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形態和新的學習方式經歷著一個新的轉變,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在實踐中把教學重心下移,“還學于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但在轉變中,英語課堂出現了“表面熱鬧”“只作不合”“亂堂”等現象。因此,在教學中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顯得更加重要。本文通過實踐研究,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
【關鍵詞】以學定教;自主合作;實踐研究
【作者簡介】高曉利,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新區新圍中學。
一、問題的提出
1.背景分析。隨著理論探討的深入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將課堂立意由知識目標走向素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充足的主動探索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構建“在自主、合作中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內生動力。
2. 存在問題。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學形態和學習方式正經歷著一個新的轉變,“還學于生”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但在轉變中,英語課堂出現 “表面熱鬧”“只作不合”“亂堂”等現象。因此,如何更好地關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成了英語教師探索和思考的問題。筆者也正是在這樣的視角下審視英語教學,對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做了進一步的研究。
3.相關理論。有效教學理論認為:“有效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內的教學后,學生獲得的進步和發展。”以學定教、有效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是落實教學知識與能力,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途徑。
二、研究的概述
1. 概念的界定。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促使學生進行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自主學習不是學生各學各的,是激發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學習,合作、交流。
2.研究的內容。(1)自主——確定探究目標。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一種雙邊活動。新課程要求打破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牽著學生“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創造自主合作的學習機會,讓學生成為真正的探索者、研究者。
(2)合作——體驗探究過程。心理學研究認為,人的發展是一個在不斷認識、實踐中主動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憑借已有知識經驗來主動地參與知識建構。
三、自主合作探究的策略研究
1.創設和諧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學生只有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才能開闊思路,激發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營造和諧的學習環境。為了加深學生對新課的掌握,在新授課“What are you going for vacation?”筆者先用一個chant歌謠:
T: Let's sing a song “what are you doing?”
Watch a video and answer: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What vacation is coming?通過video中的winter vacation 引出 National Day。
Show students a big calendar which prepared before class and say: Today is September 20th, National Day is coming. Can you guess what I am doing for vacation?
Then play a guessing game. 學生對猜游戲感興趣,通過多媒體引入本課要學的單詞。這里筆者就be doing sth做了一個強調,用現在進行時代表將要發生的動作,表示對未來的計劃和安排,譯為“我將要……”“我打算……”,而不是正在做某事。
Group work: Look at the activities of vacation in the picture. Make a list , add some more, get Ss to have a competition.
Pair work: What are you doing for vacation ?
Discuss in groups, then make a vacation plan. At last, give a report: In my group, Xxx is...for vacation. She/he is going with... this weekend....
Write an e-mail, tell your pen pal about the vacation plan of your groups' or write a conversation to tell your friend about your vacation plan.
簡單有趣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情緒與意識,將本課引向高潮,英語課堂能讓學生明白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的生活之間的聯系,增進了學生對英語價值的認識,提升他們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的能力。
2.創設問題情境,挖掘學生自主探究的深度。(1)創設共鳴型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潛能。課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載體,教師要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學生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親其師,信其道”。以新目標八下Unit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ll have great time”為例,我先了解班級學生的生日情況。A同學的生日快到了,便設計了這樣的問題:A's birthday is com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學生對老師居然知道他們的生日就覺得特別高興(尤其是那位被提到名字的同學),更愿與筆者交流。
S1:I am going to buy a gift to A.
S2:I am going to the party with Qin Jie and Yang Xue.(T:If you do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 ).
筆者順勢布置開放性任務,讓學生回家后,調查家里人的生日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習知識(復習月份單詞,使用序數詞,訓練語言交際等)。通過這個案例片段,我們清楚地看到,經過教師有效地引導和學生切身的體驗,使學生心中有他人,把課堂教學和現實生活體驗緊密聯系,創設了一種寬松的語言環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也因勢誘導,引出了本單元的語言點,以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 創設開放型問題情境,拓寬學生自主合作的渠道。在教學中,筆者根據教學所需內容提出了一些具有時代性征的問題,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增強學生的時代感。在新目標八上Unit10 Section B中的Groupwork關于凈化環境的問題,要求學生寫出自己的resolutions.提出這樣的問題:
1) How to keep our city clean and green?
2) If you see some plastic bottles,some old paper bags on the streets ,what will you do?
3)If you see some people dropping these things ,what will you do?
4)How to make our city more beautiful?
學生對這些開放性問題很感興趣,各抒己見,并表達了自己的決心:
“I am going to stop them and pick these things in one bag.”
“I am going to help some certain people to collect the trash.”
“I am going to make some TV programs and radio programs to tell people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our city clean.”
故此,生生之間相互合作探究,把環境問題提到重點,同學們相互指責監督,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使學生知道凈化環境對人類很重要,樹立并增強了從自身做起來保護環境的主人翁意識。
4. 創設引申型問題情境,激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廣度。在教學新目標八下Unit 5 Section B聽力,學生在聽力后“未盡興”。課堂中,筆者采取 “問題跟進”的策略,讓學生繼續來討論對話的結尾,設置出這樣的問題:
If you are Michael , Are you going to join the club? Why?
S1:I think I'm going to join the club, because I can make a lot of money.
S2:I think so.If I join the club, I will be more famous.
幾乎所有的學都想加入足球俱樂部,因為可以發財、成名等。我也曾想到市場經濟大潮流下,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受拜金主義的影響,價值觀會發生一些變化。但筆者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因此,筆者并未對他們的回答做任何評價,而是給學生布置一個引申型問題If you are famous, will you be happy?和你的同學調查或采訪你最崇拜的成功人士,去了解他們的奮斗經歷和成功后的生活改變。這樣,很好地為下節閱讀課《名人并不快樂》做了鋪墊。果不其然,同學們的觀念有了很大的轉變。
S1: I think if I'm famous, my life will be more difficult.
S2: I think if I'm famous, a lot of people will watch me all the time and follow me here and there. Then I will be unhappy.
S3: If I become a famous man, I will have no real friends, then I will feel lonely.
在課堂中,筆者急中生智,創設了引申型問題情境,以此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與探究的能力。
5. 創設求異情境,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源泉。所謂求異,是在一個問題面前可以出現的幾種意見、答案。因為英語學科的特殊性,鼓勵他們開口講英語,哪怕有錯誤,也情有可原。
(1)尊重學生回答的異議。學生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和個性特征都不一樣,在面對同一教學內容學習時,也會具有不同的思維過程。所以,在英語課堂中,筆者尊重學生的異議。九年級Unit3Period 1 ,新課結束前,筆者設計了一個discussion環節:
T: What rules do we have to follow if we want to be a good citizen? What do you think a good citizen should and shouldn't be allowed to do?
S1: A good citizen should be allowed to help make our country beautiful.
S2: A good citizen shouldn't be allowed to cheat.
S3: A good citizen shouldn't be allowed to break the law.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創新思維在教師的啟迪下得到激發。教師做到心中有學生,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學生在相互交流、相互啟發下獲得共識及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創新火花。
(2)捕捉學生回答的亮點。課堂中學生的回答會時不時地出現亮點。但這些亮點就像天上的流星,稍縱即逝。筆者能及時捕捉這些亮點,并充分肯定,讓智慧閃耀光芒。在上transportation 這一課時,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Why?
S1: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car. Because my mother often picks me up.
S2: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ike. Because I should exercise every day to keep healthy.
S3: I usually go to school on foot. Because I should live a low-carbon life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聽到學生從鍛煉身體、保護環境、低碳節能的角度來選擇交通工具,筆者豎起大拇指給予表揚與肯定。由此,學生的思維更寬了,課堂free-talk的氛圍更濃了,學生的參與面也更廣了。
總之,讓學生自主探究,發展自我,首先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優化教學策略,為學生積極創造自主探究的條件,使學生在不斷地探究中向更高的技能發展。通過教學中的實際引導,學生不僅對英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筆者的教學成績始終領先區常模。教學之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黃遠振.新課程英語教與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2]蘇承志.英語交際能力與策略[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3]賈冠杰.中學英語教學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4]潛旭明.在口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