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平
摘 要:語文是小學階段主要學科之一,語文教育對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綜合素質的提升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是學生知識啟蒙的階段,因此更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培養、教育。“知行合一”是一種教學理念與方法,教師不再只是通過三尺講臺低效講課,通過更多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環境中理解教學目標。有聲有色的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教師應不斷學習,緊跟課程改革要求,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成為全方面發展人才的方法,為培養全方面發展的人才做出貢獻。
關鍵詞:知行合一;小學語文;教學
一、 前言
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學習的基礎,從開始對拼音的認識到拼音的應用。從漢字的書寫、詞語、句子、段落到整篇文章,這其中不但存在基礎性知識,還有更多深層次的含義在詞匯中需要理解,語文中還存在大量的教育資源。因此語文是最能培養學生情感、感知、人生價值觀、情商、為人處事、綜合能力養成的一門學科,語文教師應注意在教育過程中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程度與實踐能力,通過知行合一將學生培養成有思想、有文化、有修養的人。至此,知行合一的合理應用,對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有很大影響。
二、 “知行合一”的內涵與意義
(一)知行合一的內涵
知行合一指知是行的開端,指的是內心的感知,對事物的理解與認識;行則是知的結論。知與行的合一,不只是用認知來壓制行動,也不是直接莽撞行動,二者需要相互結合,既有良知又有實際的行動,人的行為是受內心控制的,知行合一是明陽文化的核心。通過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一定的引導作用。陶行知先生對后代的貼心教誨,對小學語文的教育有很大的幫助和指導,要及時發現在教學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教師上課過程中必須將知識揣摩透徹,對學生傳授知識的時候要專業,教師就是授業解惑的執行者,使用各種辦法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聽得明白、理解的透徹;教師要堅守自己的原則,根據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教師的要求:對自身知識體系應不斷學習;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思。給學生解惑的時候應耐心,用鼓勵的方法贊揚學生,在考試成績出來后,不用有色眼鏡面對學生現階段的學習成果,要用發展眼光看學生、激發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
(二)知行合一的意義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給人們提供了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種道德素質與修養的融合,但是實際上就是一種理論與實際行動的關系,這二者相互結合。知行合一的思想可以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將學生的經歷與課本知識相結合,實現知行二者的有效配合,達到一種良好習慣,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有效結合方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并且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三、 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知行合一”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發展各異,教師實施因材施教困難大
在執行“知行合一”教學方法的階段,語文教師沒有及時發現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對學生還使用傳統化管理模式。教師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對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與要求。例如:對于自然現象的文章,教師只是通過書本里的句子或者書本里的插畫教學生對自然景觀的認識,學生參考的資料較少,因為每位學生都是在不同的環境中成長,孩子的性格都有區別、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差異,這樣會造成課堂教學質量不高。
(二)學校比較關注學生的成績體現
在小學學習階段,課本以外的知識、理論、在考試中也漸漸顯示出來,現在學生的考試試卷上出現各種類型的加分題,例如:對四大名著的故事講解、對人物的性格分析,更有的試卷上還出現天文學上的知識,這些知識都是在課堂上難以學到的,基本上全靠課外讀物、電視片段來了解。所以現在的課堂已經不能只局限書本知識的教學,然而因為應試考試的影響,學校只能將目光大多放在學生的成績上,沒有很好將課外知識與書本上應學知識緊密聯系。
(三)教師課堂教育質量有待提升
學生學習的主要路徑還是通過課堂教師的講解,但是面對現在各式各樣的考試、超出課本以外的知識,教師傳統的教學方式在現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已經稍顯吃力,課堂上留給學生交流時間、思考問題的時間不足,這樣學生會出現不積極思考問題,很多問題都等著教師講解,自己課下不愿動腦或自行查資料,對教師講課依賴性較大。教師應該從多方面了解學生需求,從學生學習成績、平時與學生交流、在班級里跟學生的相處方面培養學生全方面發展。
(四)教師教與學生學、家長配合度較低
在進行小學教學時,學生的想象能力、經歷的事情較少,與社會的融合機會不多,所以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在學習《火燒云》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在教自然現象的時候,教師見過的自然現象較多,學生或許見過但是不知道這是什么現象。小學生很多事情沒有經歷過,學生跟教師配合度較低。有些家長因為平時工作繁忙,對學生的教育不能親力親為,同時學生對于手機較為依賴,不能專心學習。
四、 “知行合一”在教學過程中完美結合有效策略
(一)在實施“知行合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差異
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是主體的作用,比如:課前查資料預習,課上解答難點、疑點,教師是一名專業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教師就是學生學習中最直接的榜樣,所以教師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給學生提供更專業的學習指導。教師應從實際情況出發,將學生能力科學劃分,對成績、接受能力較差的學生在課上提出的問題應簡單,以鼓勵、贊賞為原則對學生給予一定的肯定,激發該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學習程度較好的學生,提問一些深刻的問題,使學生有克服困難的信心。在課后布置作業這一工作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不同給學生布置更適合的作業。將基礎性作業布置給程度較差的學生,將有難度的作業給喜歡研究問題的學生,教師在作業的布置上要動腦筋,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進一步安排,培養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