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摘要】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是當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新浪潮。伴隨著新的技術手段逐步融入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評價方法也應當與時俱進,增強其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為更加科學客觀地了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并發現問題,本文以一節小學數學課為例,采用S-T分析軟件對課例視頻進行采樣與量化分析,得到該課例的教師行為占有率Rt、師生行為轉換率Ch以及Rt-Ch圖,據此判斷該課中師生互動大致情況以及教學模式,從而以可視化的角度研討教學。
【關鍵詞】課堂觀察;小學數學;S-T分析法
一、信息技術與課堂評價的整合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日漸深入,信息技術帶來了教與學的革新,但并未在教學評價與課堂分析中得到廣泛應用。采用聽課本記錄是當下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形式之一。課堂教學評價方法應當與時俱進,增強其科學性與可操作性。基于此,筆者運用S-T分析法對小學數學課例視頻進行量化分析,希望為一線教師們更加科學、客觀地開展教學反思提供參考與借鑒。
二、S-T分析法簡述
(一)概念界定
S-T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區別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概況研究,其作為對師生行為進行量化評價的一種視頻分析方法,是通過使用S-T分析軟件對課例視頻資源進行客觀編碼,再計算出課堂中師生行為的時長,并通過師生行為時長變化分析教學模式等的一種典型的編碼體系分析方法。
(二)應用優勢
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大背景下,視頻分析作為研究教學過程的新手段,能為課堂教學研究提供客觀的實證數據,因而被廣泛應用于學習環境設計、教學改進、教師教育、教學理論建構等多個領域。S-T分析法對課堂教學干擾程度小,支持回溯,能夠有效提升課堂觀察的質量和效率,有助于降低實施教學評價時因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和即時性產生的影響。此外,在教師日常聽評課中,大多以觀察者的主觀評價為主,缺乏客觀性和科學性。S-T分析法將教學行為僅劃分為教師(T)行為和學生(S)行為,減少了師生行為分類的模糊性。采用S-T分析法進行課堂觀察,觀察者能更直觀地分析出教師、學生行為占有率以及本節課的課型。此方法操作簡單且易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觀性的人為因素影響。
(三)方法解析
通常情況下,采樣時間間隔以教學片斷的時間為參考。45分鐘的課堂,每30秒采樣一次;30分鐘的課堂,每10秒采樣一次;15分鐘的課堂,每5秒采樣一次。根據每一個采樣時間點的行為類別,用與之對應的編碼S或者T記錄,從而構成S-T時序列數據。S-T分析方法的編碼分類中,T行為即教師視覺的、聽覺的信息傳遞行為,而除T行為之外的所有行為都屬于S行為。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S行為和T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見圖1。除了圖1描述的常見11種行為外,都可以歸為“其它”,作為S行為的一種表現形式。此外,S-T分析法可使用S-T圖表現師生互動行為,還支持以Rt-Ch圖表現教學性格。根據Rt和Ch值不同,教學模式具體可劃分為:練習型教學模式(Rt≤0.3)、講授型教學模式(Rt≥0.7)、對話型教學模式(Ch≥0.4)、混合型教學模式(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