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新

摘要:目的 分析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應用營養護理干預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自本院收治的終末期腎病患者中抽取43例作為研究樣本,均于2021.1-2021.6期間在本院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并以隨機抽樣法為分組依據,將其分為常規組(n=21)及干預組(n=22),分別給予常規護理及營養護理干預,對其營養狀況、生活質量及血液生化指標進行分析比較。結果 干預前組間營養不良炎癥評分(MIS)、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相較于常規組MIS評分較低,SF-36評分較高,P<0.05;干預前組間血漿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血肌酐水平無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相較于常規組血漿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血肌酐水平較高,P<0.05。結論 營養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提高血液生化指標水平,在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建議采納。
關鍵詞:生活質量;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營養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280-01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患者首選治療方式,通過腎臟替代治療的方式起到減輕相關癥狀,延長患者生存期限的作用,但受到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相關知識缺乏、飲食依從性較低等方面因素影響,導致大多數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存在營養不良的狀況,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從而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1]。常規護理是臨床常見的護理模式,具有全面性、系統化及科學性,能夠為患者提供合理、科學、有效的護理措施,但在臨床應用中易缺乏對患者營養狀態的關注,導致無法及時發現、糾正患者營養不良癥狀[2]。營養護理干預是一種針對臨床患者營養狀態開展的護理模式,根據患者營養狀況制定合適的飲食計劃,保證患者每日攝入充足的營養量,起到改善營養狀況的作用。本文現對我院43例患者展開研究,內容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隨機抽樣法為分組依據,將本院抽取的43例終末期腎病患者分為常規組(n=21)及干預組(n=22),均于2021.1-2021.6期間在本院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批號:2021年審(22)號]。常規組納入男女比10:11,最小15歲,最大88歲,均值(51.53±6.86)歲,透析時間最短6個月,最長12個月,均值(9.64±2.40)個月,患病時長最短2年,最長10年,均值(6.64±2.20)年;干預組納入男女比12:10,最小15歲,最大89歲,均值(51.76±6.53)歲,透析時間最短6個月,最長13個月,均值(9.87±2.11)個月,患病時長最短1年,最長10年,均值(6.34±2.53)年。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且組間性別、年齡、透析時間及病程無差異,P>0.05。
1.2 方法
常規組:護理方式為常規護理,主要包括健康宣教、心理護理、飲食指導及用藥指導等,同時監測相關生理指標水平變化,糾正患者體內水電解質紊亂。
干預組:護理方式為營養護理干預,如:①患者入院后對其營養狀況進行評估,采取人體測量學指標、生化指標檢測等方法評估患者是否存在營養不良及程度,根據最終評估結果及實際情況,安排專業營養師制定適合患者的飲食計劃,確保患者每日攝入足夠的營養。②針對評估結果向患者進行講解,使患者了解維持性血液透析為何會出現營養不良狀況、營養不良可對機體造成的影響、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不良可出現的相關并發癥。③指導患者記錄自己每日膳食,主要包括飲食種類、名稱、烹飪方法、攝入量、蛋白質等,指導患者進食優質蛋白質如瘦肉、牛奶、雞蛋等,并多進食一些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確保患者每日蛋白質攝入量在1.2~1.4g/kg,糖類攝入量在5~6g/kg,脂肪攝入量在1.3~1.7g/kg。
1.3 觀察指標
(1)于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評估兩組患者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評估量表分別為營養不良炎癥評分(malnutrition inflammation score,MIS)、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3];MIS總分為30分,<8分為輕度,8~18為中度,>18分為重度;SF-36總分為100分,70~100分為良好,50~69分為一般,0~49分為差。
(2)于護理前及護理1個月后分別在患者晨起空腹狀態下抽取3ml靜脈血,檢測血漿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并將檢測結果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組間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
干預前組間MIS、SF-36評分無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相較于常規組MIS評分較低,SF-36評分較高,P<0.05,見表1。
2.2組間血壓生化指標比較
干預前組間血漿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血肌酐水平無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相較于常規組血漿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血肌酐水平較高,P<0.05,見表2。
3 討論
營養不良是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見的病發病之一,主要原因為營養攝入量不足,而當患者長期處于營養不良狀態下時可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體內氧化應激程度增高,提高感染發生率,增加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改善營養不良狀況[4]。
常規護理是臨床常見的護理措施,具有系統化、全面化及科學性,但在護理過程中缺乏對患者營養狀態的關注,因此在患者出現營養不良時無法及時給予有效措施,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護理效果欠佳。營養護理干預是針對患者臨床營養狀態制定的一種護理模式,通過糾正其不良飲食習慣及營養攝入量不足現象,起到改善營養不良狀態,提高生活質量的作用[5]。本文經過研究發現,干預前組間MIS、SF-36評分、血漿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血肌酐水平無差異,P>0.05;干預后干預組相較于常規組MIS評分較低,SF-36評分較高,血漿白蛋白、血紅蛋白及血肌酐水平較高,P<0.05。表明營養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及血液生化指標水平,營養護理干預通過根據患者營養狀況,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為患者提供具有針對性及專業性的飲食指導,幫助患者糾正不良飲食習慣,而由于患者缺乏相關知識,可導致其依從性較低,無法意識到營養不良的危害,因此需針對相關知識進行宣教,提高患者相關知識了解度,培養正確的健康飲食理念;并指導患者記錄每日攝入飲食相關知識,指導正確飲食,確保患者能夠正確攝入所需蛋白質、維生素、糖類等。
綜上所述,營養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提高血液生化指標水平,在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具有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張妍,于珊,王效民.強化營養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營養狀況及鈣磷代謝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20):35-38.
[2]佘丹丹.強化營養護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5):945-946.
[3]閆靜,陳文璇,胡建廣,等.營養護理對終末期腎病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8,29(21):3569-3570.
[4]許海丹.強化營養護理在改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中的作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24):94-99.
[5]潘海燕,曾建好,成月瑩,等.營養護理干預對終末期腎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海南醫學,2021,32(5):67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