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孔鵬
摘 要:新高考下,選課走班的開展,能夠使學生獲得更多選擇學科的權利,并能夠使以生為本的教育價值取向得以凸顯,由此可知,生涯規劃的教育開展是極其必要的。基于此,文章主要對新高考下,選科走班制的生涯規劃教育的意義及困境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教育策略,從而使學生選擇的科目能與其未來的職業規劃相適應,以實現良好發展。
關鍵詞:新高考;選科;走班制;生涯規劃;意義;策略
一、 引言
隨著高考的不斷改革,中國已經歷經了兩次高考改革,首次是“3+2”,即高考的科目是語文、英語、數學加政治、歷史為文科,或者是語文、英語、數學加化學、物理為理科。其次是“3+X”,即語文、英語、數學加文綜,或者是語文、英語、數學加理綜。第三次的高考改革則被稱作為“3+3”,前一個“3”則是指語文、英語、數學,而后一個“3”則是指在歷史、政治、地理、化學、物理、生物中選三個學科。生涯規劃是讓學生清楚認識到自己未來的生涯規劃,以此使學生在選擇科目的時候,更具針對性,這通常是新時期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育的重要途徑,也是走班制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新高考下,選課走班制下開展生涯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二、 新高考選課走班制下生涯規劃的意義
2014年所頒布的《關于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當中明確指出,學校需綜合各種各樣的資源多渠道、多方位組織開展與學生自身需求相符的課程,以提供給學生具有選擇性的一種教育,促使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與成長。而“選課走班”不僅能滿足學生實現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而且還是學生實現學習選擇權以及課程選擇權的重要途徑。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當中明確提出,需注重考試評價的導向,此時,新高考也就應運而生。在新高考下,其必然會導致高中階段的教育變革,以此更好地適應學生自身的發展以及高考對于人才選拔的要求。由于新課改說到底屬于一種教育手段,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確保人才的培養。想要使中國長期存在的人才培養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就需注重人才的培養模式創新,并依據時代的要求,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社會責任感以及實踐能力的人才。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當中還明確指出了學校在教學的內容選擇、進度安排、教學方式等各個方面都具有相應的自主權,且學校還具有相關的課程權。因此,提供給每個學生相應的教育就成了學校開展教育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對于新高考而言,其明確指出了學生自身的優勢、學生自身的發展方向,并明確了學生將選擇哪個學科當作其主攻方向,選擇哪個教師上課等都是由學生自己做主,這就使傳統化教學面臨較大的挑戰。這種狀況下,傳統化行政班逐漸被打破,而“選擇性的教育”逐漸成了高中階段教育的必然,因此,選課走班的實施逐漸成了學校開展育人的重要途徑,這不僅激發出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動性,而且還能將自主發展當作是學生實現良好發展的內驅力。
隨著高考改革政策的逐步出臺,許多學校由原先的“全員走班”逐漸發展為后期的“組合走班”,也就是提供給學生相應的課程組合,開展按班教學。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對于剛步入高中時期學習的學生而言,其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部分學生在選科的時候,存有功利性,學生在選科的時候較為盲目或選擇的科目比較難,這就致使大部分學生無法適應當前科目的學習,或學習成績不夠理想,這種狀況下,生涯規劃的教育就顯得極其重要。在選課走班下促進生涯規劃通常能夠解決以下問題:第一,深化學生自己的認知,引導學生了解與分析自己,積極發現自身的興趣;第二,形成相應的職業認知,對大學及其專業形成相應的了解;第三,對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培養,并能夠實施自主學習。因此,生涯規劃對選課走班的順利實施以及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三、 新高考選課走班制下生涯規劃的困境
(一)價值認識
高中階段的教育通常在國民教育體制當中有著獨特價值與地位,其作為基礎性教學的組成部分,不僅有助于學生實現終身發展,而且還對學生接受高校教育有著重要影響。伴隨著高考不斷推進,選課走班逐漸成了學校必然的選擇。但教師、學生仍舊存有相應的價值困惑。首先,學生自身迷茫。提供給每個學生合適課程的基本前提就是學生能夠明白自己應該怎么選擇,實際上,部分高中生無法理性科學分析其自身的特長與優勢,以及各個學科具備的特點,有時會盲目選擇,而有時則會跟風選擇;再加上走班后,學生忙于穿梭于各教室,學生自身的安全感與歸屬感也會相應降低。其次,教師自身的疑慮。走班制下,每個教室中的學生都是隨機流動的,這種狀況下,教師就無法有效了解學生,也無法因材施教。同時,學生能選擇課程,也能選擇教師,這種激烈的競爭下,教師就會形成相應的心理壓力,再加上行政班的弱化,教師需從生活、學習各方面對學生進行負責,不僅會影響到課堂的管理難度,而且還會影響到教師的幸福感以及職業認同感。最后,民眾的擔心。新課改的初中就是做“減法”,但是否會增加學生自身的負擔以及學校開展“選擇性”課程的能力是否充足等都成為走班制開展存在的問題。
(二)硬件條件
首先,教學設備設施不足。①教室緊缺,大部分學校現有的教室只能符合原先行政班的教學方式,開設的選修課、綜合性實踐活動、研究型學習需要的教室、活動場地、實驗室等匱乏;②教室的電教設備,比如實物白板、投影儀、多媒體等,有些實驗室甚至缺乏實驗儀器、模型、藥品、掛圖等;③教師的辦公設備,比如網絡、電腦、有關軟件、復印機等缺乏。
其次,大班額現象突顯。根據相關統計表明,我國高中的班額達到平均58人,而有75%的班級都超出了55人,尤其是城鎮地區,其大班額以及大規模的學校,其班級規模大到無法想象的程度。新課改下,高中階段的課程也更呈現出多樣化,在提供給學生相應選擇的狀況下,大班額通常對其課程開展造成了直接影響。
最后,辦學的經費不足。隨著新課改逐漸深入,政府雖然加大了教育的投入,但是,高中階段的辦學資源相對短缺以及運轉困難已成事實。相關調查表明,教育經費仍舊是學校所面臨的一項重要挑戰。同時,教育經費的不足,還會對新課改的開展造成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