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敏
所謂“萬事開頭難”,尤其是學生在寫作時,通常在開頭就會遇到困難。開頭精彩與否決定了文章能否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開頭精彩,學生在接下來的寫作中才會更有信心,所以精彩的開頭對于作文來說非常重要。那么,教師在開展寫作教學時,應如何借鑒教材文本,指導學生巧設作文開頭呢?
一、開門便見山,鋪墊下文
寫作時,比較常用且容易掌握的開頭方法便是“開門見山”,也就是在一開始就直接交代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或文章的主題思想等。“開門見山”式的開頭最大的特點是直奔主題,能給讀者簡單干脆的感覺。這種方式雖然直白簡單,但在寫作時也要講究技巧,要恰到好處,簡單明了,同時重點突出。
例如《燭之武退秦師》這篇古文,就是以“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開頭,直接告訴讀者因為鄭文公曾經對晉文公無禮,并且還依附楚國,因此晉文公就聯合秦穆公包圍楚國。這個開頭不僅直接交代了事情的原委和當時戰爭的局勢,同時也給全文營造了一種比較緊張的氛圍,對下文也起到了鋪墊作用。再如《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的代表作,文章的開頭就以“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直接表明了論點,即六國滅亡的原因不是武器不銳利,也不是不善于作戰,而是因為割地賄賂秦國才落得了“破滅”的下場,下文便圍繞這個論點展開論述。上述兩篇古文雖然文體不同,前者是散文,后者是議論文,但開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除此之外,還有蘇軾的《赤壁賦》,文章的開頭寫道:“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作者和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直接交代了事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開門見山”是有作用和意義的,因此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同樣要告訴學生:“開門見山”式的開頭不僅要干凈利落,營造出磅礴的氣勢,還要有一定的作用和寓意,不能說空話。
二、注重語言美,引人入勝
“語言美”是對寫作的基本要求,并且“語言美”要貫穿全文,也就是說文章的開頭也“不能放過”。美的語言可以給文章營造一種“文采感”,不管是在學生寫作時,還是在教師批改及他人閱讀時,都可以有美的享受。同時,注重語言美,會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更加注重思考,有利于融入自身的思想情感,也能提升文章的價值。
比如李白的《蜀道難》,文章開頭就給讀者一種錯落有序、勻稱和諧的美好感受,一氣貫通,如行云流水般順暢。再如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的開頭:“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边@個開頭節奏舒緩,動作輕盈,情意綿綿,同時散發著一股淡淡的哀愁。此外,“西天的云彩”照應了下文夕陽下的景物。這首詩開頭的每一句都蘊藏著“小心思”,美妙且感情豐富,給人無盡的美感與遐想,為整首詩奠定了良好的基調。再如羅森塔爾的《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這篇被譽為“美國新聞寫作中不朽的名篇”的優秀新聞作品,單單從題目上看,這種欲擒故縱的“小心思”就已經吊足了讀者的胃口。文章開頭:“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這里出現的“陽光明媚溫暖”“白楊樹婆娑起舞”“草地上兒童在追逐游戲”,本應該是輕松、愉快、溫暖且幸福的畫面,卻是“最可怕的事情”,因為布熱金卡曾經是“人間地獄”。詩一般的語言本應該煥發出美妙且明媚的韻味,這里卻渲染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人印象深刻,并且達到了想要的新聞效果,極大地調動了讀者的興致。因此,有一個“美”的開頭,才能引人入勝,激發讀者的興趣,為下文奠定較好的基礎。
三、伏筆加照應,驚喜連連
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會遇到許多內設“伏筆”和“照應”的寫作小技巧。同樣,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也應指導學生理解并學會在文章中使用這個技巧?!胺P”和“照應”是相輔相成的,“伏筆”在前,通常起到暗示性的作用,預示下面將要出現的人物或事件;“照應”在后,遙相呼應,二者相互作用,營造起伏跌宕的故事情節。另外,“伏筆加照應”的設置,也能鍛煉學生統籌布局的能力,強化他們的邏輯思維。
以節選自《紅樓夢》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為例,說到《紅樓夢》,自然會聯想到“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作者曹雪芹簡直把埋伏筆的方法用絕了,小說環環相扣,前后呼應?!读主煊襁M賈府》有這樣一段描寫:“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他去。”為后文的描寫埋下了伏筆,后面寫到黛玉“入鄉隨俗”的種種言行舉止都照應了這句話。再如《燭之武退秦師》一文的篇幅相對短小,結構和組織卻極其嚴密,開頭干凈利落,結尾充分且圓滿,并且把事情交代得清清楚楚。文中出現了多處伏筆和照應,比如開頭說到“晉侯、秦伯圍鄭”,營造了緊張的氣氛,為后文燭之武臨危受命埋下伏筆。接著“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暗示了事件的背景,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從文中還可以得知,秦國和晉國雖然是聯合的,但兩國之間也是有隙的,這也是一種伏筆,與其照應的就是后文燭之武說服了秦君,思考可知燭之武之所以能說服秦君退兵并不偶然。伏筆與照應相對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寫作教學中還需指導學生多加練習。
四、用故事和名言,烘托氛圍
寫作時以故事和名言開頭相對較為常見,并且故事或者名言的針對性也比較強,很容易就能夠讓讀者掌握文章的主旨。除此之外,故事和名言本身就有很強的說服力,可以有效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使文章具有感情色彩,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而學生在寫作時,很難在腦海中快速搜索到適合自己文章主題的故事或者名言,主要原因是日常的積累不夠。因此在寫作教學時,教師就要高效把握故事和名言的功能與作用,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多積累,多開展寫作訓練,讓學生能巧妙且準確地使用故事和名言,給作文添彩。
例如,荀子的代表作《勸學》,第一句直接說明“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里的“君子”是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這個見解本來是荀子自己的,但為了表示鄭重且更具說服力,荀子便借“君子”之口將其講出來。這個開頭也可以看作是以名言開頭的,它是全文的中心論點,言簡意賅,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焙唵蔚拈_頭卻有著巨大的說服力,一目了然,表明了寫作意圖。所以,以名言作為開頭,可以說是“鳳頭”,“小語句”發揮“大能量”。同樣,以故事作為文章開頭也能令人驚喜。不過,以故事為開頭需要掌握好度,字數方面要節制。故事比名言的字數多很多,所以很容易導致開頭臃腫。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提煉語言,多加練習,爭取做到語言精練且具有說服力。
總之,作文的開頭是讀者進入閱讀境界的入口,只有把這個“入口”打造好,作文才能更有吸引力。因此,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要從文章的基本點抓起,指導學生巧設作文開頭,增強作文的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