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教師在對中高年級的小學生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不僅需要帶領學生閱讀課文,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對課文進行賞析,以此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從而使學生提升賞析能力和自主閱讀能力。那么,教師應該如何開展中高年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升學生自主閱讀和自主賞析的能力?文章從多樣情境、引導探索、指點遷移三方面入手,闡述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
教師需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自主探索賞析的能力,以及自主將知識進行遷移的能力,以此才能提升學生閱讀的能力,并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能力的目的。小學中高階段是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最合適的階段。因此,教師可以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展語文閱讀教學,并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小學中高年級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可以創設多樣的閱讀情境開展教學,也可以用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探索的方式進行教學,還可以用指點學生將知識進行遷移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學生閱讀的興趣,還可以提升學生閱讀的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小學語文知識教學效率的目的。
一、多樣情境,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學習興趣
教師在對小學中高階段學生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來創設情境教學。教師可以根據閱讀教學的課文內容使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并將所創設的教學情景帶入教學,使學生能夠通過多媒體,從視覺與聽覺中感受課文,以此提升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興趣[1]。在提起學生參與教學興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閱讀教學課文內容進行想象,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教學課文,還能夠提升學生的想象力,從而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打下基礎。
例如,教師在以課文《草原》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先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內蒙古草原的風景,以此激發學生向往的情感。接著,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內蒙古人民的活動與飲食。在學生觀看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們知道有關內蒙古的知識嗎?”以此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在學生說明后,教師可以將學生所說的寫在黑板上,并向學生講解相關的內蒙古知識。在講解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覺得在內蒙古會有什么樣的景象?在內蒙古可以做什么?”教師在提問后,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想象和思考時間,然后再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象。教師在傾聽完學生的想象后,可以根據學生的想象,使用多媒體播放相應的景象,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具體感受到所想象的景象,還可以幫助學生感受內蒙古的草原,從而為開展本課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課文。在學生朗讀課文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并說明課文中每個段落所講述的事物。在學生講述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并在學生閱讀課文后,讓學生讀出自己所認為的寫得好的句子或段落,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分析所選句子的修辭手法。在幫助學生了解課文中的修辭手法后,教師可以詳細地向學生講解本課文,以此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
再如,教師在以《狼牙山五壯士》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在學生朗讀課文后,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電影《狼牙山五壯士》的片段,讓學生通過觀看,感受當時的氣氛。在播放片段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觀看的感受,接著,帶領學生朗讀課文,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并使學生產生愛國意識和自豪感。在教學后,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電影《狼牙山五壯士》,并要求學生根據觀看的電影和學習的課文書寫作文。在學生寫出作文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作文繼續進行閱讀教學,挑選出寫得好的作文,以及寫得不好的作文,然后在開展教學時,讓學生將寫得好的作文朗讀出來,接著讓學生獨自進行賞析。在學生賞析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出賞析的過程和結果,以此鍛煉學生的自主賞析能力。之后,教師再展示寫得不好的作文,并要求學生閱讀該作文。在學生閱讀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思考應該如何對其進行修改。根據教學課文創設教學情境,并以教學情境開展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并達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目的。
二、引導探索,培養學生探索和學習的能力
教師不僅可以根據閱讀教材創設情境,并以所創設的情境開展教學,還可以用引導學生對閱讀教材進行探索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2]。教師引導學生對閱讀教材進行探索,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還可以使學生在探索中達到鍛煉閱讀能力的目的,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和學習能力。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索時,不僅要讓學生獨自對閱讀教材進行探索,還要讓學生使用合作的方式對閱讀教材進行探索,以達到鍛煉學生探索和閱讀能力的目的。而教師引導學生使用合作的方式進行探索,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探索和閱讀的能力,還能夠提升學生合作興趣,達到讓學生積極使用合作進行學習的目的[3]。
例如,教師在以《窮人》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下:熟練朗讀課文、標出生字詞和無法理解的字詞、理解文章的內容。教師在寫好后,可以讓學生根據黑板上所寫的閱讀任務,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自由地探索。在探索時間結束后,讓學生齊聲朗讀課文,并說出無法理解的字詞,教師在講解了學生提出的字詞后,可以再提出幾個沒有講解過的字詞,讓學生對其進行講解,以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之后,教師可以點名讓學生講解課文的大致意思,并讓學生分別讀出課文的段落。在學生讀出段落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使用合作討論的方式,探索了解每個段落的主要內容,并為學生的合作探索制訂時間。期間,教師可以走下講臺,聆聽學生合作探索的過程。在討論結束后,教師可以隨意點名讓學生講解段落的主要內容,當學生無法清晰完整地講解時,教師可以提問其他學生,看其他學生能不能進行補充,以此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當沒有學生能夠補充時,教師可以使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出需要補充的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探索的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根據閱讀內容提問的能力。教師以帶領學生探索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并鍛煉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還可以培養并鍛煉學生合作探索的能力,更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和閱讀的能力,從而為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打下基礎。
三、指點遷移,鍛煉學生理解和運用的能力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不僅需要幫助學生理解閱讀的內容,還需要幫助學生學習閱讀教材的寫作手法和修辭手法。使用指點遷移的方式開展閱讀教學,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理解閱讀教材的能力,還可以鍛煉學生運用閱讀文章手法的能力,使學生提升一定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最終為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打下基礎[4]。
例如,教師在以《“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朗讀課文。在學生朗讀課文后,讓學生說出所感受到的課文中的父母的樣子。在學生說出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的父母,并引導學生回想在什么事情上父親和母親的態度是不同的。待學生回想并說明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父母為什么會這樣。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讀出課文中描寫父親和母親看到“我”寫的詩時的樣子。在學生讀出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解如此描寫的好處,讓學生回想在發生不同的事情時父母的模樣,并要求學生模仿課文將事件與父母的模樣書寫下來。以指點學生將閱讀內容進行遷移的方式進行教學,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閱讀教材,還可以幫助學生將閱讀內容聯系生活,更可以鍛煉學生運用教材的手法進行寫作的能力,鍛煉學生理解閱讀教材的手法,并對其進行運用的能力。
教師使用以上三種方式開展中高年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不但可以提升學生閱讀興趣,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賞析能力和自主閱讀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君麗. 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探究[J]. 語文課內外,2020(06):207.
[2]陳鄭琰. 小學語文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D]. 福建師范大學,2016.
[3]甘岳山. 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預設策略探究[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19(05):11.
[4]張秀秀. 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高效課堂構建策略探究[J]. 科普童話, 2019(0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