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程昊
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核心素養成為基礎教育模式中的重中之重,同時也是落實以德育人教育理念的基礎條件。基于此,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有針對性地列舉了幾點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措施建議,供借鑒。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思維能力
一、前言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中,通過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不僅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強化,還能夠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性格特點以及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傳統的初中歷史課程中,很多教育者過于看重考試分數,絕大多數的課堂時間都由教育者來安排,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被充分激發,學習興趣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壓抑。
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初中歷史課程中,教育者主要擔任的是課堂引導和組織角色,而學生則應當是課程主體。教育者的主要目標是強化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進而為后續的高難度課程打好基礎。在核心素養視角下,教育者一定要充分發揮出現有教學資源的教學價值,重點強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并將思維能力與綜合能力的強化設為主要的教學任務。事實上,對學生來說,教育者才是他們主要的學習目標。為了能夠進一步激發他們對歷史學科的熱愛之情,教育者則要從自身做起,在新課程開始之前認真做好課前準備,熟知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角度入手來豐富教學資源,打造出更具趣味化和靈活化的歷史課堂。
例如,在教授“文藝復興運動”這一課時,此堂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熟練掌握文藝復興的興起時間、地點以及整個事件的核心人物,并了解文藝復興運動對全人類的思想解放起到了怎樣的推動性意義。新課程的教學難點為: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以及本質。在正式開始課程之前,教育者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播放一段佛羅倫薩的視頻,其中記錄了佛羅倫薩的生活環境、人文特點以及人們的工作狀態等,隨后再向學生展示一組《威尼斯商人》的電影劇照,讓學生自行帶入劇照中的主人公,讓他們嘗試理解本文所要傳遞出的真實含義,以此來激發出他們對歷史課程的探究興趣。
三、樹立起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念
首先,教育者需要盡快樹立起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將立德樹人融入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其次,要根據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需求以及現有的教學資源來進一步細化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結構,在其中合理引入符合初中生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的教學內容。最后,教育者要持續完善和創新初中歷史的教學體系,在其中引入恰當的教學評價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幫助學生自覺強化核心素養。
例如,在教授“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這一課時,教育者則可以結合教材內容來為學生布置以下幾項明確的教學目標:(1)熟練掌握知識技能,其中包括《本草綱目》《天工開物》以及《農政全書》等;(2)幫助學生樹立起正確的情感態度,了解明朝時期建筑以及科技領域的杰出成就,總結出明朝科技的發展特征,并嘗試利用唯物史觀和史料證實的方式來自行解決這一時期中所呈現出的歷史問題。當學習目標順利完成后,教育者則可以組織學生針對此堂課程中所學習到的人物以及相關事跡來進行總結,并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來嘗試理解這些偉大科學家所產生的個人價值,在這一過程中來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學習效果。
四、夯實基礎知識,培養時空觀念
想要更好地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育者則要進一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著重強化他們的時空觀念。隨著學生歷史知識以及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他們對史料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也在隨之提高,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更加成熟且立體化的時空觀念。
例如,在教授“戊戌變法”這一課時,很多學生已經了解到在中國近代化發展的歷程中,歷代先人都為此奮斗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自洋務運動起,國人開始積極學習來自西方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但在這一過程中卻遇到了重重阻礙,最終的結局也令人失望。與此同時,甲午中日戰爭終于爆發,隨著《馬關條約》的簽訂,洋務運動最終也以失敗告終。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的讀書人正在面臨十分嚴峻的局面,為了挽救中華民族于危亡旦夕之間,不惜犧牲生命而向皇上大膽上書,“公車上書”事件正式開始,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當學生掌握了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整個過程之后,將對戊戌變法的真實意義產生更加深刻且準確的理解。唯有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才能夠讓他們更加清晰地理清整個歷史事件的時間和人物,區分出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之間的區別,以此來強化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
五、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持續深入,核心素養的強化逐漸被廣大初中歷史教育者所關注,教育者也在嘗試運用各種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相信通過多方努力,初中歷史課程的單一化的教學結構會得以改變,更加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強化,為其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余建祥.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能力的培養[J].文理導航,2017(4):66-67.
[2]王燕飛.基于初中歷史教學需求下的核心素養培養分析[J].內蒙古教育,2017(8):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