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莉莉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深入開展,普及和推動地方戲曲進入中小學藝術課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章通過介紹防城港市采茶戲的內涵與特點及其目前進入學校藝術課堂的現狀,提出普及、傳承和發展采茶戲的設想。
[關鍵詞]地方戲曲;助力;藝術課堂;采茶戲
[中圖分類號]? ?G632.4?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24-0027-03
在基礎教育藝術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新領域中,地方戲曲藝術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采茶戲作為一個地方的戲種,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也形成了防城港市本土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采茶戲作為我市現有的古老民間小戲走進中小學藝術課堂,不僅豐富了中小學藝術課堂的內容,也符合當前“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推廣及新課改推進綜合藝術課程的理念。
一、采茶戲走進中小學藝術課堂的必要性
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弘揚地方戲曲傳統文化,把地方戲曲文化融入基礎藝術教育中,目的是保證地方民族鄉土文化的傳承。這能讓學生在欣賞戲曲時受到熏陶,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將采茶戲融入學校藝術課堂教學中,意義重大。其一,對于弘揚本土民族文化,樹立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加校園文化底蘊,無疑是必要的。其二,學校主動傳承和弘揚本土優秀傳統戲曲文化之精髓,形成防城港市“戲曲進校園”活動的特色,譜寫新時代防城港市采茶戲曲文化發展新篇章。
采茶戲——防城港市地方戲種。據《防城縣志》記載,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是戲曲藝術中的一種類型,也是我市現存的一種古老鄉土民間小戲,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悠久的歷史傳統。主要流傳在防城港市廣大農村、圩鎮,有獨特的旁白唱腔和表演形式、濃厚純樸的生活氣息、通俗易懂的藝術風格,深受廣大群眾喜愛。2012年,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防城港市防城區又被自治區定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采茶戲之鄉”。
二、利用采茶戲藝術性,進行藝術課堂的縱向延伸
新時代的藝術課程教育改革提倡,學生的學習應由單一向綜合轉變,教師除了傳授知識外,還要進行審美、情操、心理方面的教育。防城港市采茶戲是一種以當地白話演唱的民間小戲,俗稱“三腳班”,依靠民眾的記憶、口耳相傳的鄉土民間藝術形式,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它的唱腔、伴奏、表演、妝容、劇本、唱詞、念白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從各個方面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劇情和刻畫人物形象。 它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工作,從歷史走到今天,經歷了很多人的努力。作為主要為最基層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民間文化傳統藝術,100多年來能生生不息,主要因為它鮮明的地方特色、樸實的藝術風格、通俗易懂、以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勞作為主、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采茶戲進入藝術課堂后,我們著眼于“趣”與“樂”。
一是注重推廣校園采茶戲,這既有利于本土采茶戲的傳承,又有利于學生情感的發展,引導學生從小孝敬父母、團結互助、弘揚正義、趨善避惡。我們鼓勵教師勇于創新、大膽改革,創作適合學校發展的采茶戲校本課程,以適應當代中小學生的審美需求。在嘗試采茶戲曲教學之初,作為藝術教師,我們深入角色演繹,采取多種教學手段因材施教,引發學生學習采茶戲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趣味教學中得到快樂。例如,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在傳統臉譜設計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讓學生親自動手創作,發揮想象力。我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動手制作戲曲人物形象樣本,小組探究使用多種材料制作,可用塑料瓶、彩泥、紙張等,通過臉譜譜式起稿、著色、完成到展示作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耐心,使其體會團隊合作的快樂。又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滲透采茶戲曲教學,通過多媒體展示戲曲小故事,利用采茶戲獨特的旁白及唱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模仿戲中人物,現場小組合作進行表演,親身感受采茶戲的魅力。盡管學生的表演很稚嫩,但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他們體會到表演采茶戲的可能性和趣味性。師生興致盎然的參與,也給了我們探索的動力和無窮的樂趣。戲曲藝術課有條不紊、有聲有色的實施,讓戲曲真正走進學生心中。
二是要充分利用采茶戲的語言表現力,將其轉化為學生易懂的語言。廣西防城港市采茶戲在全國知名度不高,甚至在當地也鮮為人知。如何讓這朵藝術奇葩在校園里重新綻放?我們嘗試了在藝術課堂教學中運用戲曲元素進行其他藝術形式的再創造。例如,創新采茶戲校園劇目,防城港市實驗小學自編自演的采茶戲《送給老師束束花》、防城港市防城鎮第二小學的采茶戲《十贊永騰黃老師》、防城港市江山中學的采茶快板《江山中學贊》等采茶戲形式,唱腔旁白都使用了本地白話,采用了說唱藝術,引用了采茶戲的曲牌和版式。曲目上選用了傳統的“尊師重教”等題材,以贊揚和歌頌某個人或某種現象的內容,加工演化成為具有表述功能的成套兒化唱腔,受到了學生的喜愛。因此,多種藝術形式為學生綜合藝術表現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讓學生在藝術課堂上領略了本土民間藝術的風采,感受和體驗采茶戲的藝術魅力。
三、巧用地方戲曲藝術采茶素材,構建特色藝術課堂教學模式
1.善于發掘,巧用本地采茶素材
防城港市采茶戲來源于防城民眾的生活,是集山歌、小調、說唱藝術于一體的綜合藝術,不僅蘊含本土民族傳統習俗、道德觀念、歷史知識等多方面的價值,還囊括豐富的文學、繪畫、音樂等美育素材,其劇目特點是防城民眾生活和情感經驗的反映,即興性、口傳性的特征較明顯。在基礎教育藝術課程中安排鄉土民間采茶戲的學習,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學會幾段唱腔,而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熱愛本市鄉土民間藝術。學生通過學習采茶戲的基本知識、常識,懂得采茶戲的藝術語言,學會欣賞采茶戲藝術,從而達到傳承的目的。
然而,中小學戲曲藝術課一直沒有現成的教材,需要地方和學校依據本地實際自主開發。有的學校對采茶戲校本課程的挖掘和開發有難度,在藝術課堂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了突破這一局限,藝術教師需根據學校的實際,結合當地采茶戲資源的實際,挖掘出可用的素材,將傳統采茶戲種中的精選片段,緊扣校園美育、德育建設,進行創造性的處理,改編為適合學生演繹的劇本。巧妙地利用采茶戲的念白與唱腔(采用本地白話)特色、采用傳統與現代并舉、表演與打擊樂并舉、面授與影像并舉等多種手段來激發學生學習采茶戲的興趣。例如,新編采茶表演唱《贊贊戲曲進校園》就融合了多種手段展示在學生面前,朗朗上口的念白讓學生學習興趣濃厚。
2.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促成戲曲藝術課堂的改變
采茶戲走進中小學藝術課堂,師資是一大難題,去哪里找那么多符合條件的專業教師來承擔和落實采茶戲的教學任務?目前,防城港市采茶戲藝術教學缺乏專業教師,靠幾個民間藝人的傳點,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經過三年多的摸索,我市采茶戲的初步教學模式已形成。
首先,教師想到了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在藝術課堂中強化直觀教學,在趣味直觀教學中觸動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學習采茶戲的積極性。如把采茶戲中的人物、服飾、片段通過多媒體靈活展示,使教學趣味化、多樣化。
其次,教師要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學習采茶戲的興趣,在師資不足的情況下,多媒體教學有利于采茶戲教學的展開和實施,可提升教學效果。
再次,教師要運用現代多媒體手段,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例如,欣賞采茶戲教學,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戲曲人物的對唱過程,并配以字幕,再運用圖形的平移和翻轉等來展現戲曲人物的唱、念、做、打技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初步感知后,教師聲情并茂地帶唱戲曲片段,學生跟著學唱,并模仿戲曲人物的表演。通過直觀教學,再現戲曲教學的情景,不僅增強戲曲教學的真實感,也讓學生親臨其境地感受戲劇人物的唱、念、做、打技巧。教師可利用戲曲教學氛圍,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讓學生自覺地接受采茶戲曲藝術的熏陶。多媒體的合理運用能使戲曲的直觀教學得到優化,不僅能讓學生獲得新知,培養學生對學習采茶戲的興趣,而且能讓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得到提高,解決了戲曲教學目前存在的問題,吸引了優生和差生的注意力,保證了戲曲教學過程的順利進行。
3.當地民間藝術家走進中小學藝術課堂
正所謂“高手在民間”,相信不管多偏遠的地方都有鄉土民間藝術家,他們中有繪畫、書法、雕刻的奇才,也有唱戲、變臉、搞怪的達人。教師在采茶戲藝術課堂上結合當地的實際請一些鄉土民間藝術家為學生現場傳授與當地風俗習慣相關的技法,民間藝人近距離地面對面教學讓學生不僅對此有濃厚的興趣,而且能進行很好的理解轉化。教師要大膽實施戲曲藝術課堂教學,充分、合理地利用鄉土資源,利用民間藝人高超的唱腔藝術技巧打開學生的心扉,讓其能更多地感受這門傳統藝術的活力與生命力。
四、拓寬渠道,踐行采茶戲教學之路
隨著學校對戲曲藝術的重視,我們不斷努力整合采茶戲藝術課堂教學資源,利用校內、校外的教育渠道,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戲曲藝術教育活動,課程的實施也調整為每月至少一次,讓不同年級的學生都能帶著任務走向戲曲藝術,通過探究、制作、體驗等方式開展戲曲實踐活動,豐富學習戲曲的體驗,完成相關任務,加大弘揚本土傳統民俗文化的踐行深度和廣度。
實施全市各中小學校本土采茶戲文化的傳承,踐行采茶戲教學之路要著重落實在行動上,從小抓起、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讓學生樹立理想、堅定信念,鼓勵有條件的中小學校開設采茶藝術課,擴大本土采茶戲曲藝術課的覆蓋面,加強本土民間采茶戲文化的校本課程建設,發揮藝術課堂主渠道的作用。作為普通的藝術教師,我們要主動承擔戲曲教學任務,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深入戲曲藝術課堂,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和感受戲曲,從而積極了解采茶戲藝術,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者。
隨著時代的發展,戲曲藝術的多元化教學模式助力中小學藝術課堂已成為一大趨勢。采茶戲曲藝術的創新,既要尊重傳承、繼承傳承,更要走出傳承、突破傳承。
[? ?參? ?考? ?文? ?獻? ?]
[1]? 張斐然.普及戲劇教育 鑄造多彩人生——多方合力推動中小學戲劇教育向前發展[J].藝術教育,2016(7):27-32.
[2]? 劉男.淺談中國戲曲藝術的傳承與創新[J].華章,2014(20):114.
[3]? 禤德煥.防城縣志[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