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十年來(2011-2020年我國古籍修復技術研究綜述

2021-09-13 03:19:35霍云萱
河北科技圖苑 2021年4期

摘要:古籍修復作為古籍原生性保護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汲取現代科技成果,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文章試以古籍修復技術工作流程的時間順序(修復前、修復中及修復后)為線索,對2011-2020年十年間我國古籍修復技術研究進展進行梳理,并對我國古籍修復技術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展望。

關鍵詞:古籍修復技術;古籍修復;文獻修復

中圖分類號:G255.1??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3897/j.cnki.hbkjty.2021.0071

我國古籍修復技術歷史悠久。早在公元三世紀,北魏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中就有關于古籍修復的論述,此后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明代周嘉胄的《裝潢志》、清代孫從添的《藏書記要》等著作中都有關于古籍修復的記載。2011年文化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通知》(文社文發[2011]12號)[1]后,我國古籍修復事業蓬勃發展,古籍修復技術在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突破。鑒于古籍修復技術有著完整的流程和體系,本文試以古籍修復技術工作流程的時間順序(修復前、修復中及修復后)為線索,對2011-2020年十年間我國古籍修復技術研究進展進行綜述,提供有關古籍修復技術研究的文獻參考,并對古籍修復技術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1 2011-2020年我國古籍修復技術文獻統計

以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和讀秀學術搜索系統為數據來源,以“古籍修復”“文獻修復”“古籍修復技術”為主題詞(關鍵詞)進行檢索,檢索時間區間限制為2011年至2020年。剔除重復性文獻和與主題弱相關的文獻后,共得到相關文獻749條。其中,期刊論文451篇,博碩論文41篇,會議論文及論文集中析出文獻45篇,報紙文獻76篇,專利文獻98篇,著作38部。刊載本主題論文5篇以上的期刊15種,核心期刊7種,發表4篇以上相關論文的作者有26人,相關期刊論文年度分布數量如表1所示。

2 2011-2020年我國古籍修復技術研究

2.1 修復前技術研究

2.1.1 修復理念及方案制定

王國強等探討了古籍修復理念中整舊如舊原則與可識別原則的內涵、應用策略及價值,認為在古籍修復實踐中遵守上述兩個原則能夠提高古籍修復的科學性和規范性,豐富古籍修復理論[23]。汪帆以《唐詩拾遺》的修復為例,闡述最少干預的程度,在不同地域、不同環境及不同文化人群中,理解程度是不一樣的。在最少干預的探討中,文化包容也許應該有其一定的位置[4]。孫永平從古籍修復實際工作入手,提出古籍修復從“復”到“護”的理念轉變具有現實緊迫性和歷史必然性。修“護”是對破損古籍進行修復與保護并重的整治,也是克服修“復”后遺癥的最好方法。對破損古籍進行修復的同時,要加以一定的保護方法與措施[5]。閻琳在借鑒國外修復理念的基礎上,強調僅通過古籍的破損情況而選擇修復對象的方法存在不足,應根據古籍的破損情況、載體價值、利用率、修復風險等4項指標綜合考慮修復對象,并采取預防與修復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古籍的修復績效[6]。

2.1.2 修復檔案與數據庫管理

古籍整理與修復工作是一項對各類相關知識需求博雜的系統工程,尤其是“古籍修復檔案系統”的數字化必須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從規范管理入手。萬群從天津圖書館古籍修復檔案建設實際工作出發,對國家圖書館“全國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部分內容進行調整,創建了特色古籍修復檔案數據庫。并以天津圖書館古籍修復為實例分析古籍修復檔案系統設計及著錄元素選取的合理性[7]。徐東軒從工作流程的角度出發,設計和實現了基于B/S模式的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綜合以往形成的古籍修復檔案,按照行業標準,添加古籍修復檔案破損定級等關鍵屬性,以便清晰的顯示出古籍的破損狀態,有利于古籍修復工作科學有序的展開[8]。沈喆韡等根據2006年文化部頒發的《古籍特藏破損定級標準》,初步設計了符合目前工作及科研需求的古籍修復檔案分級管理方案。對古籍修復檔案采用分級管理方法,分為“古籍修復登記表”“古籍修復檔案”及“古籍修復工作報告”三種形式[9]。張莎等在清刻本《星軺日記》的修復過程中,使用小米AI智能音箱的備忘錄功能進行修復過程記錄,利用現代AI技術,將修復過程中的口述內容快速轉變為文字記錄,在對修復節奏幾乎沒有影響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本體修復過程中的詳盡信息[10]。

2.1.3 修復場所控制

古籍修復場所的環境質量是影響修復效果的重要因素,修復室的設計與配置應達到利用方便、工作適宜的目的。李愛紅指出科學的古籍修復工作區域可分為涉水區、檢測區、紙庫、建檔區、修復區等五個相對獨立的工作區域。這五個區域的分割也預示著古籍修復技術的發展將會朝著這五個方面突破[11]。周一強調古籍修復中心必須具備足夠的空間且室內采光充足,溫濕度的調節應控制在標準要求的范圍內。由于古籍文獻在修復過程中,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在建設修復中心之初,就應將上下水的設施提前規劃好。合理劃分功能區,配置修復工具及主要儀器設備,為修復人員更好地開展日常工作提供便利[12]。胡泊結合國家圖書館文獻修復室設計經驗,從文獻修復人員和建筑設計人員的視角,對文獻修復室的典型運行特征、建筑設計原則、整體設計要求等設計核心問題加以闡釋,并結合目前修復室設計中遇到的一些具體問題,提出了在修復室功能分區、修復室建筑配套設施、建筑結構相關指標等方面的設計要點[13]。

2.1.4 修復材料選擇與檢測

修復材料的取舍,不必拘泥于材質是否完全相同或原料是否完全一致,科學而辯證的考量乃是從古籍的整體性著眼,選取真正能達到與之和諧匹配的材料進行修復[4]。南京博物院根據古籍紙張不同的特征來制作相應的修復紙張,與蘇州工藝美術學院合作在實驗室里將傳統的手工造紙設備改進為造型合理、操作方便的專用造紙機,實現了實驗室自主造紙,并已嘗試應用于古代紙質文獻的修復[14]。于美娜在傳統染色技法的基礎上,創建出一種“一面雙色”的新技法,這種方法修復過程科學可逆,適用于修復大塊面積殘缺,紙色不均的封面或書頁[15]。武望婷等采用快速粘度分析儀(RVA)制作糊化淀粉,確定漿糊的最優制作條件是濃度3g/25mL,溫度95℃,攪拌時間2min,攪拌速度120r/min,驗證傳統經驗的同時也給書畫裝裱提供了理論依據[16]。何秋菊等對比不同加熱溫度豆漿水在宣紙中的應用效果,發現不同濃度的生熟豆漿水處理宣紙后,pH值均呈現弱堿性。經過加熱的豆漿水處理宣紙的耐折度、抗張強度均好于生豆漿水[17]。易曉輝認為桐木木質松軟、材性穩定、安全隔濕、無酸無味,符合文獻裝具用材的最新理念和要求,是制作文獻裝具的優良木材[18]。

修復材料是影響修復效果的關鍵因素,需要經過科學、規范的檢測來驗證其安全性。易曉輝以最新的APGⅢ植物分類系統和原料植物的纖維形態特征為基礎,結合傳統的麻皮竹草分類理念,提出了“三系七類十六型”分類系統,給古紙和傳統手工紙的纖維分析和鑒定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19]。鞏夢婷等檢測了植物染料染色后紙張的耐久性和顏色穩定性,結果發現,植物染料染紙均具有較好的耐久性,其中橡碗子染紙的耐熱老化顏色穩定性較好[20]。時倩等對涂刷不同濃度膠礬水宣紙的性能進行測試和研究,發現當明膠含量介于5.0g·L-1與10.0g·L-1之間,且明礬的用量不超過1.5g·L-1時,膠礬水對宣紙性能影響較小[21]。柴斌峰對山西博物院館藏古籍善本裝具類型、狀況進行了統計調查,發現六合函套保護的古籍比四合函套保護的古籍狀況好,而夾板裝具保護的古籍幾乎100%有不同程度的破損狀況。應及時補做適合北方氣候特點的內裝具,夾板裝具最好不采用[22]。

2.2 修復中技術研究

2.2.1 清洗去污

古籍清洗技術可分為濕洗法和干洗法,濕洗法包括化學溶劑清洗法和水清洗法。朱慶貴等研究了雙氧水、次氯酸鈉、高錳酸鉀——草酸混合液和氯胺-T的清洗效果,結果表明KMnO4-H2C2O4聯合應用處理紙張墨水污斑的效果最好,去除速度快,且對紙張厚度無影響[23]。張慧等分別測試了上述4種氧化去污材料處理后的紙張化學性能,發現4種氧化去污材料處理后的紙張纖維素聚合度均下降,其中KMnO4-H2C2O4處理的紙張,聚合度下降最多。氧化去污法對紙張有較大的破壞作用,在去除紙質文物上的污斑時,應該慎重選用[24]。王麗娟認為最常用且相對安全的清洗方式是用清水清洗去污,一般將過濾后的純凈水加熱到合適的溫度后使用。純凈水本身不含雜質和細菌,能減少水中雜質或細菌對書葉的傷害[25]。王國強認為至少從明代開始,人們已經認識到,當灰塵較多時,應用馬尾或絲拂輕拂紙面;如果是積年塵埃,就要采取清洗的方法;清洗用水可以是清水、陳天水,也可以是浸泡了皂莢的水[26]。師青提出化學試劑對古籍的損傷不可避免,可使用吸耳球吹氣洗滌古籍污漬,操作中需要嚴格掌握吹氣量,過小無法去污,過大則損傷書葉[27]。徐應萍等發明了一種靜電除塵工作臺,可高效捕集不同粒徑的微塵粒子,而且從根本上解決了污染轉移問題[28]。南京博物院研發了一套基于虹吸原理的書畫清洗技術,該技術避免清洗液直接接觸紙張,能夠有效減輕清洗液對脆弱紙張的沖擊與損傷。陳瀟俐等人利用虹吸技術對清代冊頁進行清洗,發現虹吸技術適用于清洗脆弱紙張及色彩易脫落的字畫。此外,虹吸技術可以避免傳統的清洗方法中清洗液循環使用出現的交叉感染及清洗不徹底的現象,清洗后紙張的pH值、白度提高,光澤度幾乎無變化[29]。

2.2.2 脫酸加固

古籍脫酸技術主要有氣相脫酸法、水溶液脫酸法和有機溶液脫酸法,還有學者提出利用物質超臨界狀態的特殊物理性質進行脫酸等方法。氣相脫酸由于無法留存堿性物質,容易在短時間內導致反酸,以及其設備安裝價格昂貴、脫酸操作中存在安全隱患等問題,在實際應用中逐漸被淘汰。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批量脫酸工藝主要是水溶液脫酸和有機溶液脫酸[30]。譚偉等在25℃下采用四硼酸鋰對兩種紙張進行脫酸處理及脫酸后的老化實驗,發現四硼酸鋰脫酸的紙張強度性能下降幅度要明顯低于未脫酸處理紙張[31]。黃橋等在傳統水溶液法脫酸的基礎上,利用酸化紙張濕潤狀態下與外加直流電源構成電解池的工作原理,采用電解法將紙張中的酸根離子移出,實現紙張快速脫酸。結果表明,電解法可以有效地去除紙張中的酸根離子,降低紙張的酸度[32]。張溪文等發明了一種電弧放電紙張脫酸裝置及方法,在常溫常壓的條件下,使用氣態脫酸劑與電弧放電射流共同對紙張進行處理,即可將紙張的pH值提高到中性;簡單易行,處理速度快,效果顯著,處理過程中對環境無污染,且處理后的紙張顏色、形態不發生變化,無墨跡擴散現象[33]。吳小蘭等認為水溶液脫酸、非水溶液脫酸和氣相脫酸對字跡、油墨、紙張平整度、工作人員的健康等存在不同程度影響,應用于善本時尤需慎重。在修復善本時,建議使用保守的水洗脫酸法進行處理[34]。

延長古籍保存時間不能僅依靠脫酸,加固增強古籍也是延續古籍生命力的關鍵。劉姣姣采用了醇溶性膠黏劑純棉網常溫加固技術加固紙質文獻,發現經醇溶性膠黏劑棉網加固后的紙張纖維比較致密,醇溶性膠黏劑高分子增大了纖維之間的相互作用力,紙張力學性能及耐老化性能均得到顯著提高;經棉網加固后的紙張不改變原始紙張親疏水性,使紙張保持原有透氣性,并且加固后不影響其閱讀及數字化掃描加工過程[35]。李青蓮使用物化性質優異的聚偏氟乙烯(PVDF)作為原料對紙張進行靜電紡絲封護。實驗結果證明,使用PVDF纖維膜封護過的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粉塵和水汽等對紙張的損害,并且可以通過調節PVDF溶膠的顏色來對紡絲膜的顏色進行控制,使其與待封護紙張更好的匹配,真正做到“修舊如舊”[36]。易曉輝等采用棉花納米纖維素晶須(CNC-C)和棉花纖維素納米纖絲(CNF-C)兩種納米纖維素及其復配物對三種模擬老化文獻紙張進行加固。結果表明,纖維素納米纖絲(CNF-C)和納米纖維素晶須(CNC-C)對老化紙張都有非常明顯的加固效果;兩種納米纖維素復配加固效果優于單獨使用,加固效果好于常用的羧甲基纖維素[37]。

2.2.3 揭展技術

受損嚴重的古籍,修補前要先揭展書葉。杜偉生總結了干揭法、濕揭法、蒸揭法及粘揭法四種書葉揭開方法的適用范圍和操作步驟,認為要根據古籍具體情況選擇揭開方法[38]。農美玲使用“隔水蒸煮法”揭開古籍,即用水蒸氣氣體使“書磚”濕潤并且軟化。水蒸氣的氣體滲透力強,能加速紙張的軟化并且不使紙張含水分過多。蒸潤的時間長短,將依據古籍圖書粘連的程度來決定。這種方法使得原來牢牢粘連在一起的“書磚”在無損的情況下慢慢分離出來[39]。王金玉認為板結的書頁可采取“濕揭法”揭取,首先用60-90℃蒸餾水,將板結的書頁完全泡透,再將書頁漂洗干凈,取出將水分吸掉,水分晾干至七八分后,再采取“濕揭法”分層揭開;板結脆化的書籍可采用“水蒸法”使水蒸氣浸入書內,取出稍涼后,將書頁揭開,晾干,待修補[40]。閆麗等利用芽胞桿菌發酵產生的含有淀粉酶的胞外液制備生物揭展劑,該生物揭展劑解決了傳統的水悶潤揭展法對于難揭展的紙質畫心極易揭晃的問題,能夠降低剝離力和纖維指數,具有很好的揭展安全性[41]。

2.2.4 修補技術

古籍破損形式的多樣性,要求修復人員在選擇修補技術時要依據古籍具體破損情況而定。邢雅梅以實例比較分析了手工修復與紙漿補書兩種路徑的優劣與選擇,認為傳統技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是古籍修復工作的發展趨勢,在實踐上要將傳統手工操作與現代科技方法有機結合[42]。廖愛姣等指出了傳統定位法的若干缺陷,并提出基于黃金分割模型的最優化書眼定位技術。最優比例模型快速、精確地解決了線裝書書眼定位問題,裝訂成書本工整美觀,值得推廣應用[43]。任杰等通過對長纖維紙漿的制備及纖維顯微觀察以及長纖維紙漿的模擬應用研究,發現相比短纖維紙漿,長纖維紙漿修補破損紙張效果更佳;使用復配長短纖維漿進行紙漿修復,可改善纖維紙漿的性質[44]。茍亞娟提出“浮頁配補”的方法,即在配補修復過程中將殘頁修復完成后,再將殘缺部分的形狀用補紙裁剪出來浮在殘頁上與殘頁修復好的部分重疊但不粘連,或以點漿的方式稍作固定,最后在浮頁上再進行配補修復。該方法既保留了內容,又避免了對書頁造成二次傷害[45]。金紫萱發明了一種采用內折葉線裝包背裝幀技術修復宋元古籍的工藝,主要采用蝴蝶裝、包背裝、線裝這三者結合的裝幀方法。該發明很好的解決了其他裝幀樣式的缺陷,在沒有違背古籍修復中“不進行破壞性修復”原則的基礎上,使得宋元書籍的裝幀更加忠實于其原始形態[46]。崔志賓提出對于前人的修復遺存,要嚴格遵循整舊如舊、最少干預的修復原則,對不影響古籍保存質量的部分予以充分保留,對“連補帶襯”、補紙選用不當等影響古籍耐久性的操作痕跡進行棄舍或修整,以期最大限度地延續珍籍的保存壽命,同時留下其完整的歷史流傳實證[47]。

2.3 修復后技術研究

2.3.1 質量管理

隨著國家保護、搶救古籍和檔案工作的開展,修復工作越來越受重視,開展范圍和規模也越來越大。這就要求科學管理修復技術,規范古籍、檔案修復技術的操作流程和工藝,統一修復要求,確保古籍、檔案的搶救修復工作從經驗修復轉變為科學修復,從技術性修復轉變為技術加管理性修復,從重視數量考核逐漸轉向重視質量考核,由古籍、檔案修復技術的規范和標準化建設帶動古籍、檔案保護技術整體水平的提高[48]。2011年至2020年十年間,我國頒布的與古籍修復相關的標準主要有《可移動文物保護修復室規范化建設與儀器裝備基本要求》(GB/T30238-2013)、《古籍函套技術要求》(GB/T35662-2017)、《圖書館古籍蟲霉防治指南》(WH/T88-2020)。此外,2015年東亞五國(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蒙古)專家聯合編寫了《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我國天一閣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分別主持編寫了《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和《書畫修復導則》,為古籍修復工作提供了參考依據[49]。龍堃等提出《古籍函套技術要求》的頒布實施對函套制作材料的各個部分進行合理的規范,能夠將老化的、質量較差的函套排除在古籍保存環境之外,而將質量較好的、耐久的函套引入古籍保護之中,這不僅有利于古籍的保存和保護,同時也能夠避免用古籍保護經費制作質量較差的函套而造成的資源浪費[50]。張美芳等認為現行頒布的古籍、檔案修復標準對實際工作起到一定規范作用,但要對修復工作進行全流程、全方位的規定還需要不斷補充和完善各類標準。由于中國古籍、歷史檔案的裝幀形式層出不窮,因此在修復時急需制定相應的標準,將實際工作與研究中通用的、關鍵的技術和普遍認可的保護方法轉化為技術標準[48]。

2.3.2 構建古籍修復技術知識管理系統

古籍破損情況不同,不同修復人員使用的修復技術也不盡相同,不利于修復行業的業務交流,構建古籍修復技術知識管理系統是解決這一難題的關鍵。劉愛華提出構建一種知識交流互動的機制與平臺,通過抓取和挖掘隱性知識,把其中有共性價值的部分抽取出來存入相應的知識庫中,并將其轉化為人們可以共享的知識。利用互聯網絡搭建的古籍修復知識庫,可為古籍修復技能學習、知識交流開啟高效、即時、便捷的新渠道,改善固有社會關系網絡格局,實現較大范圍修復知識共享的目標[51]。石慶功等強調少數民族古籍修復材料研究應得到更多關注,開展少數民族古籍紙張與修復用紙物理成分和化學成分鑒定,多學科合作分析染紙配色材料選擇,逐步建立少數民族古籍修復材料知識庫[52]。劉洪泉把人工智能CBR技術引入知識挖掘中,構建基于CBR技術的古籍修復隱性知識挖掘系統模型,結合理論基礎的研究,分析了CBR技術在數據挖掘方面的優勢及古籍修復案例專家庫轉化成數據倉庫的可行性,驗證了該模型在古籍修復技術中的隱性知識挖掘有效性及可行性[53]。徐東軒設計的基于B/S模式的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實施權限管理,擁有不同角色的用戶分別被賦予不同的權限,實現學習、分享和討論版塊的設計。該系統實現了方便初學者學習,方便專家傳授經驗,方便專家討論修復方案等功能[8]。

3 對古籍修復技術研究的一些思考

目前,我國古籍修復技術研究的文獻數量不斷增加,研究范圍逐漸拓寬,古籍修復技術研究越來越重視理論探索,科學性技術修復的地位不斷提高。古籍修復技術研究雖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古籍修復技術研究主題多以具體修復案例為主,但對從具體實踐中得來的修復結論缺乏系統的歸納和深入的研究,主觀性較強,難以推廣應用;古籍修復技術課題研究和專利數量呈上升趨勢,但總體來看,研究成果的實踐應用比率不高,制約了科學研究的良性循環;古籍修復技術研究偏重于技術應用介紹,未能與我國當前古籍修復現狀緊密結合,具有突破性進展的古籍修復技術科技成果較少,研究深度不足;古籍修復技術研究注重修復效果,忽視修復倫理,缺少對修復行為的反思,古籍修復技術的安全性值得商榷;古籍修復技術相關規范和標準雖然已經頒布,但較為粗糙,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古籍修復技術標準體系,對具體修復工作的指導有限,古籍修復技術標準化進程仍然存在障礙。

筆者認為,今后我國古籍修復技術研究應該從以下6個方面著手:(1)加強古籍修復技術基礎理論研究。及時歸納總結古籍修復技術實踐經驗,使之上升到修復理論層面,建構我國古籍修復技術的理論體系。(2)加強古籍修復技術成果的應用研究。在實踐中檢驗古籍修復技術的優劣,不斷改進、完善修復技術,加快古籍修復技術應用于修復實踐的進程。(3)加強古籍修復高端技術研究。結合我國古籍修復工作實踐,廣泛吸收物理、化學等領域專家參與古籍修復研究,加大古籍修復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產出率;(4)加強古籍修復倫理研究。改變一味追求修復效果的思想,嚴格遵守古籍修復原則,重視對古籍修復行為的反思,明確修復與“造假”的界限。(5)加強古籍修復技術適用范圍研究。明確每種修復技術的適用范圍,根據古籍破損的不同狀況,為每冊古籍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技術方案。(6)加強古籍修復技術標準化體系建設,借鑒國內外相關技術標準,因地制宜、因書制宜地制定我國古籍修復技術規范,推動古籍修復工作科學、健康發展。

當前,我國古籍修復事業在國家大力支持下正處在蓬勃發展時期,我們相信,未來古籍修復技術研究會更加理性、成熟。

參考文獻

[1]文化部. 文化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古籍保護工作的通知[EB/OL].(2011-03-08)[2021-05-09].http://www.gov.cn/gzdt/2011-03/29/content_1834019.htm.

[2]王國強,褚嘉欣.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7,37(06):122-127,121.

[3]王國強.中國古籍修復可識別原則、技術及其應用[J].圖書情報工作,2020,64(6):33-38.

[4]汪帆.論古籍修復中“度”的把握——以《唐詩拾遺》一書修復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8(5):76-79.

[5]孫永平.從古籍修“復”到古籍修“護”——由同一種破損情況多種修整方法談修復理念更新[C]//廣西省圖書館學會.2013年廣西圖書館學會年會論文集.廣西: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

[6]閻琳.古籍修復對象選擇策略[J].圖書館論壇,2016,36(7):97-101.

[7]萬群.數字古籍修復檔案的實踐及思考——以天津圖書館為例[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3(1):84-86.

[8]徐東軒.基于知識管理的古籍修復檔案管理系統的設計和實現[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3.

[9]沈喆韡,喻融,葉倩如.古籍修復檔案的分級管理方案[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6,26(4):61-64,48.

[10]張莎,黃樂.文物修復過程以及修復檔案的記錄——以清刻本《星軺日記》的修復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4):64-65.

[11]李愛紅.關于古籍修復工作環境的建設[J].中州大學學報,2017,34(1):98-100.

[12]周一.南京圖書館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的建設與探討[J].江蘇科技信息,2018,35(29):19-22.

[13]胡泊.圖書館文獻修復室設計工作探析[J].文津學志,2018(0):448-460.

[14]鄭冬青,張金萍,何子晨.古籍修復中補紙的研究[J].文物修復與研究,2014(0):351-355.

[15]于美娜.天一閣古籍修復案例——浙江遂安《湖峰王氏宗譜》[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20):69-71.

[16]武望婷,劉樹林,樓朋竹,等.書畫裝裱粘接劑糊化及剝離強度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4,26(1):81-87.

[17]何秋菊,王麗琴,許昆,等.不同加熱溫度豆漿水在宣紙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9,31(2):7-13.

[18]易曉輝.淺議桐木作為文獻裝具用材的可行性和利用前景[J].文津學志,2018(0):440-447.

[19]易曉輝.我國古紙及傳統手工紙纖維原料分類方法研究[J].中國造紙,2015,34(10):76-80.

[20]鞏夢婷,陳剛.幾種植物染料染色修復配紙的適用性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3,25(3):9-15.

[21]時倩,鐵付德,梅建軍.膠礬水濃度對宣紙性能影響初探[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3(11):136-149.

[22]柴斌峰.裝具對古籍保存狀況的影響——以山西博物院館藏古籍善本的現狀調查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13):116-117.

[23]朱慶貴,張慧,張金萍.傳統紙本古舊字畫清洗材料去污效果評價[J].檔案學研究,2013(6):71-75.

[24]張慧,陳步榮,朱慶貴.傳統氧化去污材料對紙張纖維纖維素聚合度的影響[J].中國造紙,2014,33(2):30-33.

[25]王麗娟.淺談古籍修復中的水漬清洗[J].圖書館界,2020(5):44-46.

[26]王國強,孟祥鳳.中國古代文獻保護方法的現實價值[J].圖書情報工作,2012,56(3):104-108.

[27]師青.傳統技法在《古今圖書集成》研修中的推廣應用[J].甘肅科技,2016,32(22):86-87.

[28]徐應萍,曹強,楊青.一種靜電除塵工作臺:中國,CN201020193886.3[P].2011-01-19.

[29]陳瀟俐,張金萍,張諾.紙質文物的清洗研究——以清代冊頁清洗為例[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3,25(2):65-68.

[30]何曉晶,孫星光.紙質檔案脫酸技術研究現狀與啟示[J].中國檔案,2020(6):68-70.

[31]譚偉,黃宇嘉,程麗芬,等.四硼酸鋰用于紙張脫酸研究[J].中國造紙,2014,33(6):40-43.

[32]黃橋,秦潁,楊成達.電解法紙張脫酸研究[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9,31(3):9-15.

[33]張溪文,賀宇紅,奚三彩,等.電弧放電紙張脫酸裝置及方法:中國,CN201210112383.2[P].2012-08-22.

[34]吳小蘭,穆笛,沙明金.明正統十二年司禮監刻本《書集傳》修復研究[J].圖書館界,2018(4):57-62.

[35]劉姣姣.卷曲紙基照片與脆化紙質文獻修復技術及機理研[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36]李青蓮.紙質文物的脫酸加固新技術及其應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4.

[37]易曉輝,閆智培,張銘,等.兩種納米纖維素對老化文獻紙張的加固性能研究[J].纖維素科學與技術,2017,25(3):8-13,19.

[38]杜偉生.中國書畫修復與裝裱技術圖解[M].北京:中華書局,2013:79-85.

[39]農美玲.水泡古籍預防保護及修復技術[J].文物修復與研究,2016(0):328-333.

[40]王金玉.淺談天一閣藏明代古籍的裝幀與修復案例[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6,28(2):123-127.

[41]閆麗,樓朋竹,武望婷,等.生物揭展劑在古書畫文物揭展中的應用[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7,29(3):1-5.

[42]邢雅梅.古籍文獻修復的路徑選擇與研究——手工修復與紙漿補書[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2(5):87-89.

[43]廖愛姣,汪文勇.古籍線裝書書眼最優定位法——一種文獻修復技術微創新[J].圖書館雜志,2014,33(3):56-58.

[44]任杰,金超,余輝.長纖維紙漿在紙漿補書法中的應用探索[J].圖書館論壇,2018,38(7):123-127.

[45]茍亞娟.論古籍修復中的配補[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9.

[46]金紫萱.采用內折葉線裝包背裝幀技術修復宋元古籍的工藝:中國,CN201610269762.0[P].2016-07-06.

[47]崔志賓.“天祿琳瑯”珍藏中前人修復遺存及解決措施綜述[J].文津學志,2017(0):484-496.

[48]張美芳,陳敏.我國古籍、檔案修復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4,34(12):111-115.

[49]胡龍召.東亞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昨發布其中天一閣編寫了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EB/OL].(2015-12-09)[2021-02-09].http://www.nbwb.net/info.aspx?Id=33623.

[50]龍堃,周崇潤,田周玲,等.關于國家標準《古籍函套技術要求》的說明[J].圖書館界,2018(6):10-12.

[51]劉愛華.古籍修復技藝傳承中隱性知識優化管理問題研究[J].晉圖學刊,2015(4):50-53.

[52]石慶功,徐曼,都哲如.十年來中國少數民族古籍保護研究綜述[J].河北科技圖苑,2018,31(5):31-35,11.

[53]劉洪泉.基于CBR技術的古籍修復中的隱性知識挖掘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霍云萱(1997),女,鄭州大學信息管理學院2019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圖書館學、文獻學。

(收稿日期:2021-06-01 責任編輯:馬玉娟)

Research on the Restoration Techn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

in the Past Decade (2011-2020)

Huo Yun-xuan

Abstract:The restoration of ancient books, a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means to protect the original nature of ancient books, absorbs the achievement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al techniques and radiates new vigor and vitality This paper tries to take the chronological sequence of the work process of ancient books restora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restoration) as a clue.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cient book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during 2011-2020 is summariz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ancient book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n China is proposed.

Keywords:Ancient Book Restoration Technology, Restoration of Ancient Books, Literature

Restoration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综合二区| 国产成人啪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欧美高清国产| 日韩123欧美字幕| 在线看AV天堂|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日韩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啪啪网|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夜色91|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亚洲男人天堂2020| 日本成人一区|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xx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久久|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高潮毛片无遮挡高清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中文字幕资源站|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久久综合一个色综合网| 午夜视频免费试看| 欧美成人日韩| 国产91麻豆免费观看|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日韩天堂视频|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中国国产A一级毛片| 久草网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国产h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国产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久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a|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日韩第一页在线| 青青草一区二区免费精品|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啪啪网| 日韩资源站|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粗大猛烈进出高潮视频无码| 亚洲最新在线| AV老司机AV天堂|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一个色综合久久| 日韩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