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利娟
模,是規范,是標準;仿,就是效法。模仿,就是照著樣子做。我們的課文語言是規范的,是標準的,如果在學習課文語言的同時設計模仿的環節,讓孩子們照著樣子說,照著樣子寫,就是內化、積累語言的一種手段,就能為孩子打開言語表達的一扇窗。低年級的寫話,是從寫一句話開始到寫幾句話,再到寫一段話,呈螺旋上升的趨勢的。基于這樣的考量,我們的語文課堂里,就應該尋找契機,給予孩子模仿表達的機會,從而提高表達能力。
一、“補白”式模仿,讓表達趣味無窮
統編版小學語文第三冊最后一篇課文《風娃娃》第六自然段里有這樣一句話:“就這樣,風娃娃吹跑了人們晾曬的衣服,折斷了路邊新栽的小樹……”這句話句式工整,富有節奏,朗朗上口,特別是省略號提醒著我們——風娃娃還在東吹吹,西吹吹。這一留白處給我們提供了模仿的契機。教學時,先讓學生自己讀,自己發現,比較句子構成的驚人的相似度,接著出示兩幅圖,模仿句式,練習說話。第一個學生這樣模仿:風娃娃吹跑了人的帽子,顯然這和課文里的句式是有差異的:怎樣的帽子可以適當形容。第二個學生這樣模仿:風娃娃吹跑了人漂亮的帽子,相似度越來越高,但稱呼圖中的老奶奶為“人”總覺別扭,這“人”男的女的?年紀大不大?第三個學生的模仿就水到渠成了:風娃娃吹跑了老奶奶漂亮的帽子。在第一輪模仿的基礎上,學生結合第二幅圖模仿就不成問題了。因兩幅圖有一定的趣味性,孩子們在模仿的過程中興趣盎然,勁頭十足。最后,再讓學生聯系生活照樣子練就熟練了,有學生甚至開起了玩笑:“風娃娃吹跑了老爺爺帥氣的假發”,有惡作劇的成分,但于學生的表達能力卻是一次鍛煉,一種提高。
本冊語文書里《霧孩子》一課的課后也有這樣的訓練:讀句子,照樣子說一說,霧都把什么藏起來了?藏起來之后的景色是什么樣的?讓學生模仿“霧把大海藏了起來,無論是海水、船只,海水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進行表達。教學時,我把這一模仿表達的訓練放在第六自然段學習之后,選用我們身邊的梁豐生態園和我們的學校兩幅圖,熟悉的事物更有親和力,學生在練說的過程中更為投入。這樣的訓練還是對課文內容的補白,能讓孩子們充分感受“霧孩子”無處不在的形象。
二、續編式模仿,讓表達充滿想象
統編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紙船和風箏》一課是童話,其情節的反復,也給了我們模仿的時機:第三和第五自然段的高度相似,第八和第九自然段的高度相似,在多形式的朗讀中已被孩子接受,當課文結束,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續編故事的環節:我們的故事還沒有結束,你看這一只只紙船漂啊漂,漂到了小熊家門口,小熊看到了漂來的一只只紙船,高興得笑了,他……這已經一點也難不倒孩子們了,有這樣一個情節這樣一句話在提醒孩子們怎樣續編——“他連忙爬上屋頂,取下紙船,把一只只紙船放到了小溪里”,所以,孩子們七嘴八舌說:“他連忙爬上樹,取下風箏,把一只只風箏放到了天空中。”……
統編版語文第四冊《開滿鮮花的小路》一課也有情節反復這一特點,教學時,也可以利用這一特點,設計模仿表達的訓練,比如:鼴鼠先生還經過誰家門前,發生了怎樣有趣的故事呢?這樣的模仿,不僅僅是簡單的句子的訓練,而是由句到段的一種攀升,借助課文語段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模仿,也須想象的加入。低年級孩子,是想象力最為豐富的階段,就讓想象助力孩子的表達,讓孩子的表達既規范,又充滿新鮮感。
言語表達,從模仿開始,循序漸進,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