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宗義
摘要:本文就目前初中英語讀寫課堂教學模式,探索教師應采取何種策略指導學生通過讀獲取文本話題的語篇和語言信息,通過學習活動來內化、加工、吸收和輸出信息,從而促進學生學科素養提升,提高教學效果。
關鍵詞:讀寫課堂;教學策略;探索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10-362
一、引言
筆者從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發現,相當部分的學生寫作較差,他們寫作的篇章結構混亂,語句不通順,語言表達不清,語法錯誤也是隨處可見,語言不地道或是漢語式的英語寫作,讓人看后很費解。久而久之,學生厭惡英語作文寫作,甚至產生“寫作恐懼癥”,影響整個英語學習效果。經過分析研究發現產生此現象是由于教師使用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單一和陳舊,學生的信息輸入不足,或信息解碼能力不及,導致信息輸出不暢或錯誤。因此,教者應運用多樣性策略和方法來改變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英語新課程標準倡導,英語課堂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體驗、參與、實踐、討論、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學習、運用、加工、構建知識等過程,形成有效學習策略,促進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英語整體水平的提高。近年來筆者對提升讀寫課堂教學效果運用策略和方法進行實踐探索,現報告如下。
二、讀寫課堂教學策略實踐
下面以人教版七年級下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的教學思路和過程為例進行說明。先學情分析:U11 Sec.B內容是兩篇關于學校旅游的日記,一般過去時首次出現在本單元,學生對本單元涉及的話題比較熟悉,并且每個學生都對單元主題“旅游”有切身體會,七年級下的學生對英語學習多以興趣為導向,對老師喜歡程度是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處于好奇且活躍好動,樂于表現和參與的階段,對課堂活動的多樣性和趣味性較關注。再教學目標:1.語言目標 學會有關日記的詞匯,能用一般過去時。 2.能力目標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寫日記,特別是旅游日記。3.情感目標(1)保護和引導學生對英語的好奇與探求心理,克服課外活動與學習過程中的畏難情緒,勇于追求對學習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獎賞。(2)要求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以積極的姿態,精神飽滿地面對生活與學習。本課教學策略和過程:
1.利用視聽資料刺激學生,讓學生思維興奮起來,激發學生興趣 提高學習效果。頭腦風暴看視頻聽英文歌,讓學生了解美國的農場風貌,了解到農場旅行的詞匯和短語,讓學生復習一下動詞過去式。
2 創設情景引出主題,設置問題產生懸念,老師用自己學校旅行的影像導入主題。
3創設情景引出學習任務之一--用動詞的正確形式填空,在真實壞境中學習運用語言,讓學生根據剛剛的照片和對話來填寫。
My last school trip
On may 12th, 2016 we _____(have) a school trip to XiangJiang Wild Animal Land
in PanYu. The weather _____(be)sunny and hot.We started out at 7:30 from our school by bus. When we ___(get) there.it __(be) 9:00.In the morning I visited the African zone.I___(watch) tiger shows.It was fun.I also fed giraffes and ___(take) photos with them.. In the afternoon,I visited the Australian zone … I ___(learn) a lot about animals. The land is so large that we had to run to visit the whole land. When we ___(come ) back to school, it ___(be) 6 p.m. We ___(be ) tired but very happy. The school trip was great.
4創設預測,展示圖片預測下一步要填寫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日記的寫作形式和內容。設置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歸納日記,特別是旅游日記的形式和內容。接下來讓學生閱讀課本的兩篇日記,并回答幾個問題:
(1)When and where did they take the school trip?
(2)How did they go ?
(3)What did they do there?
(4)How did they feel about these things?
5.小組歸納匯報。在寫作前讓學生先學習寫作的要求和評價標準,以更好地指導寫作,通過口頭談論和集體分享自己的學校旅行經歷,為接下來的寫作奠定基礎,這樣為接下來的寫作提供了示范,豐富了素材,降低了寫作難度。
6.運用支架教學策略增強寫作課堂的有效性。
7.在寫作時播放輕音樂,創設愉快的寫作環境.
8.運用評價策略,促進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生生評價”,學生通過朗讀自己的作文,對照評價表,發現錯誤。教師從作文的內容和語言運用兩個方面設計評價表,學生參照評價表進行自評和互評。在評價中學生得到了修正和進步,從而使學生的語言產生正遷移。
9.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各種練習題,達到復習該單元的詞匯、語法和重點句型的目的。
10.通過布置制作帶相片的旅游海報的作業,進行情感教育。
T: Let’s make a poster about “My forgettable trip”. Don’t forget
to put your photos on it. I think it’s a good way to keep a good memory.
三、反思與總結
通過教學實踐探索,筆者認為應注意以下幾點。
1.輸入源的靈活多樣性。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告訴我們沒有語言輸入(input)就沒有語言輸出(output),語言輸入的途徑主要來自聽讀材料,也來自教師和同學的語言輸出,甚至來自語言學習者自身的語言輸出,因此,讀寫課的“讀”應理解為“聽、讀、議”的輸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不能單一的使用閱讀一種形式,可根據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輸入形式。語言的輸出順序包括:適應性輸出(如跟讀)、練習性輸出(如模仿、替換)、交際性輸出(如角色扮演、自由討論)和文字寫作性輸出。因此,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遵循輸出的順序性對應的輸入活動,而且活動具有獨創性,環環相扣、過渡自然。
閱讀與寫作話題相關性。
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從中學到文章的表達方式、篇章結構等寫作技巧,還可學習到地道的優美的句子,了解詞和詞組在語境中的真正涵義和用法,從而為寫掃除言語障礙,為寫誘發思考和思路。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一定要與閱讀話題緊密結合起來,以便學生能熟悉和掌握此類話題的相關知識和寫作技巧,同時學生可以深入學習相關的表達方式和相對應的字詞句。
3.優化閱讀輸入環境
由于輸出是建立在輸入的基礎上,不同的語言輸入必然導致不同的語言輸出,學生得到的輸入是教師對寫作講解的語言、寫作綱要的語言,那么學生輸出的也是空洞的、概要的或僵硬的、教條的、表面化的語言。相反,如果給學生輸入具有主題鮮明的、題材貼近生活的、情景真實的、語句優美地道的閱讀材料,那么他們的輸出就應該是真實、地道、貼切的信息。(周淑清,2004)。
4.寫作支架搭建有效原則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認為教學應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特點,教學設計中從易到難,預
設足夠的支架,能讓學生很輕松自如地掌握知識,之后又要關注到“支架”的拆除,讓學生的輸出得到很好地展示。
5.正確指導學生習作修改與講評,用積極激勵的機制評價學生的寫作
語言學家富蘭克林說過:“Tell me, I'll forget. Show me,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ll learn ”。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修改時要以貼近生活的學生較熟的例句來改正錯誤,少生硬抽象地講解規則。在以往的寫作教學中,只要學生一有錯誤,教師馬上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來,結果是學生不敢動手寫,怕寫是因為怕錯,怕錯是由于怕挨批評。對此,教師應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充分運用激勵策略。教師只有把評價學生的寫作自始至終放在發現學生字、詞、句、段、文等方面的優秀之處、可取之處,學生才能從遭遇失敗到嘗試成功,從怕寫到樂寫并善寫,真正做到積極參與、人人進步。同時,教師合理利用評價方式,捕捉學生亮點,正視個體差異,倡導過程激勵,以多層次、多角度、多主體的結果與過程并重的評價方式激勵進步。
參考文獻
1.《初中英語新課程教學法》劉倩主編,開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第一版。
2.《新課程教學設計(初中英語)》李英主編,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3.《初中英語教學模式研究》,周淑清主編,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4.《英語課程標準》2018版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
廣東東莞市可園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