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對于心理護理聯合健康教育對于冠心病患者焦慮的影響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方法:選擇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之間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計4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對觀察組則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經過治療和護理之后,對于兩組患者之間的不良情緒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憂郁和焦慮指數顯著低于對照組,增加了治療信心,提高了治療和護理配合度;結論:對于冠心病患者給予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對于患者預后較為有利,讓臨床治療效果得到提升,值得推廣。
關鍵詞: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冠心病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9-297-01
冠心病是一種心臟疾病,其病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狹窄、阻塞,進而引發心肌缺氧,所以在臨床中也被稱為缺血性心臟病,發病者以腦力勞動者居多。根據大量研究結果證實[1],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都是誘發或家中冠心病的元兇,行為應激有可能引發心律失常,甚至是患者猝死。所以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積極地藥物治療,同時也要對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從而降低致死率、提高患者預后水平。
一、資料和方法
(一)基礎資料
選擇2020年4月到2021年4月期間來到本院心內科就診的冠心病患者共計46例,兩組患者之間在上述基礎資料上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在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手段,觀察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具體方法如下:
(1)心理護理
心理護理從兩個方面進行,分別是認知教育和放松療法。在認知教育方面,首先需要培養護理人員的基本心理護理素質,邀請心理醫師為護理人員進行心理講座,從而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其次,需要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理論水平培訓,從而讓護理人員更好地為患者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冠心病的相關知識等等,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讓患者了解不同情緒狀態對疾病產生的影響,同時要幫助患者建立近期目標,找到患者對疾病的錯誤認知,并加以矯正。
在放松療法方面,護理人員通過教學來讓患者學會呼吸放松、肌肉放松以及想象放松等方法,經由機體的主動放松來讓患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一般來說,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讓患者完成特定的動作,經過反復練習來讓患者能夠控制自己的心理狀態和心理活動。護理人員要保持和患者之間的積極溝通,掌握患者內心情況,并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心理護理。
(2)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指導和出院指導兩個方面。在生活方式指導上,督促患者進行按時休息,確保充足的休息時間,提高生活規律性,去除對身體健康有害的習慣。例如缺乏運動不利于疾病的治療,所以要引導患者進行適當體育鍛煉。
在出院指導方面,責任護士需要對出院患者進行口頭指導,進行健康宣教,告知患者定期進行隨訪,日常生活中一旦出現呼吸困難、胸痛、脈搏過速等情況要立即靜息,并服用硝酸甘油、及時就醫。同時建議患者親屬經常探望,避免患者產生孤獨感,提高幸福度,保持預約的心情。還要指導患者和家屬掌握觀察病情的方法,了解疼痛部位、掌握疼痛性質、記錄持續時間等等。并攜帶隨身藥盒,內有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等,情況緊急時需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保護患者生命安全。
(3)冠心病預防知識宣講
對患者解釋冠心病的發病原因,一般來說冠心病是由多種危險因素共同導致的,目前看來冠心病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以下幾點:年齡因素,一般來說40歲以后就進入冠心病的高發時期;性別因素,男性冠心病發病率和發病數量均較高;血壓因素,冠心病常見于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發病率為常人的3倍以上;血脂因素,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誘因,如高膽固醇、高甘油三酯和脂蛋白密度異常等;生活習慣因素,如吸煙會降低動脈壁氧含量,誘發動脈粥樣硬化,肥胖和體力活動減少也更容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
基于此,培養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非常重要,如禁煙限酒、避免暴飲暴食、確保規律作息等等。同時讓患者保持預約心情,讓患者養成聽音樂、讀書看報的習慣,減少悲觀心理狀態,減輕心理壓力。
(三)統計學方法
采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2-3]來對患者的心理情況進行評估,每個量表包含項目各20個,評分等級為1-4級,4級為最嚴重、1級為最輕微。統計資料以表示,用t檢驗,若p<0.05則證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兩組患者之間的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
經過對比可以發現,觀察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指數明顯較低,說明經過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讓患者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更好地控制了病情,從而讓患者的心理狀態得到好轉,這與其他研究的結論相符合。
總結
冠心病的誘發因素很多,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遺傳因素等等,與此同時,不良生活習慣也是冠心病的重要成因,如吸煙和酗酒等等。另外在心理因素方面包括個體性格、精神狀態、心理和行為應激等等都可能會導致冠心病的出現。根據國外研究成果來看,患者在冠心病發病時,往往伴隨焦慮和抑郁情緒。在本研究中,筆者對于觀察組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和健康教育,患者的負面情緒明顯好轉,表明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對于患者焦慮和抑郁情緒的緩解而言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可以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明忠光,徐雷,李廣成.冠心病住院患者心理彈性與一般自我效能、應對方式的關系探討[J].心理月刊,2021,16(14):80-81.
[2]吳文源.焦慮自評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235-238.
[3]舒良.自評抑郁量表[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94-196.
作者簡介:韓丹丹,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本科學歷,就職于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院,主管護師,主要從事冠心病臨床工作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