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雪 廣州理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應向具有“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高校金課標準看齊,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削弱教師知識擺渡人角色,轉而向千里馬之伯樂發展。
關注學生個性化成長和情感需求,培育平等互助的新型師生關系,注重稅法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引入信息化教學手段,內化學生學習動力。
學習要求由單一知識導向轉為知識、技能、情感和自我成長綜合導向,鼓勵學生通過批判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企業納稅申報,個人納稅申報等。
基于學生能力適當提高教學難度,在各項任務中鍛煉學生綜合能力,尤其是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實際解決涉稅問題的實踐能力。課程思政建設需分模塊融入各教學環節,跳出課程思政只能靠言傳的狹義定義,引導學生自主評判,注重教師知行合一,非刻意而為之,源于教師言行之間。
通過外因(學習小組,學習環境、授課方式及內容、資源共享等)的持續刺激,最終激發內因(學生自主學習)的有力轉變。
1.主題展示
結合授課內容、社會熱點發布展示主題,小組結合興趣自行選擇,成果展示形式不限。
2.案例教學
經典案例和時事熱點分小組限時討論,隨機指定若干小組總結陳詞,課后提交書面報告并進行評選。
3.主題辯論
將一些爭議性話題設計為主題辯論,各小組自行選擇,搜集整理資料,分正反方進行課堂辯論。如“是否應對富人多征稅?”“避稅是否違法?”
4.情境教學
創設情境做要點提示,拋出問題由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做歸納總結。如“公司財務會計如何實現員工薪酬稅收籌劃?”
5.技能訓練
以電子報稅綜合實訓平臺和正鑒財稅實習基地為抓手,模擬企業綜合報稅系統讓學生全面了解網上納稅申報流程,校內實習即可讓學生參與真實企業管理、生產、運營、核算分析。
1.課堂互動
(1)小組為單位課前復習搶答。抽選2—4個上節課易錯知識點進行復習,小組為單位搶答并說出選擇依據,全部正確該小組當期測評集體+1分,搶答錯誤不扣分搶答繼續進行,直到回答正確。
(2)個別提問與線上課堂小測。課堂個別提問和全體在線提問(問卷星等)交叉進行,及時反饋結果,提高學生專注力。
(3)小組展示現場評分。主題展示結束后其他小組同學從內容充實度、展示趣味性、展示形式、表達流暢與邏輯性、時間控制及任務分配合理性六個維度以十分制進行展示互評。
布置諸如“用稅收的專業名詞為自己寫一封墓志銘” “億萬富翁的捐贈到底是真慈善還是假慈悲?”作業布置既關注課程思政,又結合專業技能。
2.課后互動
(1)微信、QQ群。作業發布、課件上傳、補充資源分享、課程答疑均可借由在線群完成,提高交流效率。
(2)問卷星章節小測。為便于評比問卷星線上測評多為客觀題,按章節進行,答題結束后在微信群發布整體答題情況并附詳細解析。
(3)作業評閱,評語一對一反饋。學生作業分級打分;結合學生成長軌跡,對當期作業給予一對一評語反饋;作業涉及知識點的做題依據整理成文檔,出錯率較高的統一在課堂進行研討。
(4)小組協作組內互評。各成員依據小組歷次合作中的任務分配難易度、組內配合度和完成情況對組內成員進行互評分。
3.課程思政
(1)稅收中的家與國。結合時事政策從各類稅收優惠看我國的經濟走向和人文關懷,如疫情期間各類稅收優惠如何促進復工復產;

?
(2)典型反面稅收案件解讀。如明星偷逃稅案件、經濟犯罪案件,警鐘長鳴,讓學生牢記稅法紅線;
(3)正面案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稅收重要作用,樹立正確金錢觀。從身邊的社會福利看稅收如何影響居民生活;
(4)實訓實習環節通過各類操作細節,結合理論及法規加強學生服務理念和職業道德。
4.教學資源
(1)課件。打磨課件,做到精而不失重難點,簡而不失趣味性,充分運用圖片、音視頻、網絡資源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
(2)習題庫。從CPA稅法考試題庫中精選習題,按知識點和難度分類,既適度提高學習難度,又通過模塊練習深化學生理解。

?
(3)拓展資源。補充和課程相關的精品公開課、案例、研究論文、時事新聞、參考書籍和其他網絡音視頻資源,由微信、QQ群分享。
5.教學評價
(1)理論教學部分教學評價方式及標準。管理嚴肅但形式靈活的課堂給予學生充分尊重。課程第一節課便明確課堂要求,嚴肅強調課堂紀律和出勤管理,通過“今日校園”課堂考勤與簽到后,無故遲到與曠課學生數基本為零,學生出勤率得以保證。課堂討論和小組展示要求學生嚴格遵守時間限制、脫稿陳述、合理分工,但呈現方式給予學生充分自由。作業一對一反饋評語,對差異化回答給予同等的表揚,定期評優,記載學生的每一點成長,形成可視化報告并合理計入成績,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小組的進步與成長感受公平和成就。
(2)實踐教學部分教學評價方式及標準。

?
師生線下溝通頻率及質量不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狀態通過外部手段有所改善,但自研自探式學習習慣尚未養成,部分小組的成長軌跡記錄不真實,小組多以宿舍為單位,弱化了小組對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訓練。
互動平臺針對性強,但多基于單一功能,如今日校園側重課堂考勤,問卷星側重線上小測和小組自評互評,微信側重日常溝通和資料傳遞,學生成長軌跡目前以手動記錄為主,缺乏統一記錄學生學習的大數據平臺。
實訓課堂教師通過個別指導和集中答疑完成指導,但班級人數較多時無法實現一對一個性化輔導,單純依靠單元小測、實訓練習題完成量和學生自覺無法準確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因此實訓環節的教學評價還有待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