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恩娜 張慢慢 明瑞金 邱修衛 張闖



摘要 為有效解決“廢棄煙稈污染”問題,以興國縣祥興煙葉專業合作社為例,全面探究了廢棄煙稈回收循環利用促增收發展模式的可行性、運行機制、主要做法、運行成效、運行經驗等。該合作社通過“政府+合作社+煙農+企業”模式,建立了循環農業產業園,煙農回收廢棄煙稈意識逐步增強,廢棄煙稈積制有機肥銷售市場逐步擴大,有效實現了廢棄煙稈資源化利用,帶動煙農增收成效明顯。
關鍵詞 廢棄煙稈;循環利用;積制有機肥;發展模式;促增收
中圖分類號 X7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17-0252-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7.063
Abstrac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pollution from waste tobacco straw”, taking Xiangxing Tobacco Cooperative in Xingguo Coun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explored the feasibility, operation mechanism, main methods, operation effect and operation experience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recycling waste tobacco straw to promote income increas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rough the form of “government + cooperative + tobacco farmers + enterprise”, a circular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park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tobacco farmers awareness of recycling waste tobacco straw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the sale market of organic fertilizer made from waste tobacco straws has been gradually expanded, which effectively realizes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of waste tobacco stems and promotes tobacco farmers to increase their income.
Key words Waste tobacco straw;Recycling;Produc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Development model;Income increase
在煙草生產過程中,60%以上的生物產量不能被卷煙工業使用,統稱為煙草廢棄物,而在煙草廢棄物中,煙稈產生量占比80%以上,1 hm2煙草可產生干煙稈150~200 kg[1-3]。目前,煙稈最常見的利用途徑是直接還田[4-6],有研究顯示,煙草秸稈直接還田提高了煙草病毒病的發病率和發病指數,降低了煙草的生長指標、經濟指標及感官評吸質量[7-8],并不是一種恰當的利用方式。肖漢乾等[9]研究發現不提倡采用煙稈還田技術,從持久發展的角度出發,必須考慮煙稈還田后可能帶來的土傳病害等不利因素。此外,還有焚燒煙稈或直接丟棄河邊、路邊等方式,不僅污染環境,也給河道、交通留下安全隱患,造成“廢棄煙稈污染”。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興國縣祥興煙葉專業合作社積極探索廢棄煙稈利用途徑,在政府和煙草行業扶持下,大力發展多元化增收項目,建立循環農業產業園,引導煙農回收廢棄煙稈積制有機肥,并將有機肥試用于煙葉生產及大農業生產中,探索建立從煙葉到煙葉的閉環多元化增收體系,充分將治理廢棄煙稈污染與帶動煙農增收結合起來,為其他煙區合作社建設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1 廢棄煙稈循環利用模式可行性
1.1 原材料廣泛
由圖1可知,近5年來,興國縣種植煙葉面積合計5 169 hm2,平均每年1 034 hm2,可產生干煙稈合計1.2萬~1.6萬t、2 300~3 100 t/a,原材料廣泛,方便就地取材,回收利用。
1.2 營養元素豐富
煙稈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碳、纖維素、氨基酸以及豐富的P、K、Ca、Mg、B、Cu、Fe、Mn、Na和Zn等礦質元素[6,9]。表1顯示的是不同秸稈營養元素含量的比較,由表可知,煙稈中的N、P2O5 、K2O含量高于稻草、小麥稈、玉米稈[7,10],營養元素豐富。將興國縣平均每年產生的廢棄煙稈回收生產為有機肥料,則可提供有機養分110~150 t,既可以解決廢棄煙稈污染問題,又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大大提高廢棄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促農增收。
1.3 硬件設施、技術有保障
2017年,在興國縣委縣政府的幫扶下,興國縣祥興煙葉專業合作社與贛州惠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規劃土地2 hm2共建循環農業產業園,建有煙稈發酵車間、有機肥加工生產車間、存儲車間,配備翻拋機、粉碎機、過篩設備、傳送帶、包裝設備等,場所、設施齊全;該公司建有自主的核心技術團隊,多次到廣東等地學習,擁有多年的有機肥生產經驗,技術力量雄厚,為回收廢棄煙稈積制有機肥打牢基礎。
1.4 產品需求量大
按照興國縣煙葉生產技術配方計算,每1 hm2需要有機肥0.6 t,年平均種植煙葉1 034 hm2,需要有機肥620 t;此外興國縣臍橙產業、蔬菜產業、水稻種植等發展興盛,也是有機肥銷路的主要拓展點。有研究顯示[9],煙稈還田可以有效地發揮作物間有利的化感作用,能顯著減輕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在不提倡煙稈直接還田的情況下,可利用廢棄煙稈生產的有機肥起到同樣效果,而且在有機肥生產過程中,通過厭氧發酵可以降低煙稈中病毒含量[7,11],深受市場歡迎,銷路廣闊。
2 廢棄煙稈循環利用模式運行機制
按照“政府組織、適當補貼、煙農撿拾、合作社回收、企業處理”的模式開展廢棄煙稈回收,各產煙鄉鎮、有關部門、村組干部多方聯動,提高組織運作能力,確保廢棄煙稈回收工作順利開展。由煙農負責廢棄煙稈拔出并按規定進行打捆,定時、定點運輸到合作社收購場所。鄉鎮、煙站、合作社做好煙農的宣傳發動工作,并由合作社引導煙農進行廢棄煙稈回收,可利用拔桿機等為煙農提供專業化服務,重點解決廢棄煙稈回收過程的難點,全力推動廢棄煙稈回收工作。政府扶持企業發展,企業負責對回收的廢棄煙稈加工處理,生產有機肥,并對參與該項服務的煙農進行補貼(圖2)。
3 廢棄煙稈循環利用模式主要做法
3.1 調研分析,合理制定補貼方案
為保障廢棄煙稈回收順利開展,興國縣祥興煙葉專業合作社通過市場調查、煙農座談等方式,對各鄉鎮的用工成本及勞力情況進行摸底調查,并以此為依據,制定了合理的廢棄煙稈回收及運費補貼政策。政策提出廢棄煙稈回收補貼1 500元/hm2,統一運輸到規定的回收地點,根據距離遠近補貼運費375~945元/hm2不等。
3.2 宣傳引導,全面樹立回收意識
從每年5月份開始,組織各產煙鄉鎮、煙站、合作社相關人員利用召開培訓會、烤房(大田)懸掛橫幅等方式對廢棄煙稈回收利用、變廢為寶促增收的模式進行宣傳,提高廣大煙農對廢棄煙稈回收的認識,逐步贏得煙農對此項工作的支持。
3.3 依托平臺,推動工作順利開展
在政府和煙草公司的幫扶下,興國縣祥興煙葉專業合作社與贛州惠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實施廢棄煙稈回收積制有機肥項目。以合作社為平臺,召開理事會和成員代表大會,研究并通過廢棄煙稈回收工作實施方案,鼓勵引導煙農利用周邊閑置勞力開展廢棄煙稈回收工作,臨近煙農并車運輸到規定回收地點。回收過程中,嚴格按照煙農確認、合作社(企業)驗收、名單公示、補貼兌付的程序推進,保證公開公平公正。
3.4 深度加工,延伸煙稈綜合價值
廢棄煙稈回收后,由贛州惠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循環農業產業園進行加工,經過粉碎、加菌種混合發酵、高溫腐熟、再次粉碎、篩分、攪拌、抽樣檢驗、包裝、銷售等一系列工藝流程,將廢棄煙稈加工成養分充足的有機肥,按1∶1比例生產出來的煙稈有機肥市場銷售價格為1 500元/t。
3.5 品牌建設,提升產品知名度與競爭力
3.5.1 質量認證,推動產品品牌化建設。
在廢棄煙稈積制有機肥試生產階段,按時抽樣檢測,在公司檢測合格的基礎上,再次抽樣送江西省分析測試中心和江西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綜合技術中心同時進行檢測,獲取檢測合格報告,隨后向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農業和糧食局提出申請,正式進行肥料登記,并于2018年9月“惠甫”有機肥品牌正式獲得國家商標總局的授權書,實現產品品牌化。
3.5.2 宣傳試用,開拓煙稈有機肥市場。
利用當地電視臺、微信平臺、懸掛宣傳展板等形式加大煙稈有機肥宣傳力度,提高知名度,同時針對果園、蔬菜園,定期開展有機肥試用,收集反饋意見,跟蹤有機肥使用后續情況,根據反饋意見及時改進,開拓有機肥市場。
3.5.3 訂單生產,擴大有機肥銷售渠道。
通過肥料試用,用戶對煙稈有機肥反響較好,企業已與多家果園及蔬菜基地簽訂訂單生產合同,生產銷售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3.6 勇于創新,構建循環農業生產體系
在煙葉生產上開展試驗示范,著力構建“煙葉生產—廢棄煙稈回收—有機肥生產—煙葉生產”循環農業體系,同步推行廢棄煙稈回收補貼費用抵扣購買有機肥費用優惠模式,既擴大了有機肥市場又提升了煙農回收廢棄煙稈的積極性,為煙農增收添加新路子。
4 廢棄煙稈循環利用模式成效
4.1 廢棄煙稈回收意識逐步加強
由圖3可知,興國縣從2017年啟動廢棄煙稈回收積制有機肥項目,回收面積和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從2017年159.51 hm2、13.39%,提升至2020年521.54 hm2、60.64%,煙農能夠正確認識到廢棄煙稈的危害,環保意識逐步增強。
4.2 煙農、合作社、企業實現三增收
由表2可知,2017—2020年利用廢棄煙稈積制有機肥合計3 873.14 t,實現產值580.97萬元,帶動煙農增收193.66萬元,合作社增收19.37萬元,增收成效明顯。
4.3 助力精準扶貧
興國縣煙葉專業合作社主動助力當地脫貧攻堅,除招納周邊貧困戶務工外,到2020年,以循環農業產業園為紐帶主動幫扶18戶無能力發展產業的貧困戶,每年每戶分紅3 000元;同時每年給予園區所在村集體分紅5.4萬元,主要用于扶貧工作和扶貧成果鞏固。
5 廢棄煙稈循環利用模式經驗
5.1 補貼引導,煙農參與
通過市場調研合理制定廢棄煙稈回收和運費補貼政策,充分發揮補貼促進項目落實的導向作用,同時合作社提供拔除煙稈專業化服務,調動煙農回收廢棄煙稈的積極性,逐步建立廢棄煙稈回收常態化服務模式,既拓展了專業化服務范圍,又為煙葉生產奠定基礎,同步提高了煙農收入。
5.2 政府支持,合作社組織
興國縣祥興煙葉專業合作社積極與政府對接,在政府的幫扶與支持下,建立循環農業產業園,為廢棄煙稈回收后續加工、有效利用提供硬件保障,確保廢棄煙稈回收積制有機肥項目順利落地。
5.3 企業加工,訂單生產
前期針對大農業開展肥料試用,反饋良好,逐步形成了“回收—集中—加工—制肥—銷售”的煙稈廢棄物再利用的延伸服務鏈;開展創新實驗,將有機肥試用于煙葉生產,在服務鏈的基礎上持續完善從煙葉到煙葉的循環農業體系。目前企業基本實現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訂單式生產,保障了廢棄煙稈回收再利用項目持續開展,對新農村建設和煙農增收起到了良好促進作用,真正實現煙農、合作社、政府、煙草企業合作共贏的局面。
參考文獻
[1] 陳振國.典型煙草廢棄物熱轉化的機理研究及應用[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8.
[2] 張馳,劉信平.煙草生產廢棄物提取煙堿的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1,13(4):38-39.
[3] 李軍,李吉昌,吳曉華,等.煙草廢棄物利用研究[J].云南化工,2010,37(2):44-49.
[4] 韓永俊,尹大慶,趙艷忠.秸稈還田的研究現狀[J].農機化研究,2003,25(2):39-40.
[5] 張無敵,孫世中,宋洪川.秸稈綜合利用技術評價[J].農業與技術,1999,19(2):14-18.
[6] 何良勝,劉初成.煙草秸稈還田的效果研究初報[J].湖南農業科學,2002(6):34-35.
[7] 閆寧,郭東鋒,姚忠達,等.煙稈還田對煙草生長、產量、質量及病毒病發生的影響[J].江西農業學報,2016,28(7):68-72.
[8] 張方.煙草秸稈生物有機肥攜帶病毒的血清學檢測[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3.
[9] 肖漢乾,屠乃美,關廣晟,等.煙-稻復種制下煙桿還田對晚稻生產的效應[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4(2):154-158.
[10] 葉協鋒,劉紅恩,孟琦,等.不同類型煙秸稈化學組分分析[J].煙草科技,2013,46(10):76-79.
[11] LIU Y,DONG J X,LIU G J,et al.Co-digestion of tobacco waste with different agricultural biomass feedstocks and the inhibition of tobacco viruses by anaerobic digestion [J].Bioresource technology,2015,189: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