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摘 要:深度學習是現代科技背景下提出來的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區別于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深度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鼓勵學生關注知識點的意義和各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包括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文章從課前、課堂和課后三個過程依次提出一些教學策略,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用情景式創設、啟發式提問、合作式學習和外顯式思維這些方式有側重點地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在深度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深度學習;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一、 引言
通過對小學生認知階段的了解和判斷,筆者發現數學課堂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的知識記憶、反思能力和合作學習上,問題的原因來自多方面。作為教師,關注點應該放在問題的改進上。小學生處在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階段,深度學習的應用是培養學生抽象化思維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學生通過自己的有意識學習可以進一步加深記憶;另一方面學生的批判質疑的能力能從一次次的自我思考中得到有效的發展。
二、 課前準備策略
(一)結合教學目標,建立知識結構
小學數學深度學習的教學改進是對教師的一大考驗,不僅需要教師能夠用更加全面的視角看待數學知識點的學習,還需要教師用更多維的角度看待知識點之間的靈活轉換,類似于用可視化的角度看待數學思維的建立。在教學完基礎內容之后,教師需要在合適的時間點上進行教學內容的深化,同時結合知識點的應用加深學生的理解,讓學習的主線更清晰,學習的脈絡更容易掌握,以達到深度學習的目標。
結合教學目標,在備課環節教師需要更關注教材中的內容,但同時不能拘泥于單元框架,需要把視角從單元學習轉到知識脈絡的學習。具體來說,教師要制定符合自己邏輯思維且適用于學生主體的教學框架,按照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制定相關的教學計劃,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注重知識點和例題的關聯和區別,將例題作為知識點延伸的工具。
在人教版教材中,目錄就是最大范圍的知識框架,但介于不同年級之間所學內容不同的這一限制,教師無法一次性將成體系的知識內容傳達給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做好靈活轉換。以一年級的教學設計為例,學生需要認識一些簡單的圖形、數字,運算需要掌握100以內數字的簡單加減法學習。其實不管數字的位數,加減法的原則都是一致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問題,大致可以歸因為:對數字的不熟悉,對10以內數字加減的不熟悉,運算過程中對一些技巧不熟悉。針對這三個問題,并結合教學目標,教師可以建立教學的知識結構,包括:前期讓學生熟悉數字,認識數字,明白多位數的組成原理;中期讓學生熟練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后期讓學生掌握運算的技巧。這樣的方法直接抓住教學過程中的問題,注重學生的基礎,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教學進度,不僅幫助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礎,更是對學生基礎意識的培養。
以教學目標為宗旨,但同時不拘泥于教學目標,通過靈活的方式實現教學目標,這是知識框架的魅力,也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內化方式,符合深度學習的總目標。
(二)結合學生基礎,制定教學計劃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學生當前階段的認知受到遺傳因素、家庭因素和所接觸到的社會環境的多重影響。由于學生的水平不同,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基礎能力做好評估,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有效分層,針對不同層次能力的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以實現完成教學目標的同時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宗旨。
評估的方式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和對舊知識的掌握和應用程度,另一類是設計一系列單元評估的試題,用測試的形式更明確地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
在學習到《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時,學生將要認識并分辨長方體和正方體,學會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等。為了更好地制定教學計劃,教師可以在課前布置預習的工作,了解學生對這些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在上課的時候明確重點和誤區,加深學生對模糊概念的記憶,提出的問題可以從生活入手,也可以結合之前學習到的一些知識,提出的問題類似于:“舉例說明你在生活中見過的正方體、長方體?”“正方體和正方形有什么聯系和區別?”“長方體和長方形有什么聯系和區別?”這些問題不涉及重點的概念,教師的教學也可以以此為切入點,循序漸進地進行抽象概念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上對存在問題的同學多引導,及時發現學生的誤區并指出。除此之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之前的表現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分類,“正方形和長方形面積”這單元掌握得比較好的同學,在學習到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時,只要知識的遷移到位,學生的表現普遍會出現同等趨勢的遷移。因此,教師課前根據學生水平制定的教學計劃這一步驟十分關鍵,不僅影響課堂質量,還影響學生基礎知識及認識結構的搭建。
三、 課堂教學策略
(一)情景式創設
情境化的創設將數學教學中的知識點和創設出來的情景進行了有效結合,一方面將數學知識生活化、簡易化,學生能用更簡單易懂的方式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情景的創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認知思維,讓學生在以往知識的積累基礎上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產生認知沖突,再通過教學新的知識點讓學生既能鞏固舊的知識點,又能靈活掌握新的知識點。其次,情景的創設要結合生活,好的問題多半來源于生活,數學家都是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生活情境的加入一方面拉近學生和數學的距離。
例如在學習到長度單位這一單元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常見的長度單位,包括厘米、米等,同時需要學生能夠進行長度的對比衡量。在課程引入的部分,教師可以利用視覺中的長短錯覺,為學生制造認知沖突:為學生展示兩根長度相等的線段,一條線段兩端加上向外的兩條斜線,另一條線段兩端加上向內的兩條斜線,由于錯覺的產生,前者會比后者要長很多,但這時候,教師讓學生用直尺量出兩條線段的長度,學生就會意識到,這是視覺的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