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虎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正式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這個新的歷史方位背景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多次把文化自信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在新時代,發生了許多變化,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價值就在于幫助人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不斷奮斗。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自信;內涵;意義
中圖分類號:I20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7164(2021)01-0026-02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向世人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1],而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正是當前時代呼喚的產物,它與新時代的要求和新時代的社會背景息息相關,本文研究的文化自信的內涵和價值也正是基于新時代這一背景。新時代需要人民群眾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因此文化自信也是順應時代潮流的產物。在新時代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內涵以及把握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無疑是當前應重點研究的問題。
一、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2]。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文化自信有著其特殊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3]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中國優秀傳統的文化自信
我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形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從炎黃時期開始,到文字的誕生,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留下的豐富思想,再到秦漢時期大一統之后文化的大繁榮……四大發明、唐詩宋詞等為世界文化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顯示出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值得所有中華兒女感到驕傲與自豪。中華文化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建設起著支撐作用,是新時代文化自信的根基。
無論是中國傳統節日在世界各國的興起,還是漢字的“全球熱”,無不展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充分證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所積累的生活智慧和經驗,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我國文化正因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為我國的持續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為我國的興旺發達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二)革命文化自信
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解放和自由,進行了許多次艱苦卓絕的斗爭,在這些斗爭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紅色革命精神。這些精神不僅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補充。
在新時代背景下,革命文化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支撐。一個民族不能沒有英雄,正是由于有這樣的精神存在,中華民族才能不斷開拓,不斷奮進,在這種精神指引下必定能匯聚起堅不可摧的前進力量,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向更燦爛的明天。因此對我國革命文化的認同,也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內涵之一。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內涵豐富,連接了傳統與現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收了傳統文化精華的部分,并將之運用于當代社會發展之中,在時代發展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例如,儒家倡導“天人合一”的理念,認為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體,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而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吸收了這一部分內容,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是先進文化連接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國情相適應,從而促進社會發展的表現。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也連接了理論與實踐,不僅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當前的時代與社會緊密相連,在社會發展中創造了符合我國自身的文化,并在實踐中接受檢驗,獲得發展。因此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新時代文化自信中起著靈魂作用。目前,我國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就,這些都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導息息相關。
二、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4]在新時代,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首先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應對世界多元文化沖突,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有利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當前,我國的經濟、政治、社會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受到世界人民的關注,我國的思想文化建設雖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總體上文化軟實力仍還需不斷加強。在文化自信提出后,各個地區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不斷發展,2022年,我國的文化產業占比重預計達到5%[5],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這對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而言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樹立新時代文化自信,有利于促進人民群眾對我國文化的充分認識,從而樹立高度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打牢文化產業、文化事業的強勁基礎,為其提供強大的支撐力。文化自信,不僅是一種精神上的信念,更能轉換成一種強大的物質力量,文化自信本身就是強大的軟實力,指導人們的行為活動,使其通過對自身文化的信念,積極提高文化軟實力。在新時代文化自信的引領下,我國將不斷朝著建設文化強國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二)有利于應對多元文化沖突
我國作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家,在吸收各國優秀文化的同時,也遭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與侵蝕,如何維護好我國的文化安全,如何防范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是我國在當前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而樹立新時代文化自信在應對全球多元文化沖突、建設文化強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擁有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人們應對我國文化充滿高度的信心,才能堅守住自己的信念,不被外來文化所迷惑,以更好地應對多元文化沖突。
當前,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加之互聯網的高度發達,西方文化對中華文化不斷影響和滲透,正是由于對我國文化的高度自信,在面對各種外來文化時,才能保持清醒的認識與理性的思考。
三、新時代樹立高度文化自信的途徑
如何讓文化自信更好地發揮作用,讓文化自信成為當代我國發展的中流砥柱,是一個迫切需要重視的問題。總體而言,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開放包容:吸收人類文明優秀成果
新時代的文化自信應保持開放與包容,吸收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一方面應做到“引進來”。在新時代,我國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將世界優秀文明成果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相結合,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人民思想的提升打好思想基礎。例如,在對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借鑒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取得了很好的發展。我國形成了自身的法治理論成果,并將其運用到了實踐中,表明了我們對世界文化采取既既包容又吸收的態度,從而形成令中華兒女自豪的優秀文化。
另一方面,要做到“走出去”。我國擁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在世界的文化史上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也在不斷地發展著。因此,要讓世界了解我國的優秀文化,需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舞臺,從而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二)砥礪前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樹立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關鍵所在,需要人們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中華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使中華文化煥發活力,使其適應當前時代的發展。具體來說,應對傳統文化進行梳理,發掘其適應當前時代的內容,并創新其形式,推動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例如,當前許多中國風歌曲,不僅保留了中國古代樂器的美感,也更能被當前人民大眾所接受。
此外,還應正確對待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當前的中華兒女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文化,對待革命文化,不僅要懷著一顆赤誠之心,更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需要宣傳好革命文化,讓人們在生活中學習革命精神,繼續發揚革命文化。
四、結語
新時代文化自信內涵豐富,影響深遠,其內涵和價值時有著特殊的意義。它從精神文化層面出發,著眼當代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問題,推動中華兒女堅定理想信念。當前我國處于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新時代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因此人們要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在實踐中充分保持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思考,樹立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5],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奮斗。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
[2]石文卓.文化自信:基本內涵、依據來源與提升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7(05):43-47.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
[4]新華網.專家預計2022年文化產業占GDP比重將達5%[EB/OL].(2019-12-02). 8598064.htm.
[5]劉雯.第二課堂視角下新時代青年文化自信培育路徑探究[J].山西青年,2021(02):128-129.
(薦稿人:黃瑋,福建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