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霞
【摘? 要】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創設教學情境是每個教師的常規教學工作,創設有價值的教學情境則是教學改革的重要追求。因為情境不僅能夠讓學生主體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還能夠讓學生在一種無形的介入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具體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以及故事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滿足。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3-0063-02
【Abstract】Teaching context is the basic element of classroom teaching. Creating a teaching context is the routine teaching work of every teacher, and creating a valuable teaching context is an important pursuit of teaching reform. Because the situation not only allows students to maximize their subjectivity, but also allow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joy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an invisible intervention. In specific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can create life situations, problem situations and story situations to let students feel the satisfaction of learning mathematics.
【Keywords】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Situation; Subjectivity
偉大教育家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的話不僅體現了啟發教學的重要性,而且強調了學習情境的重要性。小學數學課程教學中情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它不僅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從而保障教學有效性的充分發揮。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根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組織再創造,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知識道理的時候往往以主觀滲透為主,忽視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揮,對于情境的創設也存在形式化現象。如何讓情境發揮出實效呢?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多種情境,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以及故事情境等,讓小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快樂學習數學。下面,文章將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例,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論述:
一、創建生活情境,讓數學更具親切感
數學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讓學生學習數學就是為了讓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的學習態度。在教學過程中,情境不僅能夠在無形中帶領學生走進數學知識的殿堂,而且還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愛上數學。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真正能夠在實際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感受數學。當前,生活化情境在創設的實踐中仍然存在著實效性不強的現象,情境超出了學生的生活范圍,導致學生感受不到自我參與的快樂感,也感受不到情境對學習的重要意義。真正的生活化情境創設應該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到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創設有效的情境。
例如,在《比例》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能夠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比例這個數學概念。“同學們,今天我們班有幾個同學沒有戴紅領巾呢?你能說出來不戴紅領巾的與戴紅領巾的同學的比例是多少嗎?”這樣,學生們可以在實際的生活問題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成就感,從而提升學習的樂趣。在這樣的情境中探究比例的概念以及意義,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課程學習中來。為了激發學生的持續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有趣味性的情境,“大家都知道斷臂的維納斯她的身材比例被稱為黃金比例,那么,大家計算一下自己的身材比例,怎么樣?”很快,學生們就能被這樣的問題激發出學習積極性,從而達到提升課程實效的目的。因此,生活化情境的創設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親切感,而且能讓學生在情境中更輕松地理解數學概念,解決數學難題,這對于學生學習數學有效性提升大有裨益。
二、創設問題情境,使數學更有思維力
學貴在疑,在小學數學學習中問題必不可少,因此教師可以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明確指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問題對數學學習的重要意義。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提問,這樣不僅能讓課堂充滿學生個性的風采,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的思維隨著問題而逐漸延伸。另外,問題情境創設的過程中,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接受程度,以趣味性、分層性的問題打開學生學習數學的心扉。
例如,在《圓柱與圓錐》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同學們,你還能回想一下,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形狀是圓柱或圓錐嗎?接下來咱們分小組一起來探討圓柱和圓錐的特征有哪些?你能不能與本組的同學一起做一個實驗,將圓柱和圓錐展開,看看它是怎樣的呢?”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開始積極思考,從而對圓柱和圓錐產生更深刻的認識。而且,這樣的問題很具有啟發性,學生們能夠通過問題動手實踐操作,既保障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充分發揮,也能夠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感悟到知識學習的快樂,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其中,從而關注了教育的全體性。
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創造性地把書上的“句號”轉變成“問號”,把問號融于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遇到問題,促使學生努力地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是學生與數學進行思想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立足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問題難易程度和問題氛圍的構建上多下功夫,力求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三、創設故事情境,讓數學更有啟發性
數學教學同樣可以講故事,故事是兒童永恒的話題。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引領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故事中感受數學知識帶來的樂趣。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而應該在其中融合數學思維,將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思考納入其中,從而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收獲學習數學的快樂。具體的故事情境創設中,教師要關注到故事的有效性,不能讓學生聽完故事卻毫無啟發。真正有效的故事情境應該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力為基礎的,每一次講述故事的過程,其實應該成為發展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負數》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從而讓學生在聽故事的時候更好地學習數學知識,“同學們,今天老師要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昨天老師去超市購物,買東西的時候總價是就是102元,可是我只有100元,那么,我就差2元,于是老師只能放棄購買一些喜歡的東西。在實際的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負開支的情況,這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負數。”“同學們,誰能夠給我講一下你生活中看到的負數呢?”學生答:“老師,我知道,在游泳的時候,我能夠潛入到水深兩米的地方,那就是負2米。”在教師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們對負數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還能夠講出自己實際生活當中的那些負數,從而了解負數的意義。
聽故事是低年級學生最喜歡的學習方式之一,因此,數學教師要有效運用學生的這一心理,提高數學教學效率。故事情境創設的過程中需要學生參與,因此,教師在故事設計的時候既要容納數學元素,又要讓故事更為形象具體,從而提升故事情境創設的有效性,這對于培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多種的情境,讓數學課程與學生的心靈相融,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智慧,讓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中感受到快樂和自信。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愛上數學。
參考文獻:
[1]李紅玉.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教學的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4).
(責任編輯? 王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