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大濤
摘要:大學生藝術素質主要包括表現能力和欣賞能力,表現能力指的是大學生對音樂、舞蹈、雕刻等藝術進行掌握,并能夠利用這些藝術去感染他人的能力;欣賞能力則是指能夠發現別人難以發現的視角,并且從中發現美。不管是表現能力還是欣賞能力,都要求大學生擁有非常的想象力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就高校美術教育對大學生藝術素質培養的作用展開分析,提出其對大學生的表現能力、欣賞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高校美術教育;大學生;藝術素質;素質培養
大學生藝術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移情能力、審美能力、觀察力、想象力、專注力、理解能力、實踐能力以及人文素質等。而大學生美術教育包含素描、色彩、速寫、油畫、國畫、書法、雕刻等藝術形式,這些會從不同角度作用于學生的思想,使其擁有審美能力、觀察力、想象力,并可以在持續的專注力作用下接受藝術熏陶,從而使精神層次更進一步。因此,高校美術教育對大學生藝術素質培養的作用是多元的。
一、培養大學生藝術素質的重要性
首先,培養大學生藝術素質等同于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移情能力、審美能力、想象力、觀察力,并培養其專注力和實踐能力。同時豐富了大學生的人格、品格,避免其陷入庸俗,幫助其樹立高遠的目標。
其次,能夠讓大學生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在同樣的生活環境下,那些具有較好藝術素質的人更容易發現美、感受美,甚至于創造美。他們能夠忽視環境的艱苦性,故而其適應能力更強,精神水平更高。而且這樣的人創造力也更強大,能夠創造出巨大的精神財富。大學生擁有了藝術素質,便會成為這樣的人,擁有超脫的人生。
再次,給予大學生更強的競爭力。因為藝術素質是多種能力復合體,故而具有良好藝術素質的大學生精通的領域更多,目光更獨到,思想更特別,而這些往往是創新型企業最看重的。故而培養大學生的藝術素質,就是給予其更強大的競爭力。
最后,塑造大學生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藝術素質較高的人往往都擁有廣博的世界觀、積極的人生觀、長遠的價值觀。這就意味著對大學生進行藝術素質培養,可以不斷調整他們的“三觀”,讓他們成為高尚的人、完美的人。
二、美術教育對藝術素質培養的作用
藝術素質是多種能力復合體,并非直接單指大學生的繪畫能力、雕刻水平或者書法水平,而是由思想道德、審美能力、移情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觀察力、創造力、實踐能力等方面構建的獨特的能力體系。美術教育對其影響,自然也是在這些能力塑造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第一,美術教育對思想道德的影響。美育和德育本身就是緊密關聯的,因為崇高的思想道德本身就是美的化身。例如生活中常常看到并不美麗,但是卻透著優雅和高貴的人。他們擁有較好的品德,行為舉止充滿了魅力,容易成為焦點,這是因為他們良好的思想道德在釋放美麗的光芒。換言之,美術教育是啟迪心靈、救贖靈魂的。因此在美術教育影響下,人會變得平和、空靈,而且相比于一般人,接受美術教育的人更具有同情心和愛心。
第二,美術教育對審美能力的影響。審美能力是人理解世界、觀察世界、認知世界的能力,故而擁有良好審美能力的人主觀性更強,這也是所謂的“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原因。在美術教育之下,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會得到提升,其主觀能動性會更強,會通過藝術形式去表達內心。同時在美術教育持續作用下,大學生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更高,更能理解一些抽象的藝術,并對其中的情感產生共鳴[1]。
第三,美術教育對移情能力的影響。移情能力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能力之一。什么是移情能力?移情能力就是轉移情感的能力,即將自身情感轉移到他人身上,或者能夠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是進行良好社會交往的基礎能力。美術教育當中涉及了移情能力的培養,即將人植入藝術環境里,使其和藝術品作者建立聯系,進而去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情緒。例如美術課程中會有鑒賞課,其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提升其移情能力,讓學生在鑒賞過程中不斷叩擊作者內心,通過他的筆觸了解他要表達的內容[2]。
第四,美術教育對理解能力的影響。理解能力有三種水平:低水平的理解能力是辨識事物,知道事物是什么;中級水平的理解能力是對事物外表和本質產生關聯認知,知道其之所以是這樣的原因;而高級的理解能力則是在這種本質認知基礎上更進一步,能夠對一類事物進行認知,是一種具體化、系統化重構知識的過程。美術教育當中涉及對事物外表、本質等的研究,故而其對于人的理解能力發展有著觸動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色彩學,其涉及光學、生理學、化學等知識,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理解能力。
第五,美術教育對想象力的影響。龍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其是不同動物形象組合而成的,是勞動人民想象出來的。藝術和想象的聯系十分緊密,就好比大樹和土地,藝術是大樹,想象是土地,若缺乏想象,藝術就會失去生命力。正因此,所有的藝術家都是幻想家,都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而美術教育對于人想象力的塑造是非常明顯的,例如寫意山水畫當中的天人合一境界,它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想象力,并能夠利用濃淡墨色將想象的世界表達出來。這個過程是比較難的,而最初發端于作者的生活實踐、生活觀察。因此想象力并非空中樓閣。這也意味著通過美術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加綜合地看待客觀世界,并在這樣的基礎上插上想象的翅膀,創作出更高精神層次的作品[3]。
第六,美術教育對觀察力的影響。美術教育講究鍛煉學生的觀察力。同樣的顏色在藝術家眼里有幾十種差別,但這種差別普通人很難發現。另外觀察力也在于輪廓和光影關系的架設上:不同角度形成不同的光影,不同光源產生不同的光影。這些都能夠不斷作用于大學生的雙眼,讓其具有發現美的能力。而大量的事實也證明了藝術家的專注力非常強悍,主要是其在接受美術教育階段通過不斷訓練形成了良好的心神收斂能力,可以做到心無旁騖。因此對大學生開展美術教育,對于其觀察力、專注力都有裨益。
第七,美術教育對創造力的影響。美術教育涉及各類藝術形式,如書法、雕刻、繪畫等,而這些都有共通之處,將其靈活融合就會形成不同的藝術作品,體現出不一樣的美。因此美術教育對大學生的創造力有著正向影響。
第八,美術教育對實踐能力的影響。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主要是指動手能力、設計能力、規劃能力,美術教育當中對此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以素描為例,要求學生不斷動手去鍛煉自己,通過實踐去掌握素描技巧。美術教育可以讓大學生對動手實踐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人格更加獨立。
美術教育正是作用于這八個方面,最終才提升了學生的藝術素養水平。換言之,若是大學生這八個方面有缺失和不足,那么他的藝術素養就是存在缺憾的,甚至于不能稱為藝術素養。正因為美術素養具有這樣的特性,它才被人們認為是超脫科學素養的更高層次的素養。具有良好藝術素養的人,其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設計能力、品鑒能力都是非常突出的。
三、影響高校美術教育對大學生藝術素質
培養作用的因素
通過前文論述我們知道了美術教育對大學生藝術素質培養具有八個方面的積極作用。然而目前高校美術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導致了其對大學生藝術素質培養沒有充分發揮作用。
一是高校對美術教育不重視。除了美術類高校之外,普通高校對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低,造成了我國高等教育中美術教育薄弱的局面。高校不重視美術教育源于傳統的實用觀念,認為美術實用性差,不能給學生就業帶來積極影響,而且占用課時,故此只是將其作為選修課來展開教學。
二是大學生對美術缺乏認識。不可否認,在大學當中會有美術課以及美術社團,但是大部分大學生對美術缺乏興趣。而且很多大學生認為美術就是寫寫畫畫,除非自己本身有天分,否則根本不愿意學美術。這源于大學生對美術缺乏認識,主要是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缺乏美育,讓他們難以發現生活之美、自然之美。
三是美術教師不足。首先美術專業是小眾專業,這就決定了美術教師是比較緊缺的教育資源。其次大學的美術教師一般都需要是博士,這樣的高學歷要求將大量的美術人才擋在了高校之外。因此大學美術教師是比較緊缺的,而教師缺乏導致美術教育難以系統和全面。
四是課程不系統。除了美術教師缺乏導致的課程不系統之外,另外一個因素就是為了減少美術占用的時間,選修課程也并不是非常系統,這造成了大學生美術學習的間斷性、片面性,因而美術對于大學生藝術素質提升的作用較為薄弱。
四、在大學生藝術素質培養中引入美術教育
并提升教學質量的策略
第一,以興趣為指引,實現社團教育。鑒于目前大學教學情況,美術教育需要積極融入社團教育,通過社團來吸引學生學習。因為社團更具有靈動性,可以開展各類創新創意活動,給予學生更廣泛的學習空間,也能夠隨時實現學以致用,這對于美術學習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充分利用教師資源。高校之間可以建立美術教師資源共享及良性流動機制,尤其對是那些對美術有深層次理解,愿意投身美術教育,愿意為大學生成長提供幫助的教師,必須倍加珍視。另外,前文所述的社團教育,實際上也能夠很好解決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
第三,科學設計課程。這指的是在雕刻、繪畫、書法、板畫等方面都要充分涉獵,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相應的領域。同時為了保證學生學習的系統性、科學性,校方要鼓勵學生通過中國大學MOOC或者其他學習平臺去學習。
總而言之,大學生藝術素質培養需要美術教育來發揮作用,這能夠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藝術技藝、審美能力、觀察力、專注力等形成積極影響,使其多方面能力得到改善,從而讓他們發現生活之美,并可以創造美、享受美,更可以幫助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其以積極心態應對生活的考驗。
參考文獻:
[1]吳陸茵.關于對高校美術藝術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藝術評鑒,2020(7):155-156.
[2]夏麗娜.藝術教育視野下的大學美術鑒賞教學與改革探索[J].戲劇之家,2020(10):152.
[3]楊燁,夏小曹,魏震,等.相關分析法研究大學生藝術團對培養大學生能力和素質的作用[J].藝術評鑒,2020(6):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