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蘊梅
摘 要:拼音作為開啟小學生識字寶庫的一把鑰匙,是日后學習漢語文字缺一不可的技能之一,還是義務教育低段最為重要的知識內容。為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想方設法讓學生學好拼音,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設合理的教學方案,從而讓學生更加高效扎實地掌握拼音學習內容。基于此,文章針對當前拼音教學的潛在問題,提出了具體而細致的教學實施策略,以期能夠行之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應用能力,促進其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拼音教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1)27-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58
拼音作為學生語文學習的開端,是系統學習漢語言的基礎,能否打好堅實的基礎,直接關系著學生后續的識字、閱讀寫作、語言表達等的學習效果。
一、小學語文拼音教學的重要價值
(一)有利于學生識字
小學語文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學習拼音,并教授拼音注釋的相關方法,有助于學生學習各類新知識。換言之,小學語文拼音教學是學生深入學習漢語言文字的重要工具。與此同時,拼音教學是進行生字教學的前提和基礎。
(二)有利于學生閱讀
對小學生而言,學好拼音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并在大量的實踐應用中加深理解和掌握的過程。只有當學生對于拼音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后,才能閱讀一些簡短的注音版課外閱讀書籍,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學生只有在學會拼音后,才能實現同時提升聽、說、讀、寫相關能力的目的,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實現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
二、當前小學語文拼音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一定的理解能力,對于未知新鮮事物容易產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為此,在實際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漢語拼音教學的諸多潛在問題與教學對象和內容都有著緊密的關系。
(一)記憶不持久
對于剛邁入小學的低齡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具有較快的學習速度,然而由于理解能力有限,記憶的知識內容往往不持久。譬如,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學生通常可以快速學會教師講授的拼音,跟隨教師的教學節奏拼讀,然而實際上,學生的學習很可能只是浮于表面。也就是說,學生只是跟著教師進行拼讀,但在并沒有掌握具體的拼讀方法和寫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容易遺忘。
(二)發音不標準且容易混淆
我國地域遼闊,南方、北方,包括各個省、市都有當地的方言。小學語文拼音教學是采用普通話的標準發音,然而小學生生活在不同的方言環境中,很容易被地方語言的發音習慣影響,繼而造成發音不標準的問題。另外,還有部分學生在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對于聲母的發音識別不清晰,容易混淆讀音。一些學生容易將“b”讀作“p”,或者是將“b”和“d”混淆。在拼讀與書寫的時候都極易出錯。
(三)缺乏持久的學習熱情
由于小學生通常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與探索欲,因而他們對于未知的拼音也會快速產生學習興趣。然而,還是因為他們的這一特點,導致小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為短暫,容易被外界各式各樣的新奇事物轉移關注點。譬如,學生在學習拼音的時候,若是窗外走過一個人,或者是有一只小鳥飛過,都可能導致小學生的注意力分散。這也加大了小學語文拼音教學活動的難度。由此可見,如何有效激發并使學生保持學習拼音的持久興趣,是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深入探究的問題。
三、小學語文拼音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解決策略研究
對于小學語文拼音教學活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和相應的策略,有的放矢地予以解決。
(一)激發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
在小學生初步接觸拼音時,不難發現,學生一方面呈現出對拼音學習的好奇,另一方向又因為困難而存在一些抵觸情緒,這時教師的教學方式和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教師的教學手段不夠有效,會直接導致課堂教學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師必須及時更新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用教學的趣味性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起學生拼音學習的內動力。教師可以依托先進的信息化技術手段,用視頻、音頻、圖像、文字相互結合的形式來聚焦學生的關注點,還可以借助生動有趣的教學場景和道具來激活學生的求知欲望,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有效加強學生對拼音相關內容的記憶效力[1]。總的來說,興趣式激發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營造出一個歡樂和諧的課堂氛圍,使其沉浸在愉悅鮮活的情境中學習,提升拼音學習的質量和效率。譬如,教師在講授“ɑ、o、e”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學生跟著教師朗讀這三個不同的韻母,然后,為強化學生的記憶效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場制作教具的活動。教師和學生在色彩鮮艷的卡紙上寫上“ɑ、o、e”并用剪刀依照線條剪出相應的形狀,鮮明的色彩能夠有效刺激大腦的記憶功能。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創編一些朗朗上口的兒歌或是順口溜,引發學生對拼音學習的興趣。譬如:張大嘴巴ɑ ɑ ɑ,圓圓的嘴巴o o o,扁扁的嘴巴e e e,對齊牙齒i i i,小圓嘴巴u u u,翹起嘴巴ü ü ü……[2]
(二)創設故事場景,深化學生的拼音記憶
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可以看出,他們天生熱愛故事,此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將合適的內容創編為故事為學生進行講述。首先,教師可以依據漢語拼音字母間的關聯,編設出一個完整有趣的故事,激活學生的語言表達智慧。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將故事與真實的生活進行融合聯系,加深學生對拼音知識的記憶。換言之,故事實際上是激活學生學習自主性的重要實現路徑。另外,還可以充分渲染課堂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個故事場景中,這有助于梳理和記憶知識點。而教師也可以適時利用故事,深化學生與教材間的聯系,這有助于實現教學內容的吸收與內化。比如,教師在講授“j q x”的時候,可以結合課本的內容創編一首兒歌《在一起》:“小紅雞,小白雞,高高興興在一起。挖挖土,捉捉蟲,田里鄉間做游戲。”在這首兒歌中,文字“起”諧音“q”,文字“雞”諧音“j”,文字“戲”諧音“x”。教師為了幫助學生強化對于聲母的印象,還可以繼續將該首兒歌編創為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天,小紅雞邀請小白雞一同出去玩。它們來到戶外的田間,將自己事先準備的美食拿了出來。它們一起挖土玩,突然發現了好多小蟲子。看到這些送上門的高蛋白美食,小紅雞和小白雞開心極了。于是,它們一邊嬉戲打鬧,一邊享受著美味的自然美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