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向元 王麗麗

【摘要】“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德育教育關系著民族的振興、祖國的富強。隨著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青少年德育教育面臨更多機遇與挑戰。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主動分析青少年德育現狀,探索應對策略。
【關鍵詞】信息環境;德育工作;青少年教育
受年齡因素和心理因素影響,青少年處于德育教育的敏感期[1]。11~16歲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辨別能力不強,情感方面敏感、愛質疑,遇事不冷靜。若未能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們的情感意識和道德行為容易產生負面效應。打開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師生沖突”,共有776000個搜索結果;輸入“校園欺凌”有1510000個搜索結果;輸入“青少年犯罪”有1500000個搜索結果。這些事件都集中凸顯了當前階段德育教育的缺失和重塑德育教育的迫切性。本文旨在通過調查分析信息環境下青少年德育現狀,提出了解決青少年德育教育問題的策略。
一、青少年德育工作現狀分析
從查閱的網絡案例和所在學校的德育教育案例跟進調查結果來看,青少年德育工作正處于轉折期,德育工作存在脫節現象,具體情況分析如下。
第一,德育工作與社會現狀相脫節。21世紀,社會快速發展,信息化技術的更新與推廣優化了資源配置,有利于青少年自身素質的提高,但信息交流的便利性也裹挾了許多負面信息[2]。學生在瀏覽網頁、電子閱讀、參與游戲及觀看視頻時會受到一些不文明現象的沖擊,利己、唯利是圖、享樂至上思想時有出現,這對青少年自我價值觀的塑造極其不利,導致德育工作處于極為艱辛的境地。
第二,德育工作與學校課程相脫節。隨著新課程改革和小班化試點的推進,廣大教育工作者已經意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各學校也提出響亮的口號:“百年教育,德育為先”“立德樹人”……這說明德育工作已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但在日常教學中,德育所占的比重不多,很多學校把德育寄托于一周一節的班會課[3]。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育方式更多地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這明顯與德育工作的迫切性和緊迫性相背離。
第三,德育教育與家庭相脫節。從教育現狀來看,青少年德育教育總體上依賴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德育部分缺失。家長更關心孩子的考試分數,對孩子的教育多集中在課本知識的識記和音體美等藝術技能的培訓上。家長與教師的交流也聚焦在孩子考了多少分、處于班級什么位次、能否升入優質高中、如何提高某一學科成績上,較少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未能對營造良好家風、著重培養孩子道德素養引起重視。部分家長還存在一些不良習慣,容易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二、青少年德育工作問題應對策略探索
第一,尋求最佳的社會資源,拓寬德育路徑。陶行知提出:“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2014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其中特別指出:“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要主動聯系綜治、公安、民政、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相關部門,攜手共同加強中小學生德育建設。要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支持,整合社會資源,凈化社會環境,形成育人合力,共同發揮正能量。”
(1)學校所在地區管理部門要制定相關政策,凈化學校周邊環境,如嚴禁未成年人出入網吧,嚴禁學校周邊建立娛樂場所。對于書店、社區讀書室,以及有益于少年兒童的公益活動,相關部分要予以政策及財政上的支持。相關部門應在官方網站上開辟德育綠色通道,積極推廣“德育標兵”“德育進校園”等活動。
(2)把社會各界中的模范、先進代表、有為人士請進校園,讓學生與之交流訪談;或者錄制視頻,上傳到網頁,組織學生聆聽他們的成長故事,接受情感熏陶,促使學生自覺地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3)組織學生參加共青團、婦聯、關工委等部門組織的公益活動、網上征文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增強道德觀念。
第二,優化課程資源,把德育融入課程。學校應組織骨干教師對學科進行研究整合,建立德育資源包;把語言類與傳統文化、經典閱讀巧妙結合,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感知德育與美育。同時,學校要建立可操控的德育評價體系,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引導,通過校園網評選各年級、各班級的“德育之星”,讓學生感受到德育的魅力,自覺地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
第三,關注學生的年齡特征,制訂可行的德育計劃。學校應把“民族大義”“文化傳承”“德孝天下”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教師應用身邊的故事、團隊活動、德育評價,來幫助學生養成自覺進行自我德育的習慣。
三、“三微交互式”家庭德育教育模式構建
為了使德育教育能夠持久、健康、有效發展,教育工作者必須根據時代需要,幫助家長創新家庭德育教育模式。目前,隨著生活節奏加快,人們更樂于接受簡單、有趣、高效的生活及學習方式。“微”事物不斷產生并涌現,如微信、微博、微電影等。教育方式也隨之改變,微課、微視頻讓學習更便捷,學習理念也變得更加人性化。教育工作者把各種微技術應用與家庭德育教育相結合,初步構建了家庭德育教學模式——三微交互式家庭德育教育模式,以期補齊家庭德育教育的短板。
(一)微信、微視頻、微課“三微交互式”家庭德育教育模式構建
1.“三微交互式”家庭德育教育模式總體框架(見圖1)
2.微信
利用微信交流的便捷性,學校應每周設立固定時間與家長進行溝通,初步設定欄目為“共話教育”“班主任在線”“親子共學”和“曬我家”。
共話教育:從大處看,教師可以討論教育熱點:中考、高考改革;從小處看,教師可以就學校事件、班級問題、學生學習、家庭教育中的問題與家長進行交流溝通、共同探討。
班主任在線:固定時間,通過視頻通話,與家長進行面對面交流。
親子共學:利用圖片形式發送群消息,展現親子共學的瞬間,引導家長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做好學習榜樣。
曬我家:利用微信朋友圈功能曬家庭、曬美食、曬溫馨小院,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
3.微視頻
利用微視頻短小、直觀的特點,我們重點營造家庭教育氛圍,為家長參與教育提供平臺和窗口,設定欄目有“家風展現”“親子悄悄話”。
家風展現——每月一主題:美麗庭院、和睦家庭、尊老愛幼先鋒、美麗新山東等,鼓勵家長用手機、錄像機記錄生活中的美好。學校設立視頻上傳平臺,并評選各年級的周冠軍、月冠軍、年冠軍,以家長參與營造氛圍、以氛圍求品質,最終實現了家庭德育教育品質的提升。
親子悄悄話——引導學生、家長進行有效溝通,讓家長了解孩子成長需求,幫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讓孩子傾聽家長的心聲,了解家長的付出與不易,珍惜自己的學習生活。
4.微課
根據學生和家長的需要,我們設定了“家長學校”和“學生課堂”兩個欄目。
家長學校——育兒知識、最新的教育資訊,幫助家長在教育上與時俱進。
學生課堂——幫助學生預習、鞏固、解決疑難問題,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樹立“學習即生活”的理念,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構建“三微交互式”家庭德育教育模式對學校的要求
第一,建立家校互動平臺,提供技術保障。學校應引導教師進行微課、微視頻設計策略研究,做到活動開展有質量。第二,組織建立家長微信群、釘釘群,保證參與活動家長的數量。第三,制訂規劃流程,有組織、有計劃地推進家庭教育進程。第四,為教師與家長互動提供空間和時間上的保障。
(三)構建“三微交叉式”家庭教育模式,形成“助力—自主—自助”的長遠發展體系
助力:這是提升家庭教育品質的第一步。學校為家長定期提供教育最新資訊,幫助家長樹立家庭教育意識,使家長養成家庭教育習慣,儲備一定的教育理念,并能及時更新,初步營造相應的家庭教育氛圍。
自主:這是提升家庭教育品質的第二步。一方面,學校自主研發家庭教育課程,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本土化、特色化,吸引家長參與到課程研發中來,調動家長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家長應自主拓展家庭教育知識,根據孩子的特點,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
自助:這是提升家庭教育品質的第三步。家長利用當今開放的網絡環境和便利的信息技術,采取自助學習的方式獲得家庭教育方法,并參與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過程。家長應幫助孩子根據自身特點,尋找最佳的自主學習方式,利用和睦的鄰里關系,幫孩子組建性格互補、學有所長的學習圈,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
梁啟超曾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勢必需要一代愛國、誠信、友善的好少年,只有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合力推進,才是德育教育的根本之路。
【參考文獻】
孫勇.新形勢下農村中學德育現狀及對策探討[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2(06):165-166.
楊小華.當前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學與管理,2019(36):40-43.
趙淑琴,張世禮,張家平.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新途徑新方法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9(2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