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翔


摘要:目的 探究胺碘酮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以及實際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8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病情情況將此8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兩組人數保持一致均為44例,其中對照組實施利多卡因的治療方式,實驗組實施胺碘酮的治療方式,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在治療總有效率上,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指標上,實驗組患者的運動耐量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實施胺碘酮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肢體功能,同時提升治療效率,患者的臨床癥狀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在臨床上可以結合患者的病情進展情況進行推廣性使用。
關鍵詞:胺碘酮;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124-01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患者的冠狀動脈出現阻塞,并出現缺血缺氧所誘發的一種心肌壞死,如果長時間不接受治療,患者的生命健康將很難得到保證[1]。目前臨床上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多采用利多卡因和胺碘酮進行治療,本次研究主要探究胺碘酮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臨床效果以及實際應用價值,以期為今后的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性的資料,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2019年7月至2021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8例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病情情況將此88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兩組人數保持一致均為44例。對照組中共有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齡在41-74歲,平均年齡為(54.68±5.62)歲;實驗組中共有男性27例,女性17例,年齡在40-75歲,平均年齡為(54.57±5.76)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構成無明顯差異,以上數據經統計學軟件檢驗后結果顯示P>0.05,可以進行對比。
1.2方法
患者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后,對照組給予利多卡因進行治療,治療方式為靜脈注射,必要時根據病情加用慢心律等藥物。治療周期為三個月。
實驗組給予鹽酸胺碘酮的方式進行治療,將胺碘酮150-300mg溶于0.9%的生理鹽水中并稀釋至20ml,在10min之內靜脈注射完畢后再進行靜脈滴注用以維持治療效果,并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態不斷調整用量。治療周期為三個月。
1.3評價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患者的短陣室速、室性早搏等減少90%以上;有效:患者的室性早搏減少60%-89%且成對室速控制80%以上;無效:患者的室性早搏在40%一下且短陣室速或成對室速無明顯變化。另外對比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運動耐量指標。包括6min步行試驗、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和用力肺活量。
1.4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分析軟件為SPSS20.0,計量資料以()形式記錄,使用t檢驗對比,計數資料以(n)%形式記錄,使用X2檢驗對比,P<0.05時表示差異明顯。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根據表1,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運動耐量指標對比
根據表2,治療后實驗組患者的運動耐量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近年來,隨著民眾生活方式的轉變,心肌梗死的發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會給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負面的影響[2],從心肌梗死的發病原因來看,通常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疾病、肥胖和血脂異常有著密切的關系,針對心肌梗死的預后較差[3],還會出現多種并發癥,室性心律失常就是常見的一類并發癥,患者發病后會出現心絞痛、少尿、暈厥、意識喪失、呼吸暫停等癥狀[4],嚴重者甚至直接導致死亡[5]。利多卡因是臨床上針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常用的藥物,能夠有效對抗患者的心律失常,但治療效果欠佳,店安通主要是能夠一直患者的心肌以及心房位置的快鈉離子內流,能夠擴張患者的血管以及冠狀動脈。在本次研究中,給予胺碘酮治療的實驗組在治療總有效率上明顯高于給予利多卡因治療的對照組,且在治療后的運動耐量指標上,實驗組患者6MVD、FEV1和FVC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實施胺碘酮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運動肢體功能,促進患者的健康恢復,同時提升治療效率,患者的臨床癥狀能夠得到有效的改善,在臨床上可以結合患者的病情進展情況進行推廣性使用。
參考文獻:
[1]崔勝利,常燕,康宏瑛,李娟,牛燕運,趙自冰.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聯合胺碘酮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療效、QT離散度及炎癥因子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21,30(07):1251-1254.
[2]孫鈴,毛麗鵬,鄒艾霖,遲博予,陳新,紀元,蔣建光,周學軍,王慶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間惡性室性心律失常風險臨床預測模型的構建與驗證[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21,33(04):438-442.
[3]莫秋萍,卓柳安,廖致紅,盧旭妹,黎榮山,易秋艷,陳宇,黃楠.血清Gal-3、GDF-15、CK-MB水平聯合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并發惡性室性心律失常診斷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06):1128-1132.
[4]董萬虎,肖瑞,侯鑫樂,韓寶華,周宏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惡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漿NT-proBNP、TC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海南醫學,2021,32(02):145-147.
[5]王紅賢.左西孟旦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QT離散度(QT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響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3):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