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大屏到小屏,到兩者并行,技術的進步極大地改變了傳媒生產流程,而即將到來的5G時代,必將加速這一進程。但5G能否成為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技術革命,目前還不得而知,因為在前沿通信科技領域,6G的研發已經開始。在技術的推動下,媒體的工作方式、傳輸渠道、受眾消費模式,已經有了顛覆性的變化。傳統媒體從業者紛紛在多平臺表達、多形態跨界、多角色互動以及語言樣態轉變的形式內容中進行多方位嘗試。本文以5G技術革新環境下的央視融媒體為例,淺析并預測未來出鏡記者工作方式的“變”與“不變”。
關鍵詞:5G時代;融媒體;出鏡記者;工作方式
中圖分類號:G21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01-0008-02
作為一項革命性技術,5G以高速率、高容量、低延時、低能耗的特點重塑終端用戶體驗。曾經,主要的傳播媒介渠道為電視、廣播以及平面媒體。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新聞產品的接收逐漸從傳統終端向移動終端轉移。近些年,社交軟件、短視頻軟件的加速普及,以及基于用戶體驗的新聞推送算法,倒逼傳統媒體向融媒體方向加速發展。從市場份額來看,曾經大幅度流失的受眾群體,在媒體融合的過程中已經實現部分回流。2017年,在廈門金磚峰會上,央視新聞新媒體率先推出了較為成熟的以大屏為主小屏為輔,兩者相互補充的報道方式,試水取得成功。而2019年11月2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利用5G+4K/8K+AI等技術,推出了新媒體平臺“央視頻”,這是以短視頻和直播為主的綜合性視聽媒體平臺[1]。在這個變革過程中,不難發現,央視新聞從業者的工作方式、工作流程、鏡頭呈現、文案寫作、語體語態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引發了業界及眾多網友的熱議與關注。
一、5G時代對融媒體新聞傳播的影響
4G時代,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雖然開始嘗試從大屏轉移到小屏,但受通信技術及終端的限制,再加上業務流程不成熟,大部分用戶在觀看視頻直播時,經常出現聲畫不同步、播放卡頓、內容單調冗長等現象[2],而5G時代的到來,在技術層面使實時、實地、全周期直播成為可能。毫無疑問,技術壁壘的突破,必將席卷新聞傳播全鏈條,從宏觀到微觀改變整個傳媒生態。
(一)5G+VR/AR打造新聞傳播在場感
2019年2月,CCTV央視新聞客戶端正式推出“VR頻道”,聚焦央視的全景圖片新聞、360度視頻新聞和VR視頻新聞報道。2019年10月1日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的報道,央視新聞中心實現了5G網絡全覆蓋,受眾可以通過VR技術任意切換十幾個點位實時觀看閱兵盛況,即使遠在千里以外,也能讓受眾產生現場感[3],實現新聞信息的有效傳播。
(二)5G+4K打造信息傳播真實感
4K分辨率即4096×2160的像素分辨率,它是2K投影機和高清電視分辨率的4倍,屬于超高清分辨率。在4K分辨率下,受眾可以看清畫面中的每一個細節和特寫。同時在音頻方面,超高清4K技術支持環繞聲和三維聲,相比于現有的單聲道、雙聲道音頻,增強了沉浸感和真實感。2018年,央視首個4K高清頻道開播以來,技術不斷革新,突破了制作和傳播的技術瓶頸。2020年,央視鼠年春晚首次實現了4K超高清電視智能直播+春晚VR直播的形式,科技感和真實感成為了2020年鼠年春晚的最大亮點[4]。
二、5G融媒體時代出鏡記者的“變”與“不變”
(一)融媒體時代專業新聞出鏡記者的優勢
5G時代來臨,受眾對新聞直播將有從“我看見”到“我就在”的更高要求。以央視新聞新媒體為例,對某些題材的報道,仍然以傳統主流媒體為第一目擊者,這是主流媒體的選題優勢之一。而在融媒體語境下,在小屏幕的直播和報道中,專業新聞記者的業務素養、表達水平,以及傳播的獨家性,都成為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以《坐著高鐵看中國》為例,多路專業記者與國家鐵路集團合作,行程上萬公里,工作人員數以百計,以移動直播的方式為主,同時大屏配合宣推,以專業的背景資料拍攝、全程的景觀錄制、考究的短片剪輯,取得了“1+1>2”的傳播效果。這是主流媒體嘗試媒體融合互為補充的有益嘗試和成功范例。
(二)融媒體時代專業新聞出鏡記者的調整與改變
1.記者即為導演,線性思維與非線性思維融合。融媒體時代,新聞現場報道逐漸從大屏到小屏,受眾興趣進一步垂直細分,出鏡記者從單一報道模式向綜合報道方式轉變。從這個角度說,新媒體記者更像主持人或現場導演。以線性方式開啟的直播報道,長時間的走位及話題延展,都對出鏡記者提出了更高的業務要求。2019年,央視新聞融媒體專設“記者Vlog”欄目,每周由不同的出鏡記者帶來新聞Vlog。以央視新聞記者張竣為例,他出鏡的新聞視頻首先在形象上極具個人特色,比如他體態微胖,語速較慢,在個人形象上弱化了精英感和距離感。同時,他自己也是B站十分活躍的UP主,以他為核心的團隊經營的賬號“餅叔看天下”深受B站用戶喜愛。2020年9月,央視融媒體平臺發布由他出鏡的“被差評‘價高難吃’直接報警?記者探訪王府井狗不理”的Vlog新聞視頻,在B站觀看量高達50萬,互動數據也十分可觀。在互聯網受眾更看重真實性和個性化特色的大環境下,張竣在個人形象上弱化了精英感和距離感,甚至身材的不完美也從反面增強了他個性化形象的特色,在增強記者受眾黏性的同時,加大了新聞視頻的傳播力度。
2.表達方式的變化和現場突發情況的及時處理。5G時代,出鏡記者和主持人將有更多的展示平臺,比如央視諸多欄目都已在抖音、B站、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開通賬號,這些新媒體賬號常常引起網友圍觀。與傳統媒體的弱互動性不同,目前的短視頻平臺皆有強互動性的特點,網友可通過點贊、彈幕、評論形式與視頻賬號主體(欄目或主持人)實時互動。在這些短視頻平臺發布直播和短視頻,出鏡記者需要調整語態,增加口語化的表達。比如央視記者蔣林在澳門回歸20周年期間所做的現場報道《熊貓糧好吃嗎?央視記者試吃,據說甜甜的》中,普遍采用口語化表達,多用短句,減少專業術語出現,整體結構也進行了拆解和細分,同時出鏡記者在視頻中多次使用象聲詞和比喻,讓受眾能更好地理解新聞[5]。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大屏直播,在新媒體直播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突發情況,排除通信因不可抗力中斷的情況,大部分緊急情況需要出鏡記者在現場及時解決,這也是主流媒體在新環境下的巨大挑戰。安保等級較低、直播結構的松散、時間的延長,這一系列因素都提高了播出安全的難度。另外,在一些救援或災難現場的直播報道,對報道者的體能儲備、知識儲備、相關背景的掌握、新聞倫理的理解,都提出了更高、更苛刻的要求。隨著5G時代的到來,更高的帶寬、更快的報道速度、更寬泛的素材來源,無疑將使媒體的競爭趨于白熱化,“有品質的新聞”又有了更新的含義。
3.保留采訪中的“小瑕疵”。5G融媒體時代,記者在網絡平臺的視頻中開始出現主觀的個人態度和表達。比如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央視融媒體的記者深入武漢抗疫第一線,做了多期不同形式的深度采訪。央視頻新媒體部門的記者李南星在他的抖音賬號中發布了Vlog新聞《武漢日記》,特別是在1月27日發布的“這一夜我淚崩了”視頻中,記者李南星與武漢市民隔窗共同高唱國歌的畫面讓網友動容。在這條視頻結尾,記者李南星流淚說道:“我渴望和你分享這個不平凡的夜晚,這個不平凡的武漢。”
撰寫本文時,距武漢封城已過去9個月,但筆者仍舊能夠感受到那恐懼與擔憂交織的心情。武漢市民隔窗共同高唱國歌就是想告訴自己,要心懷希望,等待春天。“溫度”與“態度”,包括基于事實的合理猜想,歷來就是主流新聞媒體人的追求。在新媒體環境下,這些特征將進一步凸顯出來,直播時的“穿幫”或“瑕疵”甚至會被有意保留。在那樣特殊的環境下,受眾需要這樣有溫度的表達,它體現出了新聞在人性關懷上的價值。5G不僅僅代表通信技術的進步,而且將為受眾提供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溫暖的表達、更加有趣的現場感、更加自由的選擇權。
三、結語
5G為新聞傳播帶來了全新的技術,也帶來了全新的機遇。新聞傳播將在5G技術的推動下實現進一步發展。融媒體時代,新聞出鏡記者面對從大屏到小屏的媒介轉換,不僅需要不斷發揮自身的優勢,如扎實的專業基礎、豐富的社會與人脈資源,同時更應該注重個性化打造,在自己擅長且感興趣的領域不斷深耕,緊跟受眾的需求,將更優質的內容提供給受眾,體現新聞傳播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 黃瑞峰.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2019[EB/OL].傳媒內參-傳媒獨家,https://view.inews.qq.com/w2/ 20200116A0VWZJ00?openid=o04IBAGADl_iICc3p_ TEWq_6ggXs&refer=wx_hot&tbkt=J,2020-01-16.
[2] 黃藝博.淺析5G時代下虛擬現實技術對新聞傳播的影響[J].傳播力研究,2019(21):287.
[3] 張子胥.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啟動可VR實時觀看閱兵情況[EB/OL].中國新聞網,https://news.sina.com.cn/o/2019-09-23/doc-iicezzrq 7863567.shtml,2019-09-23.
[4] 于俊杰. 2020年央視春晚將實現4K、VR直播[EB/ 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1/20/c_1125486950.htm,2020-01-20.
[5] 曹時雨.個性我與職業我:融媒體環境下出鏡記者的雙重角色[J].新媒體研究,2020(04):110-111.
作者簡介:趙依雯(1990—),女,湖北武漢人,本科,二級播音員,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