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現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及其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大量的慕課資源應運而生,從而使得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更好滿足。由于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差異,其學習效果也不一而論。根據國內外已有研究成果,結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實際,本文筆者試從教師與學生兩方面談如何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自主學習;教師;學生
【作者簡介】李雪麗,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應用外國語與國際教育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語言學與英語教學。
一、引言
隨著教育技術的進步和教育理念的革新,傳統教學模式已經日漸式微。翻轉課堂、微課資源應運而生,特別是大量的免費慕課資源的出現,使得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通過自主學習得到更好滿足,但其學習效果也不一而論。因此,近年來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再次引起廣泛的關注。
自20世紀70年代,國外已開始關注如何促進學習自主性和學習獨立性。Holec將自主學習定義為“控制自我學習的能力”,他進一步指出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非天生的,可以通過后天努力習得的能力。Benson從“教學資源、教學技術、教學課表、教師、教室、學習者”角度提出六種發展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
國內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普遍較低”,其原因主要在于受傳統教學理念和應試教學的嚴重影響,教學模式重教師、輕學生,重課堂、輕課外,重知識、 輕能力。
國內英語學習者在課堂上有受傳統師生等級觀念的影響,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深深植根于人們的思維中。學生在學習中往往非常被動,過多地依賴教師。此外,在課堂上,學生直接懷疑和挑戰教師往往被認為是不尊重老師的行為,會讓老師丟面子。因此,大多數學習者在課堂上被動地學習英語。教師是權威和控制者,而不是促進者,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得不到有效發展,中國學生雖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但其自主學習意識較弱。因此,有必要幫助學生培養學習自主性,從而提高他們在課堂內外的學習效果。
二、大學英語學習者自主性的目標特征
自主學習既是一種態度,又是一種能力。Holec指出,自主學習包括制定學習目標、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選擇學習方法、控制學習過程及自我評價。英語學習者的自主性主要體現在獨立的學習意愿和行為。鑒于我國英語教學的特殊環境,徐錦芬指出,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應涵蓋五方面內容: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確立學習目標與制訂學習計劃;有效使用學習策略;監控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監控與評估學習過程。
根據國內外研究結果,結合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環境和實際特點,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應包括強烈的學習意愿、明確的學習計劃、高效的學習方法,以及有效的自我調控能力。
三、自主學習能力提升路徑
盡管自主學習能力在國外已取得較大成果,Barbara Schmenk 指出,全球范圍的自主學習研究主要面臨同質化的問題,而目前并沒有一個全球化的版本。以自主為基礎的教學法有可能在不同的地方和環境中得到不同的應用。因此,討論中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不宜盲目借鑒國外已有研究成果,要充分考慮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環境及學習者的特點。下面筆者將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展開論述。
1.轉變教師角色。教師目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性。為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必須準備好接受新角色。學校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其學會學習的能力。教師的作用是促進實現自主學習所需的結構、過程、信念和策略。研究表明,在支持自主學習的課堂上,學生比在控制型教師的課堂上表現出更多的內在動機、感知能力和自尊心。
在現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改革指導下,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課堂已不適合新的學習要求。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從信息提供者轉變為學習顧問、課堂組織者和學習促成者。在知識經濟社會和網絡時代,互聯網迅速普及,學生獲取信息的媒介高度發達,特別是大量免費慕課資源的出現,使學習知識的渠道愈加多元化。學生完全有可能比教師更快地掌握信息和技能,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所以,教師從傳統的信息提供者向學習促成者的角色轉換的要求愈加迫切。
雖然教師依然保持著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以及學生學習的管理者等傳統角色,其角色行為已不再以完成教學任務而展開,而主要是引導學生自主完成知識構建,教師向學生單向講授的內容大大減少,學生的自主參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大大增加甚至成為主導。這種教師角色的轉變在促進創新的同時,也賦予了教師更多的責任和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適應新的角色,迎接新的挑戰。學生應該是課堂和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轉變舊角色并適應自己成為學習促成者的新角色,這將有助于喚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從而增強自主學習能力。
2.轉變教學策略。教學策略,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幫助學生達到每個教學目標而采用的一系列相對系統的行為,它既包含解決某一實際問題的教學理論,又包含解決某一實際問題帶有規律的教學方法。因此,是提高教學質量、成就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目前,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依然固守著傳統的、單一的教學策略,教學中的策略轉換和策略互補更是無從談起。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師的策略意識不足。為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應充分利用當前互聯網技術與資源,豐富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
首先,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多媒體教學資源,培養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就英語學習的某一主題或話題在網絡平臺挑選優質的微課或慕課資源,供學生在課前觀看并完成相應的預習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也需要不斷搜集、整理相應的信息,以便完成教師在課堂上的考核,這有助于學生提前獲取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其次,課堂授課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如小組合作學習,同伴互評等。組織開展啟發式任務活動,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應避免灌輸知識點的教學形式,做學習的促進者,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和知識的發掘者。再者,課后作業應提供相應的提示,如寫作題提供相應的句式和表達方式的參考,詞匯題提供慣用搭配和例句。相比于具體的答案,啟發式的提示更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思考積極性,從而使語言學習更加有效。
3.學習者發揮能動性。在自主學習型的課堂中,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被視為知識的積極建構者,而不是裝滿知識的空容器。外語教育向以學習者為中心轉變的一個顯著標志即學習者自主性的展現。這意味著學習者被期望承擔更大的責任,并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為增強自主學習的意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可具體嘗試合作學習和寫日記或評估表兩種方法。
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的協作能力。通過學伴或小組合作,學生可以互相學習,并且在學習過程中互相監督。合作學習有不同的類型:教師組建的群體;自發形成的學習群體(例如非正式學習小組)等。學習小組可以幫助個體形成自己的身份,而身份形成是個體獲得自我意識的發展過程。通過在課堂內外形成學習小組,學生可以逐步獲得學習者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對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寫日記和評估表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另一種方式,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并沒有很強的自主學習意識。Dimitrios Thanasulas認為,記日記和寫評估表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畢竟,學習是以前社會活動的一種內化形式,學習者可以通過父母、教師和同齡人的指導,互動地實現自己的學習潛能。日記和評估表可以發揮作用,使學生的學習有計劃性,同時可以監控和評估他們的學習行為,還有助于發現他們遇到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此外,中國英語學習者通過寫日記和寫評估表,可以經常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效果。因此,寫日記和評估表可以幫助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策略,進而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
教師和學習者在促進自主學習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在大學英語課堂上充當變革的推動者,將更多學習的責任轉移到學生自己的肩上,并擔當診斷專家、學習培訓者、教練、協調員、語言研究者等一系列角色。考慮到中國英語教學環境和學習者的特點,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角色,成為學習的促成者,并充分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豐富教學策略和手段,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學生也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開展合作學習,并主動記錄、評估自己的學習。
參考文獻:
[1]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2]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M]. Harlow: Longman, 2001.
[3]徐錦芬,彭仁忠.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自主性英語學習能力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1):64-68.
[4]劉正喜,吳千惠.翻轉課堂視角下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現代教育技術,2015(1):67-72.
[5]徐錦芬,吳衛平.學生自主英語學習能力模糊綜合評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3):84-86.
[6]Barbara Schmenk. Globalizing Learner Autonomy[J]. TESOL Quarterly,2005(1): 107-118.
[7]Deci E L, Vallerand R J.Pelletier? L.G,R M. Ryan. Motivation and Education: The Self-Determination Perspective[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Vol. 26, Issue 3 & 4 June, 1991:325-346.
[8]張靜.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教學策略之選擇[J].外國語文(雙月刊),2011(4):142-144.
[9]Dimitrios Thanasoulas. What is Learner Autonomy and How Can It Be Fostered?[J].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Vol. VI, No. 11,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