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因運動不足,有的學生體質較差是不爭的事實。喚醒學生的運動自覺,是提升其體質的重要途徑。文章基于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的視角,指出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意識,掌握必備的健康知識和技能,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指導他們科學運動,從而激發其運動的自覺性,促進其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為其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礎。
[關鍵詞]體育教學;健康教育;運動自覺
[中圖分類號]? ?G633.96?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1)24-0018-03
近年來,我國部分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國家為了提高學生的體質,出臺了若干文件,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逐年下滑的狀況得到改善。但有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認為孩子“無病就是健康”,他們教育孩子好好學習,認為運動會影響學習,占用過多時間。筆者主持了省級“十三五”規劃課題“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到:實際健康教育基本為1—2課時/學期,33.6%的學生對“健康概念”的回答不正確,90%以上的學生贊同教師利用體育課傳授健康知識?!扼w育與健康》課程是學校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體育教師應當擔負起健康教育的責任。筆者通過“室內課”“實踐課”“多方合力”的策略進行教學,平時注重收集健康教育知識點,嘗試用不超過“一分鐘”的時間在體育教學中傳授健康知識和技能,力求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健康意識,掌握必備的健康知識和技能,促使學生自覺運動,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為學生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礎。
一、體育教學中融合健康教育促使學生自覺運動的可行性
(一)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體現“體醫結合”的理念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體醫結合的主要措施是“全民科學健身運動”,要用運動的手段促進健康,并在醫療概念中加入體育運動的元素,強調只有滿足科學性、安全性、有效性的運動,才能夠真正促進健康。筆者認為,體育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形成體醫結合的觀念,在教學中重新認識、準確定位運動的功能,將健康知識融于體育教學中,讓學生知曉運動與健康的關系,知道只有科學的運動才能促進自身的健康成長,預防疾病,并幫助慢性病康復。
(二)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體現“教學目標”的一致性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體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健康教育的工作由體育教師承擔,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讓學生樹立健康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或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最終使學生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梢?,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因此,體育教師必須從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方面進行教學設計,把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相融合,這樣才能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和健康中國的理念。筆者認為,體育教師應當構建健康教育的知識體系,將知識有計劃、有條理地與體育教學融合,讓學生掌握必備的健康知識和技能,樹立健康意識,養成健康行為,科學地參加體育運動,努力增強體質,確保身心健康發展。
(三)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實現“健康行為”培養
《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體育與健康課程為學校開展健康教育提供方向性指導。光明時評《加強健康教育重在有機滲透》提出,健康教育的目標是要不斷促進學生健康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健康意識與觀念的樹立以及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的養成,而其最終目標是要促使學生自覺運動。筆者認為,教師首先需要加強課題研究,其次可以采用“室內課”“實踐課”“多方合力”三種教學策略進行融合教學。在體育教學中,適時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教會其科學鍛煉的方法,引導其積極參與運動、鍛煉身體,讓其掌握鍛煉身體的各種方式,不僅能增強其體質、提高其免疫力,還能使其有效預防疾病。教師要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掌握必備的健康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體質健康,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為學生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礎。
二、體育教學中融合健康教育促使學生自覺運動的價值體現
(一)自覺運動能夠強健體魄
1.疲勞和超量恢復
科學合理的運動被公認為最具實效性的運動。從運動生理學角度看,體育鍛煉的過程就是:運動—疲勞—休息—恢復。有人講“沒有疲勞,就沒有鍛煉”。 人體對運動的感受會從刺激轉變為適應。人體在一定量運動的刺激下,會出現疲勞,當人體得到一定的休息之后,其代謝能力與體力狀況,就能上升到比運動前更高的水平。這種現象在運動生理學中叫作“超量恢復”。人體在運動的刺激下,會引發多種反應,并隨著刺激次數的增加與時間的延續、運動負荷的增長,在形態、機能、素質、體能等方面產生適應性的變化。如教師引導因疫情宅家的學生在復學后的體育課上進行恢復性體能練習時,所設置的運動量和強度會逐漸增加,此時有的學生會表現出怕苦怕累的狀態,教師便可抓住時機向學生傳授“超量恢復”知識點。筆者發現課上學生非常認真,練習的態度積極,說明以此契機傳授“超量恢復”知識點,能夠讓學生明白促進健康的原理,緩解畏難情緒,并主動、自覺地投入運動中。
2.免疫力
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御能力,擁有識別和消滅人體外來侵入的異物(病毒、細菌等),處理衰老、損傷、死亡、變性的自身細胞,以及識別和處理體內突變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提高免疫力對維持健康非常重要。例如,疫情后復學時,教師可以抓住第一節體育課向學生講解什么是免疫力,并結合新冠病毒肺炎特點,說明新冠病毒肺炎是自限性疾病,這場疫情是人體的免疫力和病毒的斗爭,免疫力強的人就能較快康復,伴有基礎疾病的老年人免疫力較弱則較難治愈,甚至會死亡。接著再引用專家的研究結論:每周堅持3~5次,30~50分鐘中等強度的規律運動,心率要達到最大心率(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80%,這樣的運動效果最佳,從而能夠增強各項肌體能力,提升免疫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感染病毒的風險最小。最后要向學生強調免疫力與營養、健身、心態、睡眠、疫苗接種、規范用藥有關。筆者發現,學生明白了這些道理后,體育課上都能主動跟隨教師進行各種學練。因此,當學生明白免疫力的重要性,明白只有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律運動才能增強體質、提升免疫力時,就會主動參與體育運動。
3.久坐行為
《中國兒童青少年身體活動指南》指出,久坐行為是指當處于坐、靠或躺姿時,以能量消耗≤1.5MET為特征的任何清醒行為。世界衛生組織早就將久坐列為致死致病的元兇之一,研究表明,不運動或每天坐4個小時以上,會大大增加患常見慢性病的風險。中學生學習壓力大、任務重,雖國家文件反復強調保證中小學生每天至少要有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但還是有些學生做不到。有的學生在校是坐著上課,在家也是坐著學習、看電視、玩游戲等,幾乎每天都有久坐行為,導致的最顯著的問題就是肥胖、脊柱彎曲。教師應該適時將久坐行為的危害告知學生,讓其盡量避免久坐行為危害身體健康。例如,教師可以在學生運動后進行放松調整的短暫時間內告訴學生久坐行為的危害,并建議學生久坐1小時后起來伸伸臂、彎彎腰,做些微運動,減少久坐行為對人體的傷害。筆者發現,學生明白了這些道理后,體育課上能夠積極運動了,自主活動時也不三五成群地坐在地上聊天了,還會在課余主動活動了。這就說明,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知道了久坐行為會給身體帶來嚴重的危害,從而能夠自主克服久坐行為。
(二)自覺運動可以防病治病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體醫結合”就是體育與醫學的交叉、融合,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以體育運動的方式代替醫療,充分發揮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治療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有效推進覆蓋整個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達到維護健康的目的。目前,慢性病的患病群體趨于年輕化,在中學生中甚至也會出現。究其原因,主要是這些學生缺少運動。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介紹一定的運動方法,指導學生參與運動,以達到預防疾病、改善身體健康狀況的效果。例如,教師在課上用碎片化的時間或結合突發事件,向學生傳授健康知識和技能。如每天配合呼吸堅持提肩30次可以預防感冒;每天直腿坐,練習勾繃腳尖32次,可以預防抽筋,達到活動筋絡的效果;堅持配上呼吸練武術中的太極拳、八段錦等,有利于改善心肺功能;持拍的球類運動有助于調節眼睛狀態,改善視力;日照不足易發生近視,多參加戶外活動能預防近視;拉單杠可以矯正脊柱側彎;進行有氧健身操、有氧健身舞、有氧健身跑、跳繩等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能增加能量的消耗, 達到減肥的目的;等等。筆者發現,學生上體育課較以前認真,在自主活動時,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積極運動,幾乎看不到“站課”的現象了。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把課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有利于促進其身體的健康。
(三)自覺運動幫助生長發育
青春期是中學生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也是骨骼生長的加速期,肌體會再次加速生長發育。中學生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是第二次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質提升的重要時期。根據中學男女生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的特點,采用有利于提升身體素質的體育教學內容和方法,對中學生的生長發育有著積極的影響,能使他們的身體素質得到相應的提高。運動是影響骨骼生長的因素之一,科學家統計,經常運動的孩子普遍比不愛運動的孩子要高出5~7厘米,所以對處于生長發育期的中學生來說,運動非常重要。例如,體育課上進行“速度、耐力、力量”體能練習時,教師發現有的學生不認真、應付學練,此時,應該抓住時機向學生傳達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的重要性,讓學生掌握發展“速度、耐力、力量”的方法,并加強相關的身體素質練習,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心肺功能。再如,在進行一些跳躍性練習和球類運動時,教師可利用運動后放松調整的片刻時間告知學生經常參加運動且多做此類練習,有助于骨骼生長。同時教師要告訴學生,提高身體素質有利于更好地掌握運動技能,提升體能,培養個人耐挫力和意志品德。筆者發現,學生在課上的表現更加主動。學生在明白了運動對身體素質發展敏感期的積極影響和對骨骼健康生長的促進作用之后,會激發自己主動參與運動的內驅力,特別是個子矮小的學生表現得更為積極,這樣便促成了他們生長發育期最大化的健康成長。
(四)自覺運動增強大腦功能
從科學的角度看,運動能增強大腦功能,經常運動的學生比其他人更敏捷、靈活。科學家研究表明,運動后頭腦清醒,記憶力、注意力都會得到提升,執行功能也能得到增強。例如,體育課上,學生不愛運動時,教師可以講授美國芝加哥的“零時體育計劃”,告訴學生,運動刺激大腦,使人體內分泌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正相關。多巴胺增加,會神經興奮;血清素增加,記憶力會變好;正腎上腺素增加,注意力會更集中。所以,堅持運動的人的執行功能比不運動的人強。我們可以理解為運動提升學習力,使人更聰明,這也是實驗班學生學習效果好于對照班的原因。結果,教師發現學生上體育課不偷懶了,也愛參與運動了,這說明學生明白了運動不僅可以鍛煉身體,而且可以增強大腦功能,提高學習效率,提升其參與運動的自覺性。
(五)自覺運動促進心理健康
科學研究發現,運動可促使人體的內分泌產生變化。運動能刺激大腦分泌內啡肽,大腦分泌內啡肽的多少與人的心情好壞成正比。當運動達到一定量時,內啡肽的分泌會增多,此時,人的身心會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態,因此,內啡肽也被稱為“快樂激素”,能使人感到愉快和滿足,緩解人的壓力和不快。研究表明,運動對人的抗壓能力、積極情緒、自尊、自信、道德品德、人際關系等有積極的影響。例如,課上發現學生悶悶不樂時,教師借此機會,利用課間告訴學生,運動可以刺激大腦分泌一種叫內啡肽的“快樂激素”,其能夠排解學習、生活帶來的各種不良情緒。教師可告訴學生,缺乏自信的人可積極參與簡單的運動,如長跑可以培養良好的意志品德,經常參加團體共同運動能夠掌握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等。學生學到后會主動勸慰心情不好的同學一起參與運動,很快看到他們快樂運動的身影。這樣,那些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了調節,同學間的關系也變得融洽了??梢?,運動不僅讓學生快樂、陽光,而且也讓他們更健康,更易融入社會。
(六)自覺運動保護生命安全
人體適應自然界能力的強弱,是人體機能狀況、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志。蘇聯生理學家巴甫洛夫說:“健康就是人體跟自然界的平衡。”只有適應自然,才能更好地在戶外運動,才能提高人體的各項機能,才能在自然災害來臨時應急避險,保護生命安全。例如,筆者在課上設置火災、地震、歹徒搶劫等情境,教會學生應對技能,并組織學生進行逃生演練,告訴學生要鍛煉靈活、敏捷、快速奔跑的能力。筆者發現,學生都練習得很投入,很快掌握了自救的技能,身體也得到了鍛煉。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這些技能必須在平時堅持練習才能擁有,在真的災難來臨之際,才能為自己的生命保駕護航,使自己獲得生命安全。學生明白了這些道理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會自覺地參與各項運動,努力提升自身的運動能力,鍛煉強健的體魄和安全應急避險的能力,守護生命安全。
總之,學校體育教學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的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要求注重“教健康知識、傳運動技能、練身體素質、育品德意志”,從而培養學生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意識,掌握必備的健康知識和技能,讓學生自覺運動,健康成長,養成終身鍛煉身體的習慣,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蘆江文.高中體育與健康教學中“運動自覺”意識的有效建構[J].當代體育科技,2019(36):116+118.
[2]? 楊彩虹.直面學生體質健康,喚醒學生運動自覺[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2):110+98.
[3]? 李洪久.淺談體育運動對兒童大腦發育的促進作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7(7):431.
[4]? 盧曉鵬.中學體育教學與健康教育融合的教學策略研究[J].體育教學,2019(11):27-28.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