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語文中的古詩詞教學,應該充分發揮傳承中國古典文化,提升學生精神文明素養的作用,而非僅僅局限在背誦默寫方面。本文認為,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過于注重卷面成績、忽視對詩詞意境的感悟、學生普遍缺乏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等問題,提出探索多元化的古詩詞教學方式、注重心靈層面的感悟、規避“統一答案”等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創設新思路的有效方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統一答案;精神文明素養
引言:在歷年的高考中,語文永遠安排在第一科,原因有二:其一,漢語作為母語,是國民感知自然最重要的工具,必須予以“尊重”;其二,考生們的語文分數可能不會太高,但也絕不會太差,無論發揮好壞,都不會影響后續考試的心緒。對此種現象進行深度分析,“發揮好壞不會造成較大的影響”實質上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縮影,即教學目的、方式都處于較為尷尬的狀態,必須進行調整。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簡析
(一)教學過于注重卷面成績,忽視對詩詞意境的感悟
對于古詩詞,相信每一名國人的內心都會感受到由衷的自豪。優美的文字伴隨優雅的韻律,無論是朗誦還是歌唱,均會呈現出屬于華夏民族獨有的絢麗色彩。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語文的各個階段,古詩詞賞析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但對于現代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來說,古詩詞似乎等同于考試,無論課堂開展何種程度的“賞析式”教學活動,最終都會轉化為冰冷的成績數字。綜合而言,無論是廣大教師(教研人員)還是學生,均在不同程度上忽視對詩詞意境的感悟。需要注意的是,此處提到的“感悟”,并非將古詩詞“翻譯”成現代漢語,也并非基于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引導學生進行機械記憶;而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對特定的詞句產生“震撼”的感覺,即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勾動心緒,腦海中即會自然而然地生成一種“明悟”,從而完成心靈層面的“升華”。但遺憾的是,目前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尚無法達到此種教學高度。
(二)古詩詞整體教學思路出現偏差,需要定向更正
對于低齡學生來說,由于缺乏人生閱歷,故古詩詞教學無法深入進行,選擇一些易于上口的詩詞,引導其背誦,既可以加深記憶,又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進而在思維視域層面,完成初始積累。但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情也會逐漸增多。故兒時學習古詩詞的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但遺憾的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依然延續低齡教學模式,很多教師過于強調“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以及“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忽視對高中生正確學習習慣的培養,導致教學思路長期處于偏差的狀態。因此,必須在短時間內盡快更正,否則,教學質量依然無法提升。
(三)學生普遍缺乏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死記硬背”不再適用
很多教師經常機械地向學生們傳達“古詩詞解析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但究竟有哪些具象體現,教師往往只字不提。由此導致高中生普遍缺乏學習古詩詞的興趣。自然而然地,“死記硬背”的模式,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多古詩詞中描繪的場景,已經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在于,已經傳承千年的古詩詞,擁有獨特的時空烙印,現代人只能盡量去探析,去感悟,但終究無法再現昔日光景。因此,古人的情懷究竟為何,也許只能埋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強制性的要求現代學生完成“精確感悟”,在某種程度上,與歷史發展的必然進程背道而馳。因此,當傳統的教學方式不再適用時,針對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必須加以調整,使之滿足時代的新需求。
二、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新思路分析
(一)探索多元化的古詩詞教學方式
在古代社會,“詩詞歌賦”是一個整體,除了行文結構略有不同之外,寄托創作者情感的古詩詞作品,均可以通過演唱的方式,借助更加直白的方式予以呈現。因此,創新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新思路的首要工作在于,高中必須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新模式,用于打破傳統。綜合而言,我國的教學模式過度強調“積累”,卻忽視“頓悟”的重要性。比如在古詩詞教學中,如果學生的身體被“禁錮”在教室、家庭等有限的空間范圍內,其思想被局限在教輔材料解析語句營造出的狹隘理解范圍內,則學生的思維必然逐漸喪失發散的能力,最終受到嚴重的思維定式影響。而一旦打破此種限制,用一些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對教學模式的探索,往往會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良好局面。
比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觀看由央視出品的大型詩詞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該節目以中國古代、近現代的文學名篇作為“詞”,聘請音樂大家為之譜曲,能夠融合多種與作品有關的韻律、意境,用“唱”的方式進行演繹,對觀眾造成了極大的震撼。比如胡夏、郁可唯演唱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所著的《如夢令·其二》,將一個少女經歷“雨疏風驟”的夜晚之后,對海棠花是否凋零而產生了“略顯緊張、害怕”的心緒完美再現。其中,尾音部分的“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在“唱”的過程中,清晰體現了“訴說”,能夠使學生對該首作品的意境進行充分的理解。而更令人“拍案叫絕之處在于”,現代詞作者張靜怡對該詞進行了補充,在正文之前加上了“一朝花開傍柳,尋香誤覓亭侯,縱飲朝霞半日暉,風雨著不透”以及“一任宮長驍瘦,臺高冰淚難流,錦書送罷驀回首,無余歲可偷”,無論是在表達及演繹形式方面,還是基于真實意境而得出的感悟,均與原作達到了“交相輝映”。因此,在欣賞歌曲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前后兩部分進行感受,明確其中的不凡之處。而通過此種多元化的新型教學方式,必然能夠從根本上提升學生對于古詩詞學習的興趣,最終達到提升學習成績的目的[1]。
(二)注重心靈層面的感悟,引導學生在思維視域完成“今古交匯”
從年齡層面來看,高中生已經接近成年,生理、心理正在急速成熟。基于此,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應該轉變思路,注重心靈層面的感悟,引導學生在思維視域完成“今古交匯”,從而找到只屬于自己的深入理解。比如在學習《和項王歌》時,中學語文教材將之作為《霸王別姬》故事的補充,常常與《垓下歌》配套,并與《大風歌》進行對比。但正如著名主持人朱丹所說:“人們經常將實現放在西楚霸王項羽與漢高祖劉邦身上,對楚漢相爭進行整體性的評說,但誰曾真正意義上重視過虞姬的心境?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中,虞姬在做出自刎舉動前,經歷了何種心路歷程,又有何人可知?”面對此問題,國家一級演員李玉剛在《經典詠流傳》的舞臺上,用獨特的演繹(和項王歌的古詩詞加上現代漢語視角闡述虞姬的內心世界)方式,給出了答案。其中,除了“漢兵已略地,四面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之外,還添加了“眼角幾筆濃墨暈染著我,時間漫過胭脂染成秋色,能說不能說,動情旁觀者,淚水墜落成星光一抹;蹉跎不蹉跎,記憶在糾葛,無需開口拂過一個我”等內容。上述外加的語句,配合李玉剛京劇演繹形式,對虞姬的內心世界進行了深入刻畫,彰顯了虞姬的“不簡單”。如果僅僅圍繞《和項王歌》中的四句詩詞進行解析,虞姬很肯能永遠是項羽的“陪襯”,其“自刎”行為更多地是在襯托西楚霸王烏江自刎前的最后光輝(落寞)。但從現代視角來看,故事中的“主角”不只項羽一人,虞姬的“追隨”,張良的足智多謀(四面楚歌的計謀出自張良之手),乃至雖未提到但堪稱項羽“一生之敵”的劉邦,均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上述內容進行深入賞析之后,學生們必然能夠對古今視域進行充分了解,從而提升思維層面的感悟[2]。
(三)打破常規教學模式桎梏,規避“統一答案”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教學與數學的精準、歷史的深沉及不容置疑不同,針對一篇文章、一首詩詞進行理解時,創作者融入其中的心情固然需要進行解析,但每個人也會基于自身的經歷、感悟,衍生出新的理解。因此,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必須打破常規教學模式的桎梏,盡量規避“統一答案”,只要學生能夠給出言之成理、邏輯清晰的解答,即可成為“一家之言”。果能如此,則教育界和文學界必然再現“百花齊放”的盛景。比如針對詩仙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進行解析時,初中語文對此首詩的解釋以“悲涼”作為核心思路,其中的“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以及“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均體現了有關“愁”的心緒。但進入高中階段后,隨著教學的深入,以及對李白生平進行深層了解后可以發現,蘊藏在“悲涼”之下的,仍然是實現灑脫不羈,“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豪邁情懷。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均具備“超脫”的韻味。盡管“抽刀在手卻無法斬斷水流”,雖然“舉杯痛飲但卻無法消除內心的惆悵”,但“這些事情僅僅是人生多種不如意中的一件罷了,待到明天,我駕駛一葉扁舟,依然暢游五湖四海”。按照上述思路對該首詩詞進行解析,得出的結論很可能天差地遠。由此可見,對古詩詞的理解,后世無論是文學大家還是目不識丁之人,均可以自身視角為基礎,對其作出定向理解。而此種心靈層面的交匯,注定不會,也不應該出現“統一”的衡量標準。否則,語文古詩詞教學便會失去個中“真味”,進而形成思維定式,使蘊藏在其中的文化精髓光輝逐漸消散[3]。
結語
漢語是世界范圍內“進化級別”最高的語言,遠遠超過英語、法語、拉丁語、西班牙語等尚處于“形聲”階段的語言。基于此,以漢語作為“基底”而產生的中國古詩詞,實質上是古代燦爛文化的傳承載體。故在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師生必須注重對古詩詞意境、精髓內容進行探索,從而找到只有華夏兒女方可繼承并發揚光大的可行性方式,在提升語文成績的同時,還可以由衷為之自豪。
參考文獻
[1]金百艷.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新策略分析[J].財富時代,2020(09):119-120.
[2]樊榮.分析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新策略[J].中華辭賦,2019(02):59-60.
[3]李奕.高中語文教學提升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初探[J].文理導航(上旬),2020(10):16.
作者簡介:張琴,女,1971.7,籍貫,安徽省馬鞍山市,漢,最高學歷:本科,目前職稱:中學一級,研究方向:高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