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摘要】數的運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知識,同時它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加強計算教學,有效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筆者認為,治其病,先辯其因,可讓教師在教學中扎實有效地提高學生們的計算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打好基礎;釋清算理;根治頑疾;書寫規范
我國著名主持人孟非提起讀書時數學學科仍心有余悸,后怕不已,自喻為“數學盲”。這給我們從事小學數學教育者怎樣的警示呢?計算能力不強,運算效率低,學生易產生畏難情緒,甚至影響今后日常應用數學的能力。“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學而致用,學而有用”是我們教育教學中最中級的摸底,我們對知識的教育不僅是為了學生在校階段的優秀,更是希望學生能受益終生。
數的運算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最多的數學知識,同時它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內容。《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運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夠根據法則和運算律正確地進行運算的能力。培養運算能力有助于學生理解運算的算理,尋求合理簡潔的運算途徑解決問題。”對比新舊《課程標準》,我們可以發現對計算能力的要求已經有所加強。在實際教學中不難發現,數學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過計算來進行,數學應用題的解題思路、步驟、結果也要通過計算來落實;幾何知識的教學要涉及周長、面積、體積的求法,這些公式的推導與運用同樣離不開計算;至于簡易方程、比例和統計圖表等知識也無不與計算密切相關。所以,加強計算教學,有效地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
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質量。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學生在計算中總是準確率不高,他們理解基本的運算規律,但計算過程和計算結果還是會出錯。筆者認為,這是多方面數學能力缺失的綜合表現,家長和教師都忽視不得。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是教師日常教學中必須重視的基本技能的訓練。
一、影響學生計算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思維定勢。《教育心理學》指出:定勢是由于先前的活動而形成的一種習慣性的心理準備狀態,它會使人按照一種比較固定的方式思考問題或解決問題。思維定勢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有消極的一面。小學生在計算中思維定勢的負面作用主要表現在舊法則干擾新法則,而產生“積累性錯誤”問題。如,整數加減法的法則是“數位對齊,個位算起”,學生們受到已有經驗的定勢思維影響,到三年級接觸小數加減法時將末位對齊,很難一下子轉彎到小數點對齊,而其末位可能參次不齊。如,60-25.8。即使學生不斷練習,慢慢熟練這一法則,但緊接著學習小數乘法、小數除法時又得經歷一番苦苦打破定勢,輸入新規的思維掙扎。
(二)記憶錯漏。急于求成是現行人們的通病,用這心理狀態引發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而今我們不得不明白的是這通病已蔓延至部分學生的思想上,我們提倡口算、估算,但是大多數學生首選口算。一道包括多步計算的題目,如果口算中間得數需要進行短時記憶,如,學生口算能力未到非常熟練程度時,儲存的信息部分消失或暫時中斷,會造成“記憶性錯漏”。如,在連續退位減法中忘了退1,導致計算結果錯誤,像4020-199,學生很容易錯算成4020-199=3931。
(三)感知粗略。小學生進行計算,必須首先感知數據和符號組成的算式。由于小學生感知事物的特點是比較籠統、粗略,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現象,看不出事物的聯系及特征,因而對算式在頭腦中的印象缺乏整體性。此外,加上計算本身比較單調枯燥,思維挑戰性低,用學生的話說是:一點也不好玩。所以,部分學生會粗略審題,敷衍了事,不判斷清楚運算的法則。一旦學生遇到相似或相近的數字、符號,更是不辨是非、一揮而就,從而運算順序錯誤、抄錯符號或抄錯數據這些毛病就應運而生。如,4×25÷4×25=1;24×5=100。
(四)教師輕視。教師對計算教學有所忽略,不重視計算教法的研討,教學過程重算法,輕算理、重練習,輕理解,應用“題海戰術”。當學生出現錯誤時,部分教師沒有總結錯誤原因,進行有效的查漏補缺,逐一熟練過關,而只是籠統地將其歸罪于學生的粗心。
特技教師張興華曾用一個比較通俗的比方解釋教學。他說:“教師的教學就如,“拋食誘雞”:抓著雞脖子將米灌下去,雞顯然不樂意;將一大把米直接撒地上,雞吃起來固然容易,但由于缺乏挑戰性,對雞而言誘惑不大;倒不如先將少許米撒些在雞走幾步可以吃到之處,等雞上前吃完后,再在不遠處又撒些,然后繼續。想來,雞吃起來一定胃口大開,自然也會更主動地循著“米路”一路找來”。教學的藝術,恰在于此。
二、有效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策略
(一)注重培養,打好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中關于運算的總體要求,第一學段是“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應減少單純的技能性訓練,避免繁雜計算和程式化的敘述‘算理”;第二學段是“應重視口算,加強估算,鼓勵算法多樣化;應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應避免繁雜的運算,避免將運算與應用割裂開來,避免對應用題進行機械的程式化訓練”。由此可見,數學學科中的運算,已經由過去只重筆算拓展到筆算、口算、估算并重。因此,要讓學生打好口算基礎,加強口算訓練,提高口算能力。《課程標準》更強調了提高計算能力與其它數學能力的綜合運用能力,并與現實生活的問題整合,使學生的數學知識為其生活服務,提高學科知識的社會實用性。
懂其法則觸旁通。以生動有趣接近小學生生活經驗的語言,使他們趣記、牢記。如,教學小數的加減法計算法則中小數點對齊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對學生們喻說這些小數點是“雙胞胎”,有心靈感應,一排隊(豎式計算)時就會馬上對齊;在學習負數時,如得數是負數,我們常用的方法是“不夠減”。而學生除了接受這一新的計算形式,還要理清“不夠”為什么得負數。此時,教師就可與學生們的日常經驗聯系。教師問:“‘3-5怎么減呢?”學生們會說不夠減。教師解釋道:“3減5不夠減,還欠2,這種情況我們記作-2。”在四則混合運算中,也可以教給學生一些運算技能:“+、-、×、÷、()”一起等公共汽車,“+和-”是成年人;“×和÷”是小朋友;“()”是肚子里有小寶寶的孕婦。如果你來安排車上的座位,你會怎么辦呢?在教學簡便計算的時候,可以通過找朋友的方式熟記。例如,加法中是好朋友的有1和9、2和8、3和7、4和6;乘法中好朋友是25和4、125和8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