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探究總結高考生物學非選擇性的特點,與高三學生的思維兩者進行有效結合。探究在因果思維運用的前提下,如何正確運用,以達到培育學生,提升學生能力的目標。
關鍵詞:因果思維;高考生物;非選擇題
引言:思維方法,是人們在長期的思維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普遍具有差異性的思維方式,簡單來講,就是人在思維活動中,為了解決問題所采用的手段。而認識事物之間存在的原因與結果之間存在的聯系,這種認識方法就叫作因果思維,在人類的眾多思維方法中,因果思維是其中重要的一個部分。
一、2018年——2020年,全國卷高考生物試題中,考察因果思維分析
縱觀因果思維發展的整個歷程,可以將其分為三個大的階段,也就是單線因果關系階段、復合因果關系階段以及系統因果關系階段。而根據因與果的關系,可以將這三個階段進一步的進行細分,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一個原因,造就一個結果的產生;第二種是一個結果,是因為多個原因的產生;第三種是一個原因的存在,最后導致了多個結果的產生;第四種是在多個原因的影響下,產生了多個不同的結果[1]。將近三年內,全國卷2內的生物非選擇題,運用因果思維的思維方式,進行歸類:
根據上述表格可以看出來,近三年來,在全國高考卷2內,涉及到因果關系的非選擇題,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共性:一是相對而言,數量大,在分值的占據比例上,也相對較高;二是覆蓋面積廣;三是一因產生一果,以及多個原因,產生一個結果的考量較多,也有涉及到其余兩種類型的考察。而且將近幾年的生物高考試題進行系統性的整體翻閱,其實不難發現,更加側重于學生因果思維的考察,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如果能夠有效運用因果思維的方式,就能透過現象看實質,能夠更好的回答問題,獲得高分也就是相對簡單的事情[2]。
二、運用因果思維,構建解題模型
生物學相比較于其他學科,是理論豐富的一門學科,知識體系也屬于開放式的特點,從人類開始認識自然現象起,探尋規律的整個過程,以及形成的獨特的思維方式,都被涵蓋在內。生物學的發展歷程也大致上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現階段來講,生物學對人類方方面面所產生的影響,都在不斷的擴大[3]。
在生物學的非選擇題的解答上,可以運用因果思維方式,可以有效的進行解決。具體模式如下:
因此,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方面入手,更好的掌握因果思維方式。
(一)是什么
在進行正式作答之前,首先就需要做好題目的審閱,理解題目中提供的信息點,明確問題,以及具備解答的思路,審閱題目是進行生物學作答的基礎,也是核心。然后從獲取的知識點入手,能夠很好的將知識點和書本上的內容進行練習,從構建的知識體系中,分離因和果[4]。
例題(2018年高考試題全國卷2第三十題節選)選取不同樹冠上的兩片樹葉,測試凈光合速率。(2)光照強度達到一定數值時,A葉片的凈光合速率開始下降,但測得放氧速率不變,則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光合作用的反應受到抑制。
圖1-2和圖1-3中,主要是光照強度對于凈光合速率的影響,主要涉及的知識點是光合作用,因是光照強度過強,光合作用的暗反應受到抑制,導致凈光合速率下降。
(二)為什么
在生物學問題的解決探究活動中,所有問題的解決出發點,都是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點,已經架構好的知識體系,以及學習之后,自己對于這一知識點的理解,在綜合這些方面之后才能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通過比較、聯系、結合以及分離等多種手段,來建立事物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從而獲得解決思路,解決問題[5]。
根據圖1-2和圖1-3所知,當太陽的光照強度逐漸增強的過程中,剛開始的凈光合速率是呈上升的趨勢,但是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光照強度和凈光合速率兩者就不是正向增長的關系,反正呈現出來反比關系。而且通過對比,也可以看出,在A、B兩片樹葉在放氧速度不變的情況下,光照強度不變,凈光合速率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光合作用的暗反應受到了抑制。
(三)怎么辦
縱觀最近幾年全國卷中有關于生物的非選擇題,不難發現,實驗設計題出現的頻率在不斷的增加,其中包含了實驗思路設計、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等多種方式,這些內容的增加,展示了生物學的基礎,其實是實驗,本質上隸屬于自然科學的范疇。因此,在學生進行解答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要求也就不斷的得到了提升,學生需要從題目中眾多的信息點中抓取有用的部分,并且要學會摒棄,然后從中發相規律,并且進行總結,通過一系列行為之后,可以發現事物的本質,能夠頭腦清楚的知道,進行實驗的相關準備工作,實驗進行中的步驟,以及或有什么樣的結果呈現,最后又會得出哪種結論,明白這些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6]。
最近幾年,類似于這種的生物非選擇題的形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著形式上的改變,就答案來講,也不是唯一性的,逐漸具備了開放性的特點對于學生的考察,往往立足于學生的綜合實力,涉及到了學生的閱讀能力,抓取知識能力,理解能力等,這類題目,已經變成了歷年來生物題的熱點問題。
例題:(2019年全國卷2生物非選擇題節選)用綠葉甘藍和紫葉甘藍進行實驗,綠葉甘藍(甲),紫葉甘藍(乙)進行植株自交和雜交行為。(3)用另一紫葉甘藍(丙)植株與甲植株雜交,若雜交子代中紫葉和綠葉的分離比是1:1,則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型是;若雜交子代均為紫葉,則丙植株所有可能的基因是;若雜交子代均為紫葉,且讓該子代自交,自交中紫葉與綠葉分離比是15:1,則丙植株的基因型是。
解題過程,根據1、2問的答案,可以得出乙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根據子代紫葉與綠葉的分離比1:1去,可以推理出在丙植株內,含有一對隱形純合基因,一對等位基因,從何將丙植株的基因范圍劃定在aaBb和Aabb中。若雜交子代均為紫葉,就代表丙植株內,最少蘊含一對的顯性純合基因,所以基因就可能為AABB、AABb、AaBB、AAbb、aaBB這五種組合方式。若雜交子代均為紫葉,且子代自交紫葉綠葉的分離比是15:1,這是9:3:3:1的變式,從這可以得出雜交子代中,所有的基因組合均是AaBb,最后推理出丙植株的基因組合方式為AABB型。
這類題目在解析的過程中,只是簡單的進行原因的羅列,以及對應結果的展示,是不能達到解析問題的目標的,所以就要在雜交組合后代的具體表現上,將推理過程中的隱形基因,以及顯性基因進行合理的推理,直至得出合理的結果。解題具體的解析過程,如上段所示,在解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建立圖表,或者是用其他的方式,進行推理過程的記錄,這樣在最后的總結階段,就可以有很好的數據支撐,減少學生總結,獲取結論的難度。
類似的考題,在近年來不只是全國卷2的生物非選擇題中出現,在其他的高考生物非選擇題的設計上,也涉及到了這種。在解決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因與果的把握,有著很高的要求。
結語
學生因果思維的養成,對于學生在解答高考試題的過程中,可以提供很好的解題辦法。因果思維強調的是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之上,抓取題目中給出的有效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知識的聯系,與知識的再分離過程,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之中發現事物之中存在的因果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更準確的回答問題。因果思維在學生進行生物非選擇題的解答時,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解題切入點,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進行非選擇題的解答時,運用這種方法來進行題目的解答,最后讓學生掌握這種方式,并且可以在高考試題的解答中,可以做到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泮正勇.巧用"因果思維"解高考生物學非選擇題[J].中學生物教學,2018,000(011):57-59.
[2]鄭英杰,蔡倩瑩,范偉,etal.因果思維在效應估計若干問題中的應用[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19,40(10):1314-1323.
[3]趙瑞華.運用因果思維優化議論文寫作[J].應用寫作,2018.
[4]詹榮勇.強化因果思維凸顯寫作時代風貌——以2017年全國新課標Ⅰ卷高考作文題為例[J].考試周刊,2018,000(045):53.
[5]丁根發.梳理物理綜合題中隱性物理現象思維方法例談[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000(038):108-109.
[6]潘華."因果思維"在議論文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8,000(004):P.35-38.
作者簡介:李志軍,男,籍貫:四川省內江市,1978.1,大學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