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祥基
摘要:“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對職業院校的教學效果提升明顯。本文在分析“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實施背景、意義基礎上,提出了“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實施的策略,即創建合適的實施環境、培訓達標的教學主體和提供整合的教學設計,對職業院校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職業院校;“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6C-0041-04
“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來源于“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教學做合一”教學模式為陶行知先生提出,他倡導在教學中,“做”是核心,主張在做上教,做上學。“做學教合一”是對“教學做合一”的繼承與發展,強調要先“做”后“教”,要“做”字當頭,“學”貫始終,擇機而“教”,要用“做”來體現職業性,用“學”來體現主動性,用“教”來體現主導性。從而把“做學教”三件事合為一件事,在知識內容的掌握上合為一,也就是說,“做、學、教”都是為了知識技能掌握這個“一”來服務的。由此可見,“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更適合職業教育教學工作。
一、“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實施的背景
職業教育經過40年的發展,教育教學質量有了顯著的提升。但還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職業院校改革還不夠深入,學生個體發展的綜合素養培養不足,使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難以形成遷移。
(一)產業工人隊伍素質有待提高
進入21世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中國制造走向高端,以前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在整個經濟中所占份額不斷下降,因此出現技術含量低的勞動力下崗現象。另一方面,我國廣大農村有大量的剩余勞動力,他們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也缺少必要的勞動技能。這兩類勞動力剩余我們稱之為剩余勞動力,就是零值勞動力和不充分就業勞動力的總和[1]。因為剩余勞動力的存在,造成了我國產業工人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的現象。在國家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下,缺少技術含量高、技能操作水平高、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術工人隊伍。產業工人隊伍整體素質亟待提高。
(二)職業院校教學改革不夠深入
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起步時間比較晚,但職業教育改革步伐卻從未停止,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辦學模式改革、人才培養理念更新、課程教材改革等方面一直在探索實踐。職業院校在教學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然而,依然存在教學大綱制訂與課程標準不銜接、教學理念不符合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教學計劃未考慮學生可持續發展需要等問題。因此,教學改革效果不太理想,教學質量提升不顯著,嚴重制約了職業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
(三)學生掌握知識技能難以遷移
在傳統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是教材的復制者,照本宣科,導致學生興趣缺失,沒有學習的動力。在缺乏創新的教師、沒有實踐的教學、傳統僵化的教法共同作用下,學生只能接受生硬的理論知識,綜合素養難以提升。有學者認為,職業教育中有兩類知識,一是經驗性知識,可以簡單對應“技能”;二是科學理論知識,可以簡單地對應本文中的“知識”。這兩種知識(即“知識”與“技能”)都有其優點和片面性[2]。而教學工作如何開展才能使學生對已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形成正遷移,則成為當下職業院校需要研究的一個課題。
二、“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實施的意義
(一)有效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實施,有利于國家高技能人才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我國在經歷經濟高速增長的40年后,面臨著資源紅利消失,人口紅利消失,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體企業技術升級,勞動力成本劇增等復雜情況。要解決這些問題,有賴于產業工人隊伍技術技能水平的提高。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普職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而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就落在職業院校的身上。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對提升課堂教學效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工匠精神,提高學生技術技能水平,從而最終提高我國產業工人隊伍的整體質量,具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深化職業院校教育教學改革
傳統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是按照教學計劃進行的,先進行文化理論課程學習,然后是專業理論課程學習,最后才是技能課程的學習。而在專業技能課程學習時,也是先講理論,然后才是實習操作。這樣的教學對基礎水平較差的職業院校的學生而言,難以實現教學目的。茅以升先生說過:“先習實踐課程,后學理論課程,由‘知其然達‘知其所以然,是‘學而時習之的大翻身。”[3]所以,針對職業院校學生而言,先實踐,后理論,可能是一個比較合適的教學路徑。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先做后教,先做后學,在做中教,在做中學,把“做”“學”“教”三者有機融合。
(三)有利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職業院校的教學工作應面向生活實踐,要高度關注課程內容、課程目標,圍繞學生稟賦而展開,密切聯系學生的核心素養、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深耕教學改革實踐,主動適應“做學教合一”的學生觀、教師觀、學習觀[4]。在很多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中,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學科學習目標的達成,而忽視了學生的核心素養、職業素養、工匠精神培育等目標的達成。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探索精神與創新精神,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三、“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實施的策略
(一)創建合適的實施環境
環境文化是職業學校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職業院校要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首先需要創建一個合適的實施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合適的環境是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前提。
1.軟環境。這里所說的軟環境,是指職業院校為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所提供的政策制度等文化環境。實施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必須有充分的軟環境做支撐。當下的職業教育目標,更多地陷入了知識與技能、理論與實踐、升學與就業等二元困境之中[5]。因此,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改革,一是學校要統一所有教師的思想,更新教師教學理念。二是要制訂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所需的保障政策。三是要有相應的考核評價制度。四是要及時推廣成功實施經驗。
2.硬環境。這里所說的硬環境,是指職業院校為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所提供的教學設備設施、實訓場所、互聯網等實體環境。要實施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必須有支撐實施的硬環境。教學硬件條件是順利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改革的有力保障。先“做”需要有合適的“做”的場所與條件,有相關的安全設備設施,能夠確保學生的安全。唯有如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才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后“學”,需要有“學”的場所與條件,能夠讓學生沉浸其中,讓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反思,形成知識的鞏固與遷移。再“教”需要有“教”的場所與條件,要讓教者有的放矢地教、示范地教、巡回指導地教。從而實現“做”“學”“教”三者的有機統一。
(二)培訓達標的教學主體
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關鍵在于教師。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教師需經過系統的培訓,具備實施“做學教”的基本素養。
1.線上線下培訓融合。傳統的教師培訓多以線下培訓為主,培訓形式多為培訓專家“一言堂”“灌輸式”,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動。這種培訓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所以我們要積極推行線上培訓,線下線上相結合,提高培訓效率。與線下培訓相比,線上培訓有諸多優點。一是時間靈活。線上培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開展培訓,教師可以自行安排時間,便于教師參加培訓。二是資源共享。遠程平臺上有各種各樣的資源,通過培訓,可以補齊教師的短板。三是形式多樣。線上培訓可以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可以在線培訓,也可以下載資源進行離線培訓,還可以進行混合式培訓等。四是費用節約。由于線上培訓不需要教師走出校門,可以為學校節省一筆出差費用,降低培訓支出成本。
2.教育培訓與企業培訓并舉。職業院校教師的培訓基本是以教育培訓為主,開展企業培訓的并不多。而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做”的環節不僅要求學生做,還要求教師做,若教師自己都不能做,學生的做就無從談起。教師做,一是教師示范做。示范做是先做,教師需要示范給學生應該如何做。二是指導做。當學生做得不對、沒有掌握要領時,教師要指導做,讓學生學習,指導做又是后做。這個“做”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師掌握企業崗位工種的規范操作要求。而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往往缺少實際的操作技能和企業一線的實際經驗,所以必須注重教師的企業培訓。通過教育培訓與企業培訓的融合,實現學生與企業崗位的無縫對接。
(三)提供整合的教學設計
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重點要提供整合的教學設計。不僅要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把學校和企業進行深度融合,還要進行優化的教學設計,將課前、課中和課后進行系統設計,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整合課程資源。課程是一種通過教師、方案、學生三者互動以實現學生能力培養的專業活動,它至少包含目標、內容、實施、評價四個要素[6]。職業院校實施“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需確立正確的教學指導思想,采取有效的課堂組織方式,研究課程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證充分“合”,有效整合課程資源。要采取“五環節”的整合策略,即課程環境整合——車間與教室合一, 課程內容整合——教學與工作過程合一,課程組織整合——認知規律與能力生成規律的合一,課程實施整合——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合一,課程評價整合——樣本與學習態度評價合一[7]。融合課程實施的基本要素,實現“做學教”的有效教學。
2.優化教學設計。“做學教合一”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取決于教學設計的優化。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對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學生狀況等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材料、制訂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活動、評價教學設計成果、執行與反思教學設計方案[8]。只有把各個環節都考慮到了,進行優化的設計,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學設計時對知識進行系統化處理、結構化處理、教育化處理和學習化處理[9]。系統化處理更符合知識內在邏輯和學生認知規律,結構化處理可使學生在學習中同時調用多種知識,教育化處理是使知識處理適應教學方法從而便于教者施教,學習化處理是使知識處理適應學生學習并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為學生終身發展服務。
參考文獻:
[1]楊天宇.判斷勞動力短缺的兩種理論之區別——馬克思產業后備軍理論與劉易斯二元經濟理論的比較[J].貴州社會科學,2018(10).
[2]劉磊.知識遷移和技能養成:對現代職業教育中知識與技能關系的思考 [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2).
[3]王迎,魏順平.近十五年我國職業教育政策文本計量分析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2).
[4]張勁松.淺談職業教育“做學教合一”教學實踐的發展向度[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2).
[5]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9-30.
[6]馬成榮.職業學校文化:蘊涵、構建與表達——基于江蘇職業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
[7]張健,論“做學教合一”課程模式的整合[J].職教論壇,2014(3).
[8]王曉瓊 .簡述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操作[J]. 教育科學論壇,2019(24).
[9]王璐,徐國慶.從工作過程到知識導向:職業教育教學設計的新發展[J].職教論壇,2020(11).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