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珍
摘要: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寫作;素養;研究
一、教學設想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是語文課程的重任。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一任務的艱巨性和語文課有限的課時、語文老師有限的精力形成鮮明對比,且一旦把握不好尺度,語文課也就容易上成“政治課”“歷史課”。
二、教材解讀
《鴻門宴》《項羽之死》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分別安排在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的“閱讀鑒賞”和古代詩歌散文鑒賞的“散文之部”中。《史記》較其他傳記作品更有文學性。《鴻門宴》《項羽之死》中司馬遷對人物的抒情是因事而發,含蓄深沉的滲透在字里行間,這種抒情方式,對教學有著重要的價值:在寫作教學中,能夠為學生提供敘事中以凝練的語言自然滲透感情的范本。
三、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文本語言淺顯,文意理解難度不大。通過之前講解,學生對項羽性格也有一定認識。因此,本課重在以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感知司馬遷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并借鑒到自己的寫作中。
四、教學目標
了解司馬遷塑造人物“不虛美,不隱惡”的特點,培養學生深入解讀古代詩文的能力,引導學生由群文閱讀延伸到整本書閱讀、群書閱讀。
教學重點:群文共賞中基于寫作導向探究司馬遷如何塑造項羽這一英雄人物。
教學難點:體味司馬遷描寫人物的情感內涵,通過《史記》人物的生死抉擇感悟司馬遷的生死觀。
五、教學過程
(一)《鴻門宴》《項羽之死》群文背景
①、關于《史記》的了解;②、關于戰役認識;③、關于史實的認知
(二)基于寫作任務導向,多維解讀司馬遷筆下的項羽
1、藝術筆法之---人以襯情
《鴻門宴》《項羽之死》中配角數量眾多,特色鮮明,且從不同側面烘托了項羽的形象。如此多的配角,在司馬遷筆下從容布陣,既有各自的“血肉”,又共同完成了從不同角度塑造項羽形象的復雜任務,讓項羽有如此豐富的意蘊,此種“筆法”堪稱高妙。群文閱讀眾多配角,體會其為塑造項羽角色所承擔的任務。
小結:在寫作教學中,能夠為學生提供從不同角度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范本
2、藝術筆法之---態以傳情
文章通過表情描寫,形象地塑造了項羽的形象,寫出了項羽的獨特風采,同時也傳達出司馬遷的主觀情感。在學生的作文中,往往缺少這樣幾個能傳遞出人物思想情感、值得品味的表情和神態。
3、藝術筆法之---言以顯志
言為心聲,語言也是人物的一張“名片”。
例如,《垓下歌》一直被認為是《項羽之死》的動情之筆。項羽在垓下之圍中的慷慨悲歌,八年來的崢嶸歲月,從叱咤風云的光輝到敗局已定、英雄末路的無奈,復雜的感情 變化,都在28個字間流露出來。
小結:在寫作教學中,能夠為學生提供敘事中以凸顯人物性格特點的語言自然滲透感情的范本
(三)突破點:項羽的死與司馬遷的生
任務導向:由群文閱讀延伸到整本書閱讀、群書閱讀,滲透語文學習任務群相關內容、理念和精神。
活動一、閱讀探究:司馬遷對項羽情有獨鐘,他把最悲壯的詩篇、最動容的神情,最慷慨的死亡、都賦予了項羽一個人。為何司馬遷給項羽一個在生死抉擇的機會,讓他在一番豪言壯語之后毅然赴死,使項羽的形象永遠閃著熠熠光輝,自己卻忍受著當時人的冷眼,頑強地活著?
解讀:司馬遷的生死觀:死,可以明志(死不是結束,自尊不屈的永生);生,可以踐志(生不是茍活,自我價值的創造)。
活動二、群文閱讀到整本書的閱讀
研讀那些出現在司馬遷筆下的人物時,也會發現這樣生與死的糾葛。屈原自沉淚羅江,侯贏“北向自剄”,韓信受“胯下之辱”,管仲“幽囚受辱”……那么,司馬遷的生死觀,或許隱現在“司馬遷的項羽”身上,或許隱藏在司馬 遷的“自白書”《報任安書》中。
“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異?”
——司馬遷《報任安書》
通過對這一問題的追問,無形之中為學生提供了一份厚厚的書單:《報任安書》《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史記·田儋列傳》……《史記》本身,以及更厚重的人生之書。
由篇及書,鏈接原著,放大式延伸閱讀;或由此及彼,追溯知識的源流,拓寬學生的視野或由文及人,與作家親密對話,讓名家名作在學生的腦海中扎根。唯其如此,才能讓“史傳”成為“史傳文學”,使閱讀的觸角伸向文本的文化源頭,從而拓寬閱讀視野,達到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的閱讀境界。從教學設計來看,需要圍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挖掘史傳文學的“語文特色”,關注讀寫結合;從教學實施來看“怎樣寫”歷史人物比關注歷史人物“是什么”更重要,并通過“追問”,實現學生閱讀的可持續發展。
小結:不論是學生的長遠發展,還是新課程和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進,都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有長遠眼光,重視閱讀。從微觀層面的單篇閱讀,到中觀層面的群文閱讀,到宏觀層面的整本書閱讀、群書閱讀,要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視野,積累閱讀整本書的經驗,形成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提升閱讀鑒賞能力。
六、作業:課后閱讀《項羽本紀》《高祖本紀》,感知司馬遷如何“不虛美”“不隱惡”地塑造人物的手法。
七、板書設計
西寧市海湖中學高中語文組? 青海? 西寧? 8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