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萬春
【摘要】電子產品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時代的前進,初中語文的學習日益呈現出開擴、開放的趨勢。充分發揮出電子產品的特殊功能和作用,讓電子產品切實地為語文學習服務,能夠增強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自主語文學習的動力,較好地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語文深度學習能力。
【關鍵詞】電子產品;自主學習;改進模式;深度學習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電子產品的普及勢在必行。面對這把雙刃劍,我們一定要有清醒而正確的認識,尤其是它給廣大中小學生帶來的影響。提到電子產品對學生的影響,我們總是全盤否定,一棍子打死,甚至談“機”色變。其實,電子產品已經成為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堵不如疏,只要使用正確,揚長避短,化害為利,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作用無可替代。
一、使用電子產品,增強語文課堂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很多語文教師上課時,除教學內容陳舊外,教學方法也很老套,往往還是采取“滿堂灌”“一言堂”的方式,課堂氣氛沉悶,激發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時至今日,“班班通”多媒體已被廣泛應用,但它的不足在于全班共用一機,且多為教師而設、為教師所用。適當使用電子產品,能極大程度地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讓學生使用電子產品進行學習,學生頓時情緒高漲,興趣大增,饒有興致地投入學習。
二、借助電子產品,激發語文自主學習動力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如果能自主地學習,就會像一臺自動工作的機器一樣,不需要教師去催促,而且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自主學習,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而在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很難做到自主學習。如果我們改變一下方法,讓學生借助手機等電子產品開展自主學習,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余文森教授提出,要提高教學有效性,就要讓學生增強愉悅的生活情緒與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使用電子產品學習,正符合他們作為新生一代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體驗。例如,教學《再塑生命的人》一課時,學生對作者海倫·凱勒以及她的老師—安妮·莎莉文都知之不多,尤其是農村中學的學生。傳統教學中,通常都是教師在備課時,把有關背景材料搜集、準備好,然后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去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手機、電腦等現代工具,讓學生上網去搜索、搜集有關資料,整理出來,展示出來。學生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自主性都得到了發揮。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受到激發,自主學習動力得到增強,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高,自主學習成效得以顯現。學生樂學、想學、會學,被動學習、強迫學習的狀況就會得到改變。
三、運用電子產品,改進語文課堂教學模式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引下,當今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所改善,但仍存在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死板、教學模式單一、課堂氣氛沉悶等問題。“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模式的改進勢在必行。而教學模式的改進,不僅體現在教學設計中,還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運用電子產品,變換課堂模式,采用現代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果。以下是2019年11月筆者在我市市級教學開放周上的一堂公開課《散步》的教學設計的一部分。
教學環節一:話題情境
學生活動:你家曾經有過什么家庭活動(聚餐、出游、家庭會議等)?請描述一下當時的場景。
媒體應用: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展示照片。
教學優勢:學生借助電子產品,把家庭活動播放給全班看,直觀形象,既調動了學習興趣,又活躍了課堂氣氛。
教學環節二:整體感知
學生活動:學生自主學習,劃出生字詞,聯系作者生平及課文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媒體應用:學生運用電子產品,查找生字詞,查找作者生平及課文寫作背景。學生還可以在網絡上收聽課文朗讀。
教學優勢: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學生利用電子產品自主學習,很多學習內容都由學生自己獲取,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主體性都得以發揮出來,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環節三:合作探究
學生活動: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大意的基礎上,找出自己認為寫得好或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賞析。(對疑難問題,可以小組討論,可以借助電子產品。)
媒體應用:電子產品
教學優勢:學生在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后,利用電子產品上網查找有關資料,參考網絡上的看法,從而拓展了見識面,增長了知識點,加深了理解度,達到自我學習的一次升華。在熱烈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學有所得,深刻地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這也符合《語文課程標準》中“語文課程應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要求。
教學環節四:拓展實踐
學生活動:課后開展一次家庭活動(散步、出游、聚會、傾訴等),并用手機等電子產品記錄下來。
媒體應用:手機等電子產品。
教學優勢:學生將開展的語文活動用電子產品記錄下來,增加了語文學習的資料。而后,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交流,并寫成一篇文章。這樣也積累了寫作的素材。
課堂上,學生和教師都大膽運用包括“班班通”、手機在內的電子產品,展現出積極的姿態,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課堂效果很好。評課時,老師們提到這堂課的一個鮮明特色:讓學生在課堂上運用電子產品,利用網絡資源學習,真是大膽的嘗試。如此開放的課堂教學,體現了十分前衛的教學理念。
四、結合電子產品,培養語文深度學習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和教育的藝術,就在于讓孩子們享受到腦力勞動的成功的快樂。而正確且恰當地使用現代日益發達的網絡資源,正可以帶給學生學習的樂趣,還有利于激發學生深度學習語文的興致。讓利用電子產品進行語文學習成為一種方式、常態、習慣,融入卷積神經網絡、循環神經網絡、注意力機制和記憶網絡,讓人潛意識中把電子產品當作學習的工具。
(一)普遍進行電子閱讀
傳統的紙質閱讀當然不能丟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式閱讀呈現出越來越強盛、普遍的趨勢,令人不容忽視。就閱讀的本質、功能和效果而言,兩種閱讀方式的區別不大。尤其是在課外,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電子產品閱讀自己感興趣的文章、文學作品、新聞等。學生同樣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二)深入進行問題探討
學生借助發達的網絡,可以對課文及其有關內容、問題開展探討。如《白楊禮贊》一文運用了象征的表現手法,有的教師認為,當時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作者不便直接歌頌廣大抗日軍民,所以運用象征手法,間接贊美。但文章中又明確提到抗日軍民,因而上述觀點是否正確值得討論。我們鼓勵學生借助網絡,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三)廣泛進行語文學習
時代的發展,使得利用手機等電子產品進行學習成為一種習慣和常態。終身學習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而終身學習,恐怕離不開電子產品等現代工具。筆者提倡讓學生利用這些工具在生活中進行語文學習,如開展線上朗讀比賽,關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關注國內及國際新聞,講網絡上的感人事跡等,以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和教育。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手機拍照,留住美好的瞬間或現象、事跡等,并展開討論,發表評論和意見,用來作為作文的素材。這樣,電子產品為學生的廣泛語文學習及終身學習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
在時代發展和新課改背景下,運用電子產品進行語文學習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很多地方的語文試卷上已經出現跟手機運用有關的題目,如福建省《南平市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七年級期末質量檢測語文試卷》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中的三則材料都是關于手機軟件抖音的,這都表明現代生活和學習,要徹底擺脫電子產品的影子,是很不現實的。電子產品和語文教學深度融合,是不斷提升語文教學科學性、綜合性的要求,是新形勢下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的一種途徑。
當然,我們必須重視增強學生的自控力,解決網絡沉迷這個世界課題。解決網絡沉迷問題的根基在家庭,家長的正向引導和整個家庭的上進氛圍是孩子戰勝網絡沉迷的法寶。防止沉迷網絡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不沉迷網絡;家長要和孩子一起確立明確的學習或拼搏目標,逐漸引導孩子自主學習;家長和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明確學習和使用手機的時間安排;孩子偶爾犯錯時,家長與孩子進行平等溝通交流等。家長要培養孩子養成把電子產品運用于學習的習慣。另外,學校也要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家校形成監管互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3.
[2]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26.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58.
[4]張憲超.深度學習[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