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
摘要:媒介涉及“文化自信”的內容建設,需要從源頭上加以辨析、從中國歷史進程去把握,關鍵是表達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富內涵,掌握好傳播導向。在媒體融合傳播時代強化“文化自信”,需要信息技術更替,更需要內容認知強化與方向準確把握,理性而厚重地發聲,更好展示“文化自信的氣度”。
關鍵詞:文化自信 傳播 媒體責任 數字鴻溝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核心的軟實力,凝聚著一個民族的精氣神。自信的文化,傳播與弘揚不能固步自封,必須沖破傳統的講授、承繼與表達手段和方法。就內容建設而言,在信息爆炸時代,報刊、書籍、影視、互聯網等媒介渠道對文化以及“文化自信”的有效傳播,更需要厘清內容主體和認知重心。作為主旋律課題,在文化及“文化自信”傳播過程中,編碼、解碼都需要遵循權威和主流定義、判斷,從而構建起認識、強化“文化自信”的思想脈絡和理解框架。
本文希望通過傳播學視角,探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框架內“文化自信”的認知與傳播,并以文化本身即是媒介及其所承載的內容為分析文本,論述“文化自信”的傳播思路。“文化自信”有極嚴肅的政治語境,在傳媒技術日新月異、泛媒介信息爆炸環境中,如何防止主流文化被繁雜泛濫的商業信息和消費主義解構,保持其鮮明獨到的內容特色和行進方向,是傳播理論和實務需要深思的問題。在媒體融合傳播時代強化“文化自信”,需要信息技術更替,更需要內容認知強化與方向準確把握,理性而厚重地發聲。
一、文化傳播的前提:獨特性的保持
媒介文化學者尼克·史蒂文森認為,文化是一種“公眾所信奉的現象”,它有益于提供同一性的源泉、社會交往的途徑和共同體的意識。他提醒說,在20世紀的進程中,社會民主國家的諸種文化繼續不斷地被商業化和市場化,并建立起基于“更加大眾化快樂”的全球文化。這種實際上已經演變為泛娛樂的文化現象廣受質疑。保持文化形態的特質,是思想交流與精神傳遞的重要前提。文化不可趨于過度的“消費主義”,異化為社會負擔。
每一種文化范式都有它的獨特性,獨特性能讓一種文化保持“交流而不隨流”的格調。關于這一點,李約瑟對科技文明的見解值得借鑒思考,他認為“在科學革命之前,中國的發明與發現持續從東方向西方傳播,經歷了20個世紀”,但是“盡管有些不同文化的傳播,卻絲毫未曾影響到中國人的思想與文化模式的特殊性。雖然有交流存在,這種模式建立保證了可貴的獨立性”。雖然各領域學者對文化的定義多有不同,但總體而言,文化的出現卻總是依賴于人的觀察與思考以及物的生產與使用,文化的獨特性也基于人與物的獨特性。
按麥克盧漢“媒介即是訊息”的思路來理解,文化形態或許也是“人體的延伸”,比如思想、意識的延展同樣會帶來新變革。因此,作為具備特殊性的文化形態,本身就包含著“媒介”屬性,并能促進其所承載內容的傳播與變革,認識文化這種“媒介”,能更好理解其所承載內容所關涉的群體活動和心理特征。從這個角度來看,認識“文化自信”中的“文化”內涵,就可以對軟實力、“民族精氣神”進行深入了解和理解,從而構筑起“自信”根基。
“文化自信”的認知與傳播,媒介的基礎性職責是明確文化的政治屬性,即應當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前進方向,媒介需要多形式、長時間進行正確闡釋,把具備鮮明民族色彩和政治內涵的文化范式講清楚。文化作為精神世界的特殊事物,總是處于一種動態模式和不斷創造的狀態,時代性和民族性是它的兩大特質。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框架內,必須把重心放在“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上:在五千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最為根本的文化形態。需要強調的是,堅定“文化自信”,必須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個“堅定”的過程,也是媒介在積極發揮作用的過程,特別是在泛媒介環境中,主流媒體更需要在“文化自信”的闡釋與傳播上加大音量,突出主旋律,增強內容吸引力,進而強化輿論引導力和思想引領力。
在經濟社會發展復雜多變、競爭異常激烈的當下社會環境中,人們對物質水平提升的追求,容易導致焦慮情緒和“群體疲憊”,比如當下社會熱議的年輕人“躺平”現象,就可以認為是一種群體疲憊感的集中釋放。緩解社會壓力、激發群體斗志,不少人都提出了解決方案,包括物質層面的降房價、強保障,制度層面的打通階層流動通道等等,在精神層面,“文化的回歸”或許是一種可行的建議。傳媒的責任在于對嚴肅文化內容的選擇、解析、包裝、推送,生產更精細、更醒目的媒體產品,去影響激勵“躺平”的年輕人。
二、“文化自信”的傳播:傳媒三大責任
政治語境中的意識形態,要在更深層次上促進“文化自信”,對媒介顯然有更為具體的要求。對“文化自信”的理解,媒介的文化內容建設需從源頭上加以辨析、從中國歷史進程去把握,把正確、清晰的概念、內涵及外延了解清楚。傳媒尤其是主流媒體對“文化自信”的解讀與傳播,有嚴格的政治要求和紀律規范,其中的關鍵,是準確把握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豐富內涵及傳播導向。
傳媒責任之一:闡釋好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最深厚、最根本的文化軟實力。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的改革探索中,都浸透著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基因,比如先秦諸子百家、隋唐儒釋道、宋明理學等留下的“天下為公、大同世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治國處世智慧,就是其中精華。不管是何種形態的媒介平臺,耕耘優秀傳統文化,都需要在內容建設上把“文化深度”作為自我考評的一把標尺。
傳媒責任之二:呈現好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蘊含著革命精神和革命傳統。近代以降,中國人民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革命征途,是世界反壓迫、爭權利、求進步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革命歷程中,中華民族偉大的抗爭精神得以強化,中國人民用鮮血和智慧鍛造著堅強不屈、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集體主義精神、長征精神熠熠生輝,照亮、指引著中國前進的道路。主流媒體傳播紅色文化,是其非常重要的日常責任,在信息過載時代,關鍵是如何把紅色文化內容做得更具吸引力,讓革命精神、革命傳統有更寬廣的輻射范圍。
傳媒責任之三:表達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進過程中取得的精神文明成果。其中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媒體表達,離不開對文化培育方式的呈現,比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釋放了巨大文化活力,再如互聯網的普及和技術升級,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到更廣泛更深層的傳播、培育等。即使在商業信息平臺、自媒體崛起而造就的泛媒介環境中,深刻體現科學性、時代性、人民性的文化內容,都應該出現在媒介信息空間的重要位置。
數字時代的主流媒體,更應該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媒體從業者的日常學習,“文化自信”板塊不可或缺,因為文化貫穿在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只有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概念和內涵,才有可能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更好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進行闡釋、補充、拓展、完善,提升文化辨識能力,深化對“文化自信”的認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復雜輿論環境中更好發揮輿論引領力。
三、闡釋傳播軟實力:秉持理性態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國人民獨特的思想、情感與價值觀,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本身是一座“新聞富礦”。從傳播實踐來看,毫無疑問的是,在挖掘與傳播文化精髓的同時,也強化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而文化作為一種“無形媒介”,也在內外因作用下不斷地進行內容和形式的變革,這種變革蘊含著文化傳承的內生力量和文化創新的時代精神。
具備身份識別功能的“文化印記”,常常被人懷念,這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會孕育出許多推動社會進步的新的精神力量,數字化、智能化時代的媒介職責,就是通過各種具備信息技術支撐的新穎方式去捕捉、展示、傳播這些新的力量。傳播實踐中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正能量,也是媒體機構、平臺自身文化素質和文明素養的釋放。一些借傳統文化之名傳播迷信、糟粕之實的案例客觀上也存在,這種純粹以博取商業利益為目的的傳播活動,法律、輿論和時間都會給出公正的評判。
從正能量角度觀察,傳媒表達的具體意象和所描述的歷史內涵,集中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上,如革故鼎新、與時俱進,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以及惠民利民、安民富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啟迪,為治國理政提供了有益借鑒。又如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崇德向善、見賢思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擔當意識、愛國情懷、社會風尚、榮辱觀念,潛移默化澤被后世,但要實現“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傳媒任重道遠。
就全球格局而言,“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塑造“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是構筑“文化自信”的重要行動。當下,全球化趨勢遭受挑戰,保護主義有所抬頭,中國需要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方式溝通世界,踐行“德性之天與自然之天結合為一”之道,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通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生產更多優秀文化產品,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持續深入走向世界、擁抱世界,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文化自信”來自“文化自覺”,有“文化自覺”的“文化自信”,才是真正的自信。對文化的來龍去脈、內涵與特色有深切了解,能以健康心態與理性精神,如實分析其歷史作用、利弊得失與未來發展的契機、潛能或困境,這是“文化自覺”的題中應有之義。媒體需要在文化闡釋、補充、拓展、完善和傳承方面做文章,努力推動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容相通,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力量。
促進資源均衡讓各類人群充分共享關于“文化自信”的信息,填平“數字鴻溝”十分重要。“數字鴻溝”假說理論提醒,尋求知識的動機是縮小知識溝的關鍵因素,但一個人僅有尋求知識的動機顯然不夠,還必須有接觸信息的機會。赫伯特·席勒尖銳地揭示了“信息富裕悖論”,即信息新技術的發達豐富了可以使用的信息,但也出現了信息特權階層和“信息窮人”;商品信息泛濫的同時,社會信息變得缺乏,當信息成為可交換的商品,購買力就決定了信息使用的不平等。在“文化自信”傳播與構筑過程中,務必重視強化教育資源公平供給、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城鄉共進,推動“文化自信”信息普惠共享。
萬變不離其宗。“文化自信”的傳播,核心表達是凸顯、強化軟實力。歷史發展到今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展現了強大生命力,這是“文化自信”得以充實的精神根基。媒介對“文化自信”的表達,需要集中挖掘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昂揚向上的革命文化、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鮮明特質,以及積極表達這些文化力量在世界文化體系、人類文明進步中作出的重要貢獻。中國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傳媒表達要傳遞的獨特信息,正是由此而生的“文化自信的氣度”。
參考文獻:
[1]錢文忠.人民日報新語:從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精氣神[EB/OL].人民網, 2021-05-08.
[2] [英]尼克·史蒂文森. 王文斌譯.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7.
[3] [英]李約瑟.[英]柯林·羅南改編. 江曉原主持.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譯.中國科學技術史(上)[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049-050.
[4]張曉光.文化自信的三大源泉[J].前線,2016(12):17-19.
[5] 黃一兵.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N].光明日報,2017-10-15(3).
[6] [美]沃納·J.塞弗林,小詹姆士·W.坦卡德. 郭鎮之譯.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224.
[7] 劉曉紅.紀念還是繼承——重讀赫伯特·席勒[M].北京: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81.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報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