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模式是指圍繞某一主題所進行的課堂閱讀教學操作模式,通過同主題、多文本的碰撞交融,能加深學生對閱讀主題的理解,能豐富他們的閱讀知識,可促使他們掌握更多的閱讀內容。但是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并不重視主題式閱讀教學,這使得學生的閱讀體系混亂、學習收獲也較少。基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才是閱讀活動的主體,只有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才能大幅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本文就從閱讀主題的選擇、閱讀情境的創設、課堂探討活動的組織及課外實踐活動的開展四個方面入手,針對小學語文主題式閱讀模式的實施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以期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題式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9192(2021)02-0067-02
引? 言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在閱讀文章時經常會東張西望,無法掌握零散的、碎片化的閱讀內容。這使得小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高,閱讀效果較差。主題式閱讀能使學生快速獲取閱讀資料的主題,有助于他們對閱讀文本進行深入的分析,進而提高閱讀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開展主題式閱讀教學,鍛煉學生概括和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進而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
一、精選內容,確定閱讀主題
開展主題式閱讀教學,主題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只有選對主題,找到學生情感的共鳴點,才能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聯系起來,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情感,促使他們對閱讀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探究欲望。為此,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先確定好主題,并有針對性地選擇和閱讀主題相關的各種資料,從而完善學生的閱讀知識體系,豐富他們現有的認知[1]。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一文將秋雨作為線索,把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描繪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教師在組織學生閱讀本文時,可以將“雨景”作為閱讀主題,鼓勵學生發現秋雨的特點,并帶領他們閱讀描寫秋天不同景色的文章,從而激發學生對秋天的喜愛之情,并使他們掌握更多寫景的手法。
總之,教師在選擇閱讀主題時,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文本的中心思想等內容,從而深入挖掘學生的閱讀潛力,使他們真正愛上閱讀,進而促進他們閱讀素養的提升。
二、融合情境,挖掘閱讀情感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較小,生活閱歷少,認知水平也有限,閱讀文本中的某些表達方法對他們來說較為抽象,尤其是一些比喻句、排比句等,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在實施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時,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特點,創設多樣化的閱讀情境,并借助多媒體教學設備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深度挖掘閱讀文本中所蘊含的情感[2]。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講述的是抗日戰爭時期,五位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由于小學生并不熟悉抗戰時期的歷史,他們在閱讀時無法理解其中的戰爭和革命情懷,因此閱讀的興致不是很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的聲音、動畫、視頻等功能來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理解文章的時代背景,進一步感受五位戰士的英雄氣概。這樣,學生在以后閱讀同主題的其他文章時,會產生更加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對歷史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
需要注意的是,語文教師創設的閱讀情境應當是學生所熟悉的、能引起學生共鳴的。這樣能使學生對閱讀文本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從而大大提高他們的閱讀效率。
三、組織探討,感悟閱讀內容
在小學語文閱讀學習中,學生經常會產生各種疑惑和想法,但由于膽怯和害羞心理,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的感想。這使得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緩慢,對閱讀內容的剖析也不夠深刻和全面。為此,在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學習小組中積極探討、暢所欲言,從而使學生發散思維,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等文章都與親情有關,適合開展主題式閱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親情”為主題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讓他們說一說日常生活中父母做過的讓自己感動的事情。通過討論,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當面對寫作主題“我的父親(母親)”時,小學生會從多個角度進行思考和創作,而不是一味地寫父母照顧生病的自己、下雨天父母來給自己送傘等沒有新意的故事。這樣的主題閱讀活動,能夠實現以讀促寫,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再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科學術語,使得學生理解起來有較大的難度。教師可以在主題閱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中思考和討論以下問題:如果用納米材料來制藥會怎么樣呢?若是把納米材料涂在玻璃上,又會產生哪些現象呢?之后,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說一說本組的討論結果。最后,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下查詢有關資料,并通過書面形式總結出納米材料是什么樣的、它的用途有哪些。這樣的閱讀教學活動能夠挖掘學生的潛力,促使他們主動閱讀相關題材的文章,可以開闊他們的視野,培養他們的閱讀能力。
在主題式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因為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能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對閱讀主題進行分析。這既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使他們學會分享,也能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查漏補缺、取長補短,從而促使他們朝著更加優秀的方向發展。
四、拓展實踐,升華主題閱讀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是主題式閱讀教學的關鍵步驟。通過開展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這能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也能升華學生的閱讀情感,使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自身獨特的體驗,有助于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走月亮》等課文都是景物描寫類的文章,適合開展主題式閱讀教學。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走進美麗的風景勝地”這一主題,開展多種語文實踐活動,如開展小導游活動,讓學生擔任旅游景點的導游。學生為了當好小導游,會根據自己對旅游景點的觀察和分析,以及查閱資料,來了解更多與景點有關的風俗、民間故事、歷史人物和事件等。
再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攝影比賽活動。小學生基本都會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現代化電子設備。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利用這些設備到旅游景點拍照,最后在班級中選出優秀的攝影作品,并給予相應的獎勵。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對寫景類文章會有更加全面的認識,也能掌握描寫景物的順序、方法等,同時能夠產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進而收獲理想的閱讀教學效果。
組織各種與主題式閱讀相關的實踐活動,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體驗,而且使得他們的語文思維更加開闊。這有助于學生從語文的角度思考問題,同時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語文知識體系,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
結? 語
綜上所述,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和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并將主題式閱讀內容和形式相結合,通過主題的選擇與導入、情境的再現與融合、信息的獲取和呈現等,來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教給他們閱讀方法,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顧文穎.網絡環境下小學語文主題閱讀教與學[J].教育觀察,2020,9(07):106-107.
張玉梅.試論如何改進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9(49):96.
作者簡介:吳紅(1975.5-),女,福建羅源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