨著集中優質資源規模化辦學的推進,許多生源較少且規模小的學校都被拆并到村中心學校集中辦學,孩子們不得不離開自己居住的村莊翻山越嶺到村中心學校學習。由于路途遙遠加之交通和通信的不便,部分孩子奔走別的鄉鎮投親靠戚地入學,有的更甚跟隨父母到務工地學習,由于學習難以跟上他們便對學習散失了信心。
2、在家帶領孩子上學的老人文化知識水平偏低
他們忙于農事,在學習上很難給予孩子一臂之力。在地方上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語“桃李開花,苗民搬家”。據老一輩村民講,學校轄區內的苗族同胞并非祖祖輩輩就生活在這兒,他們大多是從外縣或外省搬遷過來,在政策的約束下才定居于大山之巔的村落中。由于傳統的刀耕火種和游獵生活習俗致使他們只能選擇遠離集鎮且土地貧瘠的大山深處落腳,長時間地在溫飽線上掙扎著。在吃飯和穿衣都成問題的上一輩那里又怎能安下心來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呢?他們現在留在村中帶領兒孫,在孩子的學習上他們極少能幫的上忙,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難免有些欠妥。
3、民俗文化及其陋習對控輟保學工作產生的負面影響
苗族自古民風淳樸,以前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是彼此沒有獨立房間的,床鋪與床鋪之間主要還是靠帳子隔開,對青少年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苗族同胞的早婚陋習和自由戀愛由來已久,每年的花山節便是廣大男女青年擇偶的盛宴,歌聲傳情、歌聲達意的山歌、情歌時代雖然在年輕一代青年男女身上不再是那么的濃厚,但是手機信息或微信傳情更受他們的青睞。現代化的通信設備和便捷網絡是青年男女溝通起來更便捷、更隱秘,因此,對于朦朧期的孩子來說難以已經得住好奇和誘惑的驅使,在偷吃禁果后由于知識的缺乏和民風的禁錮容易給他們帶來難以往回的后果。
4、文化基礎知識的偏低和法制意識的淡薄
通過調查顯示,在校學生父母的年齡處于20——49歲之間,他們的文化水平總體不高,多數為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高中和大學文化層次的青壯年比率還不到該年齡段人口總數的二分之一。他們對孩子的學習幾乎就是放養,極個別家長還會不大支持女孩子上學,沒有《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勞動法》的觀念。
6、務工青少年對學生地影響
作為青春期的學生,看到同齡的伙伴外出務工回來穿著時尚華麗的衣服,手中拿著心愛的手機,他們面對誘惑,便編出各種理由要外出務工,甚至偷偷外出務工。
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些因素間接或直接地促使學生走向輟學的邊沿
學校作為育人的主要陣地,本應是學生學習和生活所向往的場所。學生到學校中來學習和生活,其目的就在于體驗快樂、收獲成長、健康發展。他們作為自然的學習個體,應當享受自然成長的權利,而非拔苗助長和偏激發展。
1、0起點和沉重的學習負擔使他們厭學
2005年我剛步入教育教學工作崗位時,由于條件的不具備,許多農村小學特別教學點沒有學前教育,大家都是在家玩到七歲直接步入小學一年級學習。近幾年來,各地民辦幼兒園如雨后春筍,但學校轄區的幾個苗族村寨中還是幼兒園。由于沒有經受過幼兒園的鍛煉,他們總是怯生生的,學習和活動表現得不踴躍,漸漸地就落在了上過幼兒園的孩子的后面,隨著時間的推移,學業成績總是跟不上別的同學,繼而對學習失去了信心。
長期遠距離的徒步行走給孩子幼小心靈帶來的創傷
學校轄區的苗族村落交通不便,離學校最遠的村落有25公里,父母或監護人會駕騎車輛的學生往返家校有車乘坐。至于那些父母不在家、監護人不會駕騎車輛又沒有別人駕騎車輛接送的留守兒童來說,要獨自步行一二十公里往返于家校。特別是雨天,他們穿著沾滿泥水的衣服背著沾滿稀泥的書包進教室的事件時有發生。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他們開始懂得父母為了使他們背井離鄉在外拼搏,又感到自己一無是處。加之他們覺得自己不論怎么努力都難以把學習搞好,他們容易選擇放棄學業,外出務工。
學習上的無援是學生漸漸走向邊沿化
清水江小學轄區的8個苗族村落由于經濟條件、交通條件、村與村相距較遠、村小生源少等諸多原因一直沒有一所幼兒園,且學校也不具備接收這部分學齡前兒童的條件。因此,他們到學校中來不僅學習上不適應,連生活上也要經過相當的時間去適應。教師工作的繁忙使個別輔導工作難以做得盡善盡美,回到家,監護人忙于農事,沒時間何能力輔導孩子。孩子的學習就像草原上放養的牧羊,未能得到應有的牽制和及時的幫助。
相關專業教師的短缺使學校課程開設受到極大的限制
由于音體美等科目專業性比較強,學校又缺乏相關專業教師,學生很難得到教師專業化的指導,加之教師的主要精力仍集中在統考科目上,學生的學習主要圍繞統考科目,久而久之便滋生厭倦心理。如果有專業老師的指導,他們的將來或許一片光明。
總之,在教育工作中,學生輟學是一個較為突出的難題,尤其是在一些偏遠的少數民族山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小學生輟學現象。因此,積極的調查少數民族地區小學生的輟學現狀,分析其中原因,并積極地尋找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最大限度降低輟學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彭武,李自軍.調查分析民族地區小學生的輟學現狀及原因[J].新課程學習(下),2014(02):171-172.
[2]王玨.民族地區中、小學學生輟學原因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6):113-115.
云南省文山州丘北縣溫瀏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