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共圖書館在培養兒童閱讀興趣、拓展兒童閱讀視野、豐富兒童閱讀經驗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兒童閱讀指導的過程可視為一種由館員和兒童共同參與的互動儀式。文章以互動儀式鏈理論為視角,結合無錫市圖書館“閱讀使者全城行”活動,分析兒童閱讀指導的互動儀式特征,對兒童閱讀指導活動進行考察,并提出相應策略建議。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互動儀式鏈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21.0059
伴隨著我國兒童圖書市場規模的持續增長,兒童閱讀備受矚目,兒童閱讀指導及閱讀推廣成為公共圖書館最具吸引力的服務項目之一。公共圖書館在培養兒童閱讀興趣、拓展兒童閱讀視野、豐富兒童閱讀經驗等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兒童閱讀推廣的過程可視為一種由館員和兒童共同參與的互動儀式,雙方在互動中推動著閱讀活動有效開展。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的互動儀式鏈理論能夠為我們提供一個有價值的分析視角,值得引起我們的思考和探索。本文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從館員與兒童閱讀互動情境出發,結合無錫市圖書館“閱讀使者全城行”活動,對兒童閱讀指導活動進行考察,并提出相應策略建議。
1 互動儀式鏈理論與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指導
“互動(interaction)”的概念最早產生于社會學研究領域中,人類的社會互動就是以有意義的象征符號為基礎的行動過程[1]。最早提出“互動儀式”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社會學家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他看來,儀式不僅限于確定神圣感的合乎禮儀的行動,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環境中——如在家庭、工作、創作、鄰里等環境中——進行正常接觸的不可缺少的要素……各種社會或社會系統中能觀察到的大部分現象就是人們相互交談,參加各種互動儀式,使他們能夠形成、維持或改變某種現實感[2]。美國社會學家蘭德爾·科林斯(Randall Collins)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互動儀式鏈”(interaction ritual chain)這一理論。他認為,“儀式是一種相互專注的情感和關注機制,它形成了一種瞬間共有的現實,因而會形成群體團結和群體成員性的符號”[3]24。 在互動儀式鏈理論中,柯林斯提出了儀式的組成要素,即群體聚集、共同焦點和共享情感。當人們有了直接的身體在場,便形成了一種際遇,在此過程中,人們針對共同關注的焦點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傾聽他人的感受。在溝通與交流中,對某一問題的共同看法催生共同的情感體驗,討論的熱情進一步迸發并感染群體中的每一個人,個人的自我表達和回應他人的熱情得以進一步升華[3]80。互動儀式鏈理論為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指導開創了新的視角,提供了有效的閱讀指導途徑。在館員與兒童的互動情境中,兒童通過與館員面對面的交流,分享心中所思所想,享受較為輕松的閱讀氛圍,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討論之中;館員通過精心挑選閱讀內容,設置互動話題,引發閱讀中的情感共鳴,與兒童一起形成閱讀共同體,在幫助兒童獲得經驗、自信以及對閱讀熱愛的同時,也增強了自身的成就感,促進自身專業素質的提升。基于互動儀式鏈理論的兒童閱讀指導過程,滿足身體在場、共同焦點、情感共享等互動儀式的要素和特征,加強了館員與兒童之間的人際溝通與互動,為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服務開辟了新的方向,為兒童閱讀指導模式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2 無錫市圖書館兒童閱讀指導實踐及特色
“閱讀使者全城行”活動是無錫市圖書館于2014年推出的兒童閱讀推廣品牌項目。每年暑期期間,圖書館員化身“閱讀使者”,走進社區,深入街道,為小學階段的兒童帶去經典兒童文學閱讀指導,通過與推廣閱讀新理念的融合,致力于激發兒童閱讀興趣、培養兒童閱讀樂趣、開展閱讀討論。該項目啟動六年來,閱讀使者們的行程超過1 000公里,將100余場活動送到少年兒童身邊,惠及近10萬名少年兒童,并獲得第七屆江蘇省公共圖書館優秀服務成果獎、無錫市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群芳獎”等獎項,為兒童閱讀推廣實踐做出了有益探索。
2.1 身體共在:特定場域的閱讀團體
柯林斯認為,互動儀式和互動儀式鏈理論首先是關于情境的理論。它是關于那些有情感和意識的人類群體中瞬間際遇的理論,情感和意識通過以前的際遇鏈而傳遞[3]20。互動儀式鏈依賴于一定數量的個體在特定空間里的情感交流與共享。只有位于同一場域之中,個體之間的互動才會產生。因此,身體在場是互動儀式鏈的基礎。縱觀“閱讀使者全城行”活動,館員走進社區、街道,將閱讀推廣活動帶到兒童身邊,他們與兒童的共在啟動了一場閱讀互動儀式。對于館員而言,他們主動走出館門,在圖書館之外為兒童開辟了一個閱讀場所,讓兒童在家門口即能享受到閱讀帶來的樂趣。對于兒童而言,社區、街道延伸拓展了兒童人際交往范圍,成為一個有別于學校的獨特場所。它不帶有學校和課堂環境所具有的約束力和緊張感,并以其獨特的社區文化吸引著兒童的參與興趣。同時,參與者不論年齡大小、年級高低,全憑自己的閱讀興趣自發融入活動。兒童由此擺脫了日常生活中的個人角色,以群體賦予的全新角色投入互動儀式之中。在這種基于共同興趣的全新閱讀團體中,每個人都有機會向他人展示自我,兒童更容易感受到一種安全、放松和友好的氛圍。當兒童擁有寬松的話語表達空間時,他們更加勇于發表見解,展示自我。
2.2 共同焦點:閱讀群體的關注點
共同關注的焦點是互動儀式鏈的重要一環。在互動儀式中,參與者的一系列行為發生在某個特定時刻,共同聚焦互動情境中的關注點。在“閱讀使者全城行”活動中,同一閱讀群體互相關注的焦點是伴隨閱讀這一共同閱讀行動而生成的。參與者的注意力集中于閱讀內容及其衍生的一系列活動上,彼此形成了有焦點的互動。館員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向兒童推薦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通過導讀和交流,激發兒童閱讀積極性。托芙·揚松、瑪麗·諾頓、帕·林·特拉芙斯、羅爾德·達爾等世界兒童文學大師相繼走進兒童的閱讀視野,“姆咪谷”系列作品、“瑪麗阿姨”系列作品、“借東西的小人”系列作品等國際安徒生獎、卡耐基文學獎獲獎作品進入兒童的閱讀版圖。在閱讀指導過程中,館員選擇有助于讓兒童產生閱讀興趣的精彩內容進行導入,讓兒童對作品充滿好奇。同時,將生動講述、巧妙提問、討論引導與圖片展示、影片賞析、文本朗讀、角色扮演等多種閱讀手段相互穿插,增加閱讀參與度,塑造兒童閱讀的專有情境,吸引兒童暢談內心感受,形成積極的閱讀氛圍,在不斷的交流和互動中實現良好的閱讀效果。
2.3 情感共享:激發彼此情感共鳴
互動儀式鏈的實質是情感的互動,它強調的是情感行動主體的主觀能動性,有意義的情感也正是在這種互動過程中逐漸獲得和搭建的。隨著互動儀式的啟動,人們會對共同關注的焦點進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一旦產生情感共鳴,表達和傾訴的意愿也隨之產生,并希望與同一群體中的成員進行分享。成功的互動儀式,身體的共在和共同焦點最終指向共同情感的集體釋放。在“閱讀使者全城行”活動中,館員幫助兒童愉悅地走進兒童文學名著,巧妙設置開放式問題,全方位調動兒童感官,讓兒童回憶、整理已有的生活經歷和閱讀經驗,有助于啟發更多的思考,提升共同情感。如在《地板下的小人》導讀過程中,館員在讓兒童獲得對這部經典名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帶領兒童領略作者對“小人”們日常物品的奇思妙想,借助“小人”世界和人類世界的對比,感受興味盎然的幻想世界。結合電影海報欣賞、精彩段落解讀、電影片段賞析等,幫助兒童理解人物性格特點,領會情節發展脈絡,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同時,館員以“猜猜看”“說來聽聽”的對話方式,將“你覺得主人公阿瑞埃蒂是一個怎樣的小女孩?”“你認為世界上存在借東西的小人嗎?”“目前借東西的小人數量多嗎?”“你愿意和借東西的小人成為朋友嗎?為什么?”等有趣的話題貫穿全程,促使兒童調動記憶中的資源,幫助他們構想出作品所描述的世界。再如,經典兒童文學作品《魔法師的帽子》從兒童視角出發,將日常生活用品加上想象的色彩,為平淡無奇的物品增添了無窮童趣。一頂普通帽子竟然可以把蛋殼變成云朵,把房子變成森林,把蟻獅變成刺猬,把水變成木莓汁。主人公姆咪特羅爾把自己藏進了魔法師的帽子,館員向兒童提出問題:“他在帽子里會變成別的樣子嗎?他變成了什么?”兒童置身于情境之中去體會書中人物的感受,引發與作品的真實聯結。當兒童隨著姆咪特羅爾變成一個丑陋的怪物或憂慮、或忐忑時,館員進一步拋出話題:“姆咪特羅爾能變回原來的樣子嗎?”引發兒童熱烈討論,傾訴自己的想法和感覺。當讀到姆咪特羅爾在媽媽溫柔目光的注視下終于恢復原樣時,兒童不約而同地松了一口氣,流露出心滿意足的神情。可見,充分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為兒童營造臨場沉浸感,有助于喚醒兒童內心積極的情緒體驗與感情共鳴,增強兒童情感能量的迸發,有效提升兒童閱讀主動性。
3 互動儀式鏈理論視域下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指導策略
3.1 打造兒童閱讀共同體
互動儀式鏈理論闡述了身體在場對于增強情感能量,形成群體團結的重要意義。“閱讀使者全城行”活動的最大的優勢是為人際互動創造了契機,在館員與兒童、兒童與兒童之間建立了直接的聯系和紐帶,敞開了雙方對話與交流的際遇空間,形成了一種互動儀式鏈。然而,在當下,兒童幾乎很難獲得與他人互動的契機。一方面,由于應試教育的存在,課業負擔的加重,升學壓力的侵蝕,培訓班的泛濫,使得兒童的文學閱讀和人際交往的時間受到極度擠壓。另一方面,傳統語文教學課堂往往以單篇短章的字詞句分析為主導,片面強調語言文字技能訓練方面的作用,而忽視了兒童作為真實讀者在情感體驗上的需求,無法為兒童打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空間。文學閱讀、交流時空的稀缺,使兒童難以對閱讀保持持久的熱情,必然導致閱讀興趣的喪失。因此,公共圖書館應靈活創造條件,突破時空限制,充分利用寒暑假、節假日等,主動走近兒童的身邊,擴展兒童閱讀空間,創造更加豐富多樣的閱讀機會。同時,館員與兒童之間平等友好關系是開展互動的重要基礎,交流渠道的暢通多樣以及互動話題的開放度則是溝通取得成效的關鍵所在。基于館員對閱讀內容的導讀,兒童得以盡情思考,自由想象,各抒己見。館員給予兒童充分的尊重、全然的關注,鼓勵更多的兒童參與話題的討論。良好的互動為兒童帶來高度的熱情、主動性以及自豪感,促進兒童閱讀共同體的形成。當那些缺乏自信的兒童也能通過閱讀和自由表達變得熱愛分享,他們會逐漸衍生出一種自信,這種自信將會為兒童日后成為一名閱讀者提供力量。
3.2 激發閱讀情感體驗
兒童文學是兒童閱讀指導活動的重要資源。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善于以幽默的、細膩的筆調展示人與人之間、人與世界之間的詩意之美,從而給兒童以強烈的情感體驗[4]。兒童文學的價值在于其蘊含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內涵,它們為兒童的心靈帶來豐富影響和體驗。正如兒童文學理論家劉緒源在《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中指出:“判斷文學作品的尺度,不應是某種被稱為‘教育意義的理念,也不應該是某種既定的道德律條,而應是情感——具體地說,是自身的自然生發的審美情感……讓人獲取這種審美情感,正是文學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目的,也是人生至高的精神享受。”[5]146兒童文學作品中文本所蘊含的審美特質和情感能轉化為滋補兒童生命成長的養料,讓兒童成為自我生命的體驗者和創造者。因此,文學閱讀并不僅是讓兒童單純了解故事情節和主題,而是在幫助兒童在閱讀討論中分享對文本的感受、對故事的看法、對過往生活經驗的回憶和分享,成為一種自我能力的延伸。對于圖書館而言,需要重新發現文學閱讀的價值,關注兒童在閱讀中所獲得的情感體驗。這種將豐富的感性經驗上升到抽象認知的表達過程,將使兒童受益無窮。比如,兒童短篇小說集《姆咪谷的伙伴們》中《看不見的小妞》講述了小傻妞因為家人的挖苦和嘲諷,嚇得連人形都看不見,最終在姆咪一家的鼓勵下,從“看不見”變得“看得見”,從膽小自卑變得堅強自信的故事。看不見的小傻妞不論是外貌還是個性,都獨具特色,對兒童充滿了吸引力。雖然每個人心目中的小傻妞都不一樣,但兒童想參與書中人物生活的意愿同樣強烈。“如果小傻妞來到你的家里,會發生什么事情?”“你有什么辦法使小傻妞重新被看見?”豐富有趣的問題能讓兒童充分開展想象,調取原有生活經驗,表達內心真實感受和獨特生命體驗。在此基礎上,館員還可以向兒童提問:“你有過與小傻妞類似的經歷嗎?”“你最想參與小傻妞的哪一段經歷?為什么?”此類話題將喚起兒童連接個人經驗,找到自己與書中人物的共同點。書中人物形象是虛構的,但恐懼、膽怯、自卑、孤獨等情緒在現實中是真實存在的,兒童幾乎每天都要與這些情緒共處。但是,兒童文學所傳遞的愛和勇氣可以幫助兒童重拾自信,改變自我。兒童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得益于對他人相似經歷的同理心。如果兒童能夠很好地體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并與其產生內心情感共鳴,他們也就能通過閱讀建立和世界的聯系,拓展對世界的認知,這些經驗最終將轉化為他們的成長。
3.3 重視閱讀書籍選擇
柯林斯認為:“每一人將與誰、以何種儀式強度進行互動,取決于他或她所具有的際遇機會,以及他們能夠互相提供什么,來吸引對方加入互動儀式。”[3]87館員與兒童因共同閱讀書籍促成了彼此互動的際遇,選書是閱讀的第一步。小學階段兒童“在閱讀興趣上沒有選擇性和分化性,作為個人獨特愛好的學科興趣一般還沒有真正形成起來,因此,他們對閱讀材料的選擇沒有明確的指向和個性特征。”[6]73公共圖書館在為兒童選書方面應發揮重要作用,在指導閱讀時,館員要重視閱讀書籍的選擇。首先,所選書籍應契合兒童閱讀心理和思維能力。小學階段的兒童“最感興趣的是具體的事實,而對比較抽象的有關事物因果關系的規律性的知識一般不很感興趣。如一些需要運用判斷、推理和思考的圖書,兒童一時還難以接受。”[6]73這一階段兒童感性的、具體的認知方式居于主導地位,形象、直覺性思維比較活躍,尤其是想象力發展迅速。而兒童文學最重要的功能是培養想象力。經典兒童文學作品是對兒童想象力的最佳引導,它們為兒童提供豐富的想象、審美、趣味、智慧,使兒童的童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為他們增添生命的快樂。因此,館員應將富有想象力的兒童文學作品納入首選書籍。其次,所選書籍應該契合兒童閱讀興趣。劉緒源先生在《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向我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兒童文學世界,從審美眼光出發,提出了兒童文學三大母題,即愛的母題、自然的母題和頑童的母題。愛的母題體現的是“成人對兒童的眼光”,自然的母題體現的是“人類共同的眼光”,頑童的母題則體現的是“兒童自己的眼光”。它“渴望自由,向往無拘無束盡情翱翔的天地,體現了人類的未來指向,是對于未來社會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一種深情呼喚。”[5]153 頑童母題型兒童文學作品貫穿兒童立場,體現兒童的意志和內心想法,其中蘊含的童真童趣、審美品位、幻想精神和游戲趣味,促使兒童馳騁想象,宣泄情感,釋放天性,對兒童產生莫大的吸引力。因此,館員可以在基于館藏資源優勢的前提下,選擇國際安徒生獎、紐伯瑞兒童文學獎、卡內基兒童文學獎、紐斯塔特國際文學獎等國際兒童文學獎項書目,及時關注人民文學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新蕾出版社、明天出版社等優秀少兒出版社的出版動態,結合兒童的閱讀興趣,為他們選擇適合圖書。
3.4 加強專業化人才建設
3.4.1 培養館員人際互動能力
對于兒童而言,他們的成長離不開與成人的高效互動。俄國心理學家維果斯基認為,學習與社會互動之間是緊密聯系的。成功學習的關鍵在于為學習者與另一名在學習過程中承擔教師角色的人提供最大限度的互動機會。他肯定了兒童在與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在互動中的平等地位,享有平等地表達和交流自己思想、情感的機會和自由[7]。在互動儀式鏈情境中,館員的角色尤其關鍵。兒童是否愿意參與到閱讀互動過程以及投入熱情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館員與兒童情感互動的頻率和程度。因此,兒童閱讀指導對館員的人際互動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館員要學習與兒童溝通的藝術,館員要以平等的思維與兒童對話交流,和兒童建立互相信任的良好關系,使兒童樂意跟館員聊天,讓他們知道“館員不單是只會閱讀故事繪本的成年人,他們還會和兒童一起愉快地交流、玩樂,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為兒童打開一扇認識精彩世界的大門。”[8]其次,心理共情作為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紐帶,在互動過程中作用顯著。館員應設身處地站在兒童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充分關照兒童的情緒反饋,用心傾聽并及時回應兒童的想法,并適時給予贊賞,增強兒童的信心,強化與兒童的情感聯接,鼓勵兒童主動參與文本的討論、交流,進行情感的分享。最后,加強館員自身的親和力。閱讀指導自始至終離不開館員與兒童的面對面交流。館員的語言、行為、情緒等都會對兒童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館員應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以親切友善的言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愉悅閱讀氛圍。
3.4.2 提升館員的兒童文學素養
館員指導能力是引導兒童從閱讀走向討論的支點。館員應該具備較高的兒童文學素養,知道兒童需要閱讀什么,幫助他們做出選擇,讓兒童真正建立閱讀興趣,發展閱讀能力。一方面,館員應該認真研讀兒童文學理論著作,廣泛涉獵兒童文學作品。只有擁有足夠的閱讀量,才能真正領悟什么是經典兒童文學,能夠從浩如煙海的讀物、琳瑯滿目的書目中,選擇那些真正經得起時間淘洗、傳遞人類永恒價值的經典書籍,練就卓越的選書能力。另一方面,館員應對選擇的兒童文學書籍有深入了解。館員對作品把握得越透徹,越能從中獲得閱讀樂趣,越能懂得如何根據文本以及兒童心理,設計互動話題,引導兒童把以往生活經驗帶進文本討論中,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最后,館員自己愛讀書,把自己對閱讀的熱愛傳遞給兒童,是最好的閱讀指導。如果館員是一位兒童文學的愛好者,兒童就會因此成為文學的聆聽者、閱讀者。兒童文學閱讀、交流同樣也為館員帶來豐富滋養。從成人自身角度而言,兒童文學閱讀亦能給他們帶來很多珍貴的體驗,加深對書籍的理解,在與兒童的交流中也能收獲情感慰藉。[9]長此以往,兒童閱讀指導實踐必將有效促進館員兒童文學素養的提升,使館員更加具備專業精神。
4 結語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威爾弗雷德·比昂認為:“學習的基礎在于能擁有情緒體驗的能力,而且這些情緒經驗是有意義的,并能進一步成為深入思考和更高層次抽象觀念的基礎。”[10]作為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推廣的重要路徑,閱讀指導活動應致力于讓閱讀回歸到本源意義上的互動活動,即發揮館員閱讀協助者作用,將兒童閱讀場所拓展到更廣闊的公共領域,鼓勵兒童發揮想象,體驗情感,表達感受,使文本意義和閱讀經驗在互動討論中得以形成,幫助兒童建立自信以及對閱讀的渴望,讓他們的閱讀之路走得更久、更遠。
參考文獻
[1]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多維視野中的社會行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06-307.
[2]喬納森·H.特納.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吳曲輝,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545-546.
[3]蘭德爾·柯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4]崔昕平,馬艷萍.兒童文學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58
[5]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張漢強. 青少年閱讀心理學概論[M].武漢:武漢出版社,2008.
[7]馬特·賈維斯.有效教育心理學[M].劉納,國程悅,劉清,譯.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3:38.
[8]李龍、周文博.“成人——兒童”一對一導師模式閱讀推廣項目管窺——Power Lunch等3個項目對圖書館親子閱讀的啟示[J].圖書館建設,2018:95-100.
[9]李榮秀.兒童文學的成人閱讀[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2013:7.
[10] 馬戈·沃德爾.內在生命:精神分析與人格發展[M].楊方峰,林晴玉,呂煦宗,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190.
作者簡介:曾媛(1980),女,碩士,無錫市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兒童閱讀與服務。
(收稿日期:2021-04-21 責任編輯:張長安)
-familV ?+l b X P ?J 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體;mso-fareast-theme-font: 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20(9):45-51.
[4]皮爾斯·巴特勒.圖書館學導論[M].謝歡,譯.北京:海洋出版社,2018:23.
[5]夏春紅,于剛,印重.現代圖書館資源管理與推廣服務[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1.
[6]桑姍,呂述謖,徐雙雙.沭陽農家書屋成為鄉村振興“加油站”[N].宿遷日報,2021-02-02(A2).
[7]郝曉霞.農家書屋地方文獻征集與數字化工作的思考[J].甘肅科技,2016(17):73-74.
[8]中共中央國務院.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EB/OL].[2021-04-26].http://www.gov.cn/gong
bao/content/2018/content_5331958.htm.
[9]魏曉敏,韓宗峰.農家書屋,讓濃郁書香涵養鄉村文明[N].新華日報,2021-05-18.
[10]孫偉華. 數字時代農家書屋的破局之路[J].出版廣角,2021(8):47-49.
[11]黃佩芳. “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圖書館眾籌的現狀與運作模式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 2017(24):25-31.
[12]李超平. 嘉興模式的延伸與深化:從總分館體系到圖書館服務體系[J], 中國圖書館學報,2012(3):12-19.
[13]新華社.中宣部等十部門印發《農家書屋深化改革創新 提升服務效能實施方案》[EB/OL].[2021-02-26].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6/content_5
368689.htm.
[14]孫楊,李任斯茹. 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公共閱讀服務體系建設的創新路徑[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5):151-152.
[15]金武剛.農家書屋與農村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融合發展探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1):84-92.
[16]婁煒利,馬嘉.農家書屋在鄉村文化傳播中的功能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1(4):61-64.
作者簡介:胡苗芬(1986),女,碩士,桂林理工大學圖書館館員。研究方向:閱讀推廣。
(收稿日期:2021-05-26 責任編輯:馬玉娟)
The Development and Dilemma of Village Libra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Dongyang Village in Guilin
Hu Miao-fen
Abstract: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or rural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ecological, and party building.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is one of the weaknesses among those facto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illage library project,? village libraries have been set up in most of the villages of China, 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 library has also fallen in predicaments, such as insufficient funds, sluggish operation, low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books and materials, etc. Taking Dongyang Village of Guili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village library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 Village Library; Development and Dilemma;Dongyang village
Exploration and Reflection on Childrens Reading Guidance Practice in Public
Libr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Taking Wuxi
Librarys? “Reading Emissarys Tour of the Whole City” as an Example
Zeng Yuan
Abstract:The importance of public library in cultivating childrens reading interest, expanding children's reading vision and enriching children's reading experience is self-evident. The process of children's reading promotion can be regarded as an interactive ceremony participated by librarians and child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ve ritual chain theory, combining with Wuxi Library's “Reading Emissarys Tour of the Whole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active ritual of children's reading guidance, investigates children's reading guidance activities,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Public Library;Childrens Reading;Interactive Ritual Ch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