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
【摘? 要】生活化教學一直是教育教學的重點內容。素質教育改革背景下,生活化教學策略在教學系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進一步鞏固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與內容,提升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和學生學習興趣。本文以培智學校語文學科為例,分析了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以便進一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生活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3-0008-03
【Abstract】Life-oriented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the key cont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the context of quality education reform, life-oriented teaching strategie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eaching system, further consolidating the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model and content, and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hinese subject of Peizhi School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of life-oriented Chinese teaching in Peizhi School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hinese classroom teaching.
【Keywords】School for the mentally retarded; Chinese teaching; Life oriented strategy
生活化教學,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中,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使學生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結合培智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為學生語文學習提供良好環境和便利條件,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和感知力。
一、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日常的生活
學會觀察生活是培智學校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合理引導,幫助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觀察生活的方法,將生活中的內容融入學習體系當中,提升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與認識。
以《升國旗》為例,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從生活中尋找國旗和國歌的影子,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如在講解國旗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我們都參加過升國旗,那么除了在學校我們還在哪里見過國旗呢?通過問題的引導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思考生活中還在哪里曾經看到過國旗,從而提升學生對學習的參與趣味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出在街道上看到過掛著的國旗、在某某人手中見過國旗、在路過的某個大建筑前面懸掛著國旗。因此,教師通過問題的引申,能快速幫助小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學會在回憶中尋找國旗的位置與答案。在課堂的結尾,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可以再次進行問題引導:放學以后,觀察自己回家路上哪些地方有國旗,讓爸爸媽媽帶你去找國旗,從而激發學生觀察日常生活的意識和思維,引導學生在回家的路上、上學的途中、游玩的過程學會觀察生活、記錄生活。總之,語文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應做好生活觀察的引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觀察習慣,提升小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與認識,實現有效觀察的教學目標。
二、實現基于學生認知的生活再現
生活再現就是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將自己遇到的問題與生活相聯系,幫助學生從生活角度、已有認知角度去理解生活,將遇到的問題生活化,幫助學生完成語文學習任務,提升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與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語文學科的教學價值。
以《尋找春天》為例,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小草是春天的眉毛”“野花是春天的眼睛”“嫩芽是春天的音符”“小溪是春天的琴聲”,是教學的重點內容。單純地從文字角度理解春天、發現春天的難度比較高,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在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實現生活的再現。通過信息技術手段,教師可以播放春暖花開的場景,還可以利用細節描寫,展示小草從地下探頭、野花朵朵綻放、樹木吐出嫩芽和小溪叮叮咚咚的聲音,從而通過視頻的方式實現情境再現。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很容易引發情感上的共鳴,從而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與視頻中的內容相對應,實現語文內容的深度學習,在理解生活的同時又能完成語文學習任務,感受到如何尋找春天、春天來臨時我們生活的環境有什么樣的特征與現象。因此,基于學生生活認知的情境再現,可以幫助學生完成語文知識與生活的構建,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興趣。
三、學會用生活化的語言組織對話
語文教學指導過程中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有限,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用生活化的語言組織對話,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融入語文學習當中,實現有效對話的目標。對話、交流是口語交際的一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在指導時要從具體的課文內容入手,為學生提供語言組織對話的場景,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以《春曉》為例,經過前期的古詩詞學習和語文教學,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理解、翻譯能力。因此,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春曉》的內容,鼓勵學生在對話中完成古詩文的翻譯工作。學生在翻譯過程中很多都是在生搬硬套,翻譯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基于學生的這種情況,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翻譯的范本,如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可以翻譯成春天百花齊放,鳥兒飛來飛去,詩人睡得很好,連天亮都不知道,那么是誰叫醒他的呢?是嘰嘰喳喳的小鳥。教師通過生活化的翻譯,快速引導學生將自身的理解融入翻譯中,在翻譯時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從而實現生動翻譯、有效翻譯的目標。這樣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會用生活化的語言去描述《春曉》的場景內容,提升自身的生活化語言和應用能力。總之,生活化的場景設置與對話交流,為學生能力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方式,教師在指導過程中應積極發揮生活對話的特征,幫助學生實現口語交流基礎上的語文學習任務。
四、學會用生活化的思維去分析問題
語文學習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應著力于生活化的經驗,教師應通過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的方式幫助學生快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問題的實質,提升學生的語文邏輯和學習能力。利用生活化的經驗分析問題,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要貼合教材內容和學習方法。
小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理解上的問題,包括語文生字的理解、詞組的理解和情境的理解,無論哪種問題的解決,都需要教師進行合理的引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充分發揮生活化教學目標的作用,通過調動學生生活經驗的方式提升小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學會用生活化的思維、生活化的語言去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用語文邏輯思維解決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小學生生活化思維的培養需要教師合理的引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于生活的理解與生活情境再現的方式,幫助學生找到語文學習的思路,不斷地在實際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鍛煉學生語文思維、發展學生語文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五、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與情感
語文學科其本身就承擔著德育的重任,在語文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成長,不斷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與情感,通過語文學科人文性語文要素的滲透,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生活意識和思維,提升學生對生活美的感受與認知。
以《憫農》為例,在指導過程中,學生對憫農、珍惜糧食、種糧辛苦只有模糊的認識而沒有直觀的體驗,學生的注意力在于背誦古詩,而不是感受古詩的內容、學會憫農、愛惜糧食。因此,在教學指導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從語文內容入手,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態度和情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古詩文的內容進行合理的情境設置。如在教學“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時,教師可以展示農民伯伯在土地上干活的場景,通過圖片+視頻的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對辛苦勞動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勞動光榮、農民辛苦的意識;講解“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時,教師可以展示每一粒米從收獲到成熟、到打出谷粒的場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吃的飯需要經過多少道程序才能最終完成,幫助學生深刻認識要愛惜糧食。此外,教師可以播放生活中浪費糧食的行為,通過舉例子的方式快速調動學生的情感,實現珍惜糧食、尊重勞動的意識滲透和情感認知。生活化的教學在學生態度與情感的培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可以為學生價值觀的樹立與培養奠定基礎,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合理應用生活化的場景,實現學生健康生活態度和情感的培養與樹立,發揮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德育性。
六、結語
培智學校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考慮到小學生的實際情況,積極給予學生具體的指導,幫助學生從生活化的角度觀察生活、認知生活、對話生活,學會用生活化的經驗去分析問題,最終形成健康的生活態度與情感,幫助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個人能力、發展語文核心素養,實現語文的深度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何迎春.教學設計的拓展與延伸——以培智學校“捶肩”教學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2020(19).
[2]沈鳳.“果蔬匯,數學慧”——淺析培智學校中運用“果蔬匯”助力生活數學教學的具體措施[J].新課程,2020(43).
[3]沈曉慶.基于生活化探析培智語文課程教學[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08).
(責任編輯? 范娛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