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云







教材上呈現的往往是結論性的知識,而且是抽象的、理想化的、靜態的一般規律,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往往是復雜的、不斷變化的不良結構情境。運用知識化結論去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就會陷入固化的絕境。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挖掘知識背后的思維過程,或者說用可視化的思維展示地理知識的形成過程,理清各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實現結構化學習。
“思維可視化”是一種激發學生思維主動性、提高學生思維效率的高效課堂教學手段和途徑。
一、思維的含義
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概括的間接的反映,是借助于語言實現的,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地理思維是指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推理、預測等基本思維形式與地理科學內在邏輯的融合。
地理知識是思維的產物、智慧的結晶,但學生所學的地理知識是以現成結論的形式出現的,論證說明簡潔,并常是定型化了的知識,所以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必須經過充分的、反復的思維。如通過比較思維,理解區域間的聯系與差異,進而理解區域地理特征;通過分析與綜合,理解組成自然、人文地理環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聯系、制約的關系;通過抽象與概括,認識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通過地圖思維,判讀和認識地理環境的特征等等。無論是“知識──能力”,還是學習目標的層次劃分“識記──理解──運用──創新”,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實現都離不開思維的推動。所以說思維是全面實現教學任務的重要支撐和必備條件。
二、思維可視化教學
思維可視化是指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思維導圖、模型圖、流程圖、概念圖等)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被可視化的“思維”更有利于理解和記憶,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傳遞的效能。
所謂“思維可視化教學模式”就是將思維可視化技術與思維型課堂教學理念整合起來,形成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思維能力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思維可視化教學聚焦在思維層,始終堅持把“思維能力訓練”作為核心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將“知識”背后的規律、方法、思維方式作為比知識還重要的“關注點”,清晰地呈現出來,并在訓練中得到強化,形成能力,并在進一步的訓練中得到遷移。
三、思維為什么要可視化
目前大多數教學關注點在“知識”,教學的目標是把知識“學會”,強調的是認知結果。“知識加工”和“問題解決”的思考過程往往是不可見,而且教師和學生都更多關注答案,忽視答案的生成過程。然而,學生思維的發展并不來自于“答案的累積”,而來自于“生成答案的思維方法和過程”。“答案的累積”只是增加學生的“感性答題經驗”,而不能提高學生的“理性解題能力”,所以當題目或題型一變,學生便無法應對,因為“感性經驗”對不上號了。
因此,要提高教學效率,就必須變“強調答案”為“強調答案的生成過程”,變“依靠感性經驗答題”為“運用理性思考解題”,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把“看不見的”思維的過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現出來,以便更好地理解、記憶和運用。教學的關注點在“思維能力發展”上,教學的目標是通過“知識”這個“媒介”讓學生學會學習,強調的是認知過程即學習方法和學習體驗。
四、以城市化為例---探索思維可視化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
(一)課程標準
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課標解讀
程標準的行為動詞是概括和解釋,條件是運用有關資料,內容是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其中概括和解釋的結果反映的是信息獲取、分析、歸納、整理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們不是要呈現結論,結論就在教材之中,而是要呈現“看不見”的思維過程和方法,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記憶和運用。
(三)教學過程
1.以時間為線索,以示意圖為工具,比較分析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特點。
在城市化發展的不同階段,大城市出現的現象不同。中期加速階段表現為郊區城市化,是指城市市區人口向城市外圍的郊區遷移。隨著人口向郊區遷移和郊區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使得市中心區人口減少,郊區人口增加,城市總人口增加。后期成熟階段出現逆城市化,是指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業遷往離城市更遠的農村和小城鎮,結果大城市人口出現負增長,中小城鎮和鄉村從事非農業生產的人口增加。隨后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吸引人口再次遷回大城市,出現了再城市化。郊區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表現都是大城市市中心人口外遷,但是遷移的距離不同,對大城市的影響不同。為了弄清它們的本質區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本人采取示意圖和列表比較的方式,從直觀形象入手,加以抽象概括,展現思維過程,抽取事物本質。
2.以問題為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鏈接,培養正確的地理思維方式。
問題1:閱讀教材說出城市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嘗試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
只有明確了問題,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措施和問題是對應的因果關系,問題是因,措施是果,有因才有果。本人采取的教學方式是用箭頭連線建立問題與措施之間的鏈接,培養學生的因果思維。
問題2:城市化發展的后期,分析大城市出現逆城市化的原因。
首先明確什么是逆城市化,明確人口遷移的方向,進而推測遷移的原因。推動人口遷移的動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離開某地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來到某地的因素。按此推理,該問題可分解為幾個小問題,從而使思維可視化。
問題3:聯系實際,運用實例,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中直接羅列了城市化對地理的環境的影響,沒有對此問題加以分析,學生接受的是固定的結論,只是進行了知識性的學習,沒有認知性的分析。本人在教學中對該問題進行了如下剖析,使問題的分析過程可視化,有利于學生地理思維的養成。
通過剖析,問題的重點就落在:城市化過程中對地理環境各要素的影響,其中又突出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要提醒學生結合實際,聯系必修一中氣候、水循環的有關知識,展開具體分析。一般分析思路如下
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是兩方面的,有利和不利。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環境,使環境向著有利于提高人們生活水平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方向轉變,降低人類對環境的壓力。但是,過快的城市化就會使城市環境質量下降,出現。就業困難、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等問題。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使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協調統一。為此,人們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態的概念,提出了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目標。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筑和綠色交通,減少城市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觀盡可能地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3.用思維導圖構建本節知識體系,使零散的知識串成鏈,使知識更加系統性。
在思維可視化過程中,思維是核心,可視化是呈現手段。可視化的思維更易被理解,被接受,被評價,更有助于人的能力遷移綜合素質提升,它能促進思維激發和思維整理,使零散知識系統化,思考軌跡程序化,抽象知識形象化,隱性思維顯性化,從而大大提升教和學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