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超
【摘要】在小學德育實踐中,班主任起到至關重要的引路人作用。想要讓學生在德育過程中得到積極引導,班主任需要不斷優化運用激勵策略,以煥發小學生參與德育活動的熱情,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踐之以行。文章從五個角度入手,分析了班主任如何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有效運用激勵策略,更好地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德育;激勵策略
在小學實施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小學生塑造健康的價值觀念,使其懂得如何為人處世,端正生活中的行為舉止。但在實際教學中,德育往往沒有取得預期的培養效果,小學生各種有悖正常品德的行為仍然屢見不鮮。筆者針對這個情況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小學德育不夠深入人心,在多數情況下只是照本宣科,淺嘗輒止。小學生無法在強烈的代入感下體悟其中的道理,自然會我行我素,繼續行走在“舊途”之中。因此,積極運用激勵策略,是班主任落實德育工作的關鍵點。這不僅能讓小學德育達到振聾發聵的效果,而且能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小學生自覺、主動地規范自己的言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涵養。
一、結合日常生活,優化激勵體驗
由于小學生的閱歷不足,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應當將德育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利用小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來增強教育代入感,優化學生的激勵學習體驗。對此,班主任需要尋求家長的幫助,運用家校共育模式,將德育滲透到小學生的平時生活當中。激勵策略與生活化德育的融合,需要讓學生從生活的改變中得到成就感與滿足感。這種方式有兩個優勢。首先,能為小學生創造有始有終的德育學習環境。否則,班主任在學校教導學生要勤勞努力,而家長又為小學生帶來溺愛教育,使得學生好逸惡勞,那么德育的開展必定困難重重。其次,班主任可以通過家長更好地了解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有效調節德育的細節,更好地落實激勵策略。
比如,班主任在教導小學生應當愛護花草樹木時,不要一味地制止、批評他們的踐踏與破壞行為。這樣小學生只會暫時在班主任的威嚴下停止這些行動,等脫離班主任的監管之后,又容易故態復萌。班主任可以與家長建立聯系,為小學生布置生活任務。例如照顧一盆植物,對學生說:“這盆植物是你的好朋友,他需要你的幫助才能健康成長。”由此,學生體會到身上擔負的責任感,能認真、悉心地在生活中照料植物。長此以往,當看到植物茁壯成長時,學生就能從中收獲滿足感與成就感。今后學生在外面的環境中遇到花草樹木,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自己照顧盆栽時的辛苦,從而自發停止踐踏花草的舉動,也能主動制止其他同學的錯誤行為。
二、樹立品德標兵,煥發效仿熱情
好勝心強,不服輸,是大多數小學生的天性。當看到其他的小朋友收獲了某種榮譽,他們也會發自內心地想要體會這種備受矚目、受別人贊揚的感覺。班主任在德育中落實激勵策略時,可以利用小學生普遍存在的這種性格特點,通過樹立品德標兵來煥發小學生效仿學習的熱情。
比如,在組織班級大掃除等清潔活動時,有的小學生踏踏實實地干活,認認真真地處理衛生死角;有的小學生調皮搗蛋,只顧著貪玩,不斷磨洋工。班主任可以仔細觀察小學生的行為表現,并詳細記錄下來。在完成衛生工作之后,班主任將表現出色的小學生逐個列舉出來,在全班同學面前詳細表述這些學生是怎樣認真、仔細地進行勞動,并對他們勤勞的態度給予高度贊揚。同時,表率這些學生為“勞動小能手”,組織全班同學為他們鼓掌。班主任需要謹記一個要點,那就是只進行表揚,不在全班同學面前指出那些干活不用心的學生,否則會讓這些學生的心靈在眾人的鄙夷、嘲笑下飽受傷害。如果只樹立典范,含蓄地提醒這些勞動敷衍的學生,他們會因為自我對比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產生羞愧的心理,同時會羨慕“勞動標兵”那種風光,從而在好勝心的刺激下暗暗發誓下次也要得到眾人的認可,而“勞動標兵”也會在榮譽的激勵下再接再厲,促進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增設獎懲措施,調動學習動力
如果說品德標兵只是通過暗示的方式在小學德育中發揮激勵的效果,那么班主任增設獎懲措施,就等于將激勵措施擺放到臺面上,直接明了地調動小學生參與德育的動力。有獎勵因素在,小學生會因為榮譽、物質的鼓勵與刺激,想要更好地表現自己,力爭上游。這需要班主任適當把握獎勵尺度,不要讓小學生因強烈功利心作祟而導致德行學習太過虛假。考慮到小學生的心性不夠沉穩,很容易在德行學習的過程中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班主任還需要適度采取懲罰措施,加大監督、鞭策的力度,讓小學生在激勵作用下消除懈怠心理。同時,通過懲罰措施的落實,小學生也會時刻警示自己,不敢越雷池一步。
比如,班主任可以根據小學生日常的德行學習表現,有針對性地運用獎罰激勵策略。如果看到學生在德育活動中溜號走神,開小差,拒絕執行,班主任應當懲罰小學生的錯誤行為。比如實施剝奪性懲罰,先暫時取消該生的某種權利,讓其進入反省的狀態,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班主任需要注意,懲罰的力度需要恰到好處:不宜太輕,否則會讓學生覺得不痛不癢,從而將錯誤重復再犯;也不宜太重,不然小學生會因畏懼感而失去德行學習的活力。對于德行學習十分優異的小學生實施獎勵措施,有助于保持學生的進取動力。獎勵的力度需要班主任細致把控:獎勵過高,容易導致學生驕傲自滿;獎勵過低,學生會誤解班主任對其不重視或態度敷衍,從而喪失德行學習的積極性。
四、當好師德典范,規范行為舉止
小學生對于班主任通常會產生一種仰慕的心理,在不知不覺中模仿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當好師德典范,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小學生樹立良好的德育榜樣。如果班主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德育中出現雙重標準的行為,比如要求小學生按照某個德育標準行事,自己卻在無意識中犯下錯誤,那么小學生必然會產生不公平的想法,從而質疑班主任的公信力,導致德育工作虎頭蛇尾;相反,若班主任身體力行,落實優秀的美德行為,讓小學生意識到德行學習的嚴肅性,那么小學生在內心就會產生激勵,緊跟教師的腳步,認真遵循教師的德育要求進行學習與生活。
首先,班主任在學生面前要保持行為規矩、衣冠整潔,為學生展示大方、端正的形象。如果班主任的衣著與行為都不拘小節,那么小學生也會有樣學樣,變得十分邋遢。其次,班主任要求學生做到的德育規范,自己也要嚴格遵守。比如要求學生養成守時的好習慣,七點要準時到校,班主任也要在同樣的時間來到班級,甚至要比學生來得更早;再比如要求學生在課堂上遵守紀律,不能隨意做自己的事情,那么班主任在上課時也要杜絕接聽私人電話的行為。想要做好師德典范,班主任并非一定要做出驚天動地、感人肺腑的成就,只要從日常的細節做起,保證自己能每事爭先,言出必行,自然就能為小學生的德行學習起到領頭的激勵作用。
五、引入真實案例,感化學生心靈
小學生還未深入接觸社會,思想閱歷十分淺薄,習慣用感性的思維來看待事物,對于德行的學習也多按照自己的認知來進行。比如,班主任對學生講:“現在的幸福生活得來不易,你們要好好珍惜,努力學習。”有的小學生不一定會這樣想,他們會覺得生活沒什么辛苦的感覺,只要對家長撒撒嬌,想要的東西、想玩的游戲全都唾手可得。因此,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活動時,要引入真人真事來作為德育案例,朝著積極的方向進行激勵性的引導教育,為小學生的心靈帶來深刻的感悟。
比如,班主任可以在德育活動中播放貧困山區兒童家庭窮苦卻努力求學的視頻,開闊小學生的認知視野,讓學生了解到世界上還有許多吃不飽、穿不暖的同齡人正在羨慕他們現在享受的生活、明亮的課堂、整潔的書本,為學生的心靈帶來巨大的沖擊。小學生在激發惻隱之心的同時,會不由自主地將自己與視頻中的人物進行對比。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深刻反思,如果自己與貧困山區的孩子交換地位,自己是否能承受那種苦累的生活。經歷過這種反差體驗,小學生的內心就會萌生一種激勵情感,珍惜現在無憂無慮的生活,立志發憤圖強,積極上進,有效達成德育目的。
總之,小學德育是一項水滴石穿的長期任務。班主任需要將激勵策略無聲地融入德育過程當中,讓學生始終保持良好的參與積極性。在開展德育的過程中,班主任切忌將重點放在空洞的說教上,否則小學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班主任應當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合理運用激勵策略,讓學生在德育過程中收獲更多的滿足感、成就感,讓激勵的效果在小學生的內心油然而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養成優秀的生活習慣與行為規范,保障學生的身體與心理能在健康的狀態下成長。
【參考文獻】
范東枚.小學德育管理激勵對策創新實踐[J].才智,2020(01):150.
尚付蓮.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實施激勵策略[J].新時代教育,2019(04).
謝鳳梅.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實施激勵策略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05):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