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龍 楊麗菊



摘要:本文以高校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育人為背景,在云南省晉寧區紅色革命老區開展“扶智”+“紅色文化傳播”的形式的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參與項目的22位大學生在“情感”“行為”“意志力”三個方面的認知進行訪談,分析了其在參與項目前后的認知變化。通過分析訪談數據得出,一是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開展的社會實踐,對學生在“情感”,“行為”,“意志力”三個方面的影響明顯趨于正向影響;二是不同學生在“情感”,“行為”,“意志力”三個方面的影響存在差異,后期需要進一步分析差異的來源和開展有針對性的引領。
關鍵詞:三全育人;全方位育人;社會實踐;認知
1.研究背景
三全育人即: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體系。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我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實施和高考制度的恢復,在20世紀80年代末三全育人的理念也伴隨著各高校教育改革而興起。40年來關于“三全育人”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三全育人”教育經驗的探討交流,二類是“三全育人”相關教育理念的研究。張寧,王偉強認為我國三全育人發展歷程大致經歷過五個階段:萌芽期: 1950年,中國教育工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與會代表的倡議下提出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口號,探索期:20世紀80年代中期,鄧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發展期: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江澤民提出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展的社會注意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熟期: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頒布,文件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主要任務和有效途徑。在它的指引下,各高校思政教師開始了“三全育人”的研究熱潮。和完善期:黨的十九大后,各高校應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高,為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1]。陳永斌認為“全方位育人”是以“兩課”為主導、“三進”為主旨、“兩校一會”為主陣地,以廣泛開辟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從而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我教育。[2]蔣廣學、張勇主要是從教育途徑的角度出發,提出要充分利用各種載體,要求豐富育人的形式和內容,強調滲透式教育和隱性教育的重要作用。將“全方位育人”延伸至“全環境育人”,通過融合實體與虛擬環境,形成全新的教育主客體關系,構建新的教育途徑。[3]王濤認為要想使受教育者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教育環境就必須是全面的。通過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等各種教育途徑,將素質教育滲透其中,培育出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4]
2.全方位育人實踐過程
全方位育人主要是從空間上而言,強調開放空間,全方位的素質教育不能局限于課堂知識的傳授,其教育手段需要有效滲透各個環節。本次“三全育人”之全方位實踐育人選擇昆明市晉寧縣紅色革命老區開展“互聯網+扶智”和“紅色文化傳播”的實踐育人的活動,選取30名在校高校學生在2020年1月到2020年12月擬通過在線教育,實地實踐活動等形式開展全方位育人實踐活動。通過開展有針對性地教育、學習和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知(認知)、情(情感)、意(意志)諸要素,提高大學生的認識,培養大學生的情感,培育大學生的意志,塑造大學生的行為,養成大學生的習慣,引導大學生形成全方位的人格。
3.全方位育人實踐過程學生認知及表達分析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主要包括學生綜合測評和獎學金評比、貧困生資助與勤工助學、學生組織建設與管理、校園文化建設、學風建設、誠信教育、社會實踐等,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本文以云南省“三全育人”試點改革院系項目為基礎,通過在云南省晉寧區紅色革命老區開展“扶智”+“紅色文化傳播”的形式開展社會實踐。以此將思想政治教育運用到實踐之中。從2020年1月到2020年11月,該項目通過10個月的展開,使項目組成員在認知、情感、行為、意志等方面得到提升。為進一步了解,項目組成員在時間過程中的利益訴求,2020年11月1日-10日,對項目組成員進行了逐個訪談,訪談主要從認知表達、情感表達、行為表達、意志表達,習慣表達幾個方面展開,并以訪談內容為依據,分析了項目組成員在幾個方面的訴求。2020年12月1日到12月20日,從認知、情感、行為、意志四個方面對項目22位成員進行了訪談,其中1人參與1個月以內,3-4個月6人,5個月以上的12人。
3.1學生對全方位育人在實踐過程中的認知分析
學生在全方位育人的實踐過程中的認知訴求主要體現在對三全育人的性質、發展歷史,價值、特點等幾個方面認知。通過在案例地的實踐,22位訪談者在三全育人之實踐育人項目實施前后對其性質、發展歷史、價值和特點上的認識從36.36%,提升到了84.09%。通過項目的實踐,參與項目的成員在對三全育人的認知方面有了明顯的提升。
3.2學生對全方位育人在實踐過程中的情感認知分析
人類的知識表達大致能分為兩種,一是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學公式表達的知識被稱為顯性知識,二是未被表述的在做某事中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被稱為隱性知識。本文在大學顯性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訪談力求探索項目組成員的隱性知識即,大學生在項目實踐過程中的隱性情感訴求,一是大學對自身品格,性格,人格的要求度和完善度,這是大學學生知識獻身事業的自我認識價值基礎,二是大學對于專業知識的認同感,尊重感和熱愛感,這是大學得以快速掌握完備現行知識的情感基礎,也是大學生走入社會進行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到那發揮才干更新知識的隱性前提,三是大學生對于周遭軟環境回饋信息的需求度、重視度和影響度,具體來說,就是大學在校期間對于,宿舍、班級、院系級教師和同學的團心評價需求和重視度。(大學生隱性情感訴求體系之構建)。通過訪談,收集了項目實施前后項目組成員在自身人格品格、性格;專業知識,軟環境幾個方面的認知變化。通過分析項目實施前后項目參與成員在以上方面的認知數據發現,項目實施前后調查樣本在以上幾個方面的認知有整體提升。在項目實施后參與項目的成員在自身人格品格、性格;專業知識,軟環境幾個方面的認知從項目實施前的18.19%下降為0。對不同項目的認知上,在自身品格、性格、人格“影響極大”的上升了31.82%,在專業知識上 “影響極大”的上升了27.27% ,在軟環境上 “影響極大”的上升13.64%。由此,通過項目的實施,三全育人的實踐對參與項目的成員在:自身品格、性格、人格方面的影響最大,具體情況如表3-1所示。
3.3學生對全方位育人在實踐過程中的行為認知分析
學生對全方位育人在實踐過程中的行為認知,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訪談:學習行為,指標解析為:勤奮學習,自強不息;社交行為,指標解析為:明禮修身,團結友愛,遵紀守法,弘揚正氣;文體行為,指標解析為:強健體魄,熱愛生活;思想行為,指標解析為:志存高遠,堅定信念,熱愛祖國,服務人民,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從訪談數據分析,項目實施前后,參與項目實施的學生在行為認知上有較為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是影響強強度增大,二是在行為認知各個項目的認識上逐漸加深。訪談認知如圖3-1所示。
3.4學生對全方位育人在實踐過程中的意志認知分析
訪談提供了八個形容意志力的詞語來對學生在全方位育人實踐過程中的意志認知進行分析。從訪談得到的數據來看,通過實踐參與項目實施的學生認為實踐過程中“堅持不懈”等四個正向意志力詞語對自身的影響變得極大,而大于“郁悶”等四個反向意志力詞語對自身的影響在逐漸縮小,具體情況如表3-2所示:
4.結論
高校三全育人是從“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和“全員育人”三個角度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培養和教育。本文著重從三全育人之全程育人過程中實踐對學生在“情感”,“行為”,“意志力”的認知進行了訪談,并進一步分析了學生在云南省晉寧區紅色革命老區開展“扶智”+“紅色文化傳播”社會實踐過程中的認知變化。通過對參與學生訪談發現,一是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開展的社會實踐,對學生在“情感”,“行為”,“意志力”三個方面的影響明顯趨于正向影響;二是不同學生在“情感”,“行為”,“意志力”三個方面的影響存在差異,后期需要進一步分析差異的來源和開展有針對性的引領。
參考文獻:
[1]張寧,王偉強.改革開放以來高校“三全育人”研究綜述[J],教學研究,2018(8):78-79.
[1]陳永斌.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J].浙江廣播電視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03):74-75.
[2]蔣廣學,張勇.強化“全環境育人”理念 推動網絡思政教育創新[J].中國高等教育,2014,(22):33-36.
[4]王濤.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學風建設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15):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