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茜茜
摘要: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農村的經濟穩定關乎該地區的長久發展,支農、惠農資金規模不斷擴大,集體資產種類繁多,管理難度加大,在這種情況下,管好農村“三資”工作尤為重要。目前很多農村干部對“三資”管理存在認知不夠,意識不重視,基礎工作建設比較薄弱等問題,同時,“三資”也是比較容易出現貪腐現象的領域,因此三資管理問題越來越成為廣大農村群眾關心和關注的重點,文章首先分析了何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及“三資”工作的重要性,然后根據實際工作經驗,就“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三資”管理;問題;對策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加強“三資”管理的重要性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的概念。 “三資”指的是集體所擁有的資金、資產、資源,具體表現為:資金是指集體經濟組織的貨幣資金;資產是指集體經濟擁有所有權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以及基礎設施、債權等其他資產;資源是指集體經濟所有的自然資源。在實際工作中,農村集體“三資”非常大的多樣化并且種類復雜,分類管理任務繁雜,管理上非常容易混亂和造成工作矛盾。
農村集體經濟的每一個成員對“三資”均具有所有權,“三資”關乎每個農民的切身利益,動一分一毫皆牽動著集體利益,在這個背景下,做好農村集體“三資”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具體如下:
第一,“三資”工作是打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新天地的鑰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保證。有利于農村經濟工作向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邁進,通過調整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擺脫了以往單一的出售經濟作物的生產方式,靈活運用村里的資源,增加農民的收入,在物質上保障了農村廣大人民群眾走向共同富裕;在政治上穩固黨在農村基層執政地位基礎。
第二,要想富,先修“路”。現在的“路”,泛指一切的基礎設施,從農村的長久發展方向來看,順利開展好“三資”工作,掌握農民實實在在的需求,集中一切資源投入到最緊急、最重要的地方,極大程度的推動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了農村建設資金的適用效率,有效地改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進而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第三,做好“三資”工作是集體經濟運行公開、公平、公正的保證。定時公開集體經濟組織財務收支,讓群眾看懂集體資金的運行,更好地行使村民的監督權和知情權;每一宗交易都公開招投標,杜絕村干部暗箱操作,吃拿卡要的可能;合同整改設置統一標準,公平的對待每一個合作方,處理長期低價出租或者不平等條款的合同,有效保障村民的合法利益。
由此可見,做好“三資”工作,決定了農村經濟建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有效地提高農村廣大人民的收入,關系著農村地區的穩定以及一個地區長久發展。
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三資”管理工作現狀和問題分析
(一)對“三資”工作了解甚少,缺乏相應的重視
長時間以來,廣大農村人民對“三資”工作存在著一些誤解,認為農村經濟相對比較落后,村集體是自治管理組織,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度后,可以掌控的資源和資產更少,自管自家就可以了,因此沒有必要進行專門的管理。這就導致了“三資”工作基礎沒有群眾基礎,青黃不接,老齡化比較嚴重。
并且,絕大多數的集體經濟組織都沒有設置“三資”人員的專門崗位,往往是財務人員或者后勤人員兼任的,這樣的管理人員不具備專業的水準,無法精確的反映集體資產、資金的使用情況,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他們也無法正確估量集體資源的價值,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充分全面地使用擁有的資源,使大量集體資源浪費,造成監管的缺失,為徇私舞弊提供了可能。
(二)“三資”管理制度不夠完善甚至缺失
矩不直,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制度是基層工作的首要保障,是實際決策的度量衡,但在現實中,農村“三資”工作缺少相對完善成文的規章制度,主要是憑經驗做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資產管理方面,沒有明確規定出租的方式、年限,隨意性較大。小部分農村集體房屋建筑物出租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最突出的就是超長合同問題,租期普遍超過法定租期20年,有的甚至簽訂了55年的合同;其它的管理問題,譬如不主動追繳拖欠的租金,租金普遍低于周邊市場價格,村干部違規與村集體簽訂合同等。
二是資源使用方面,低估資源的整體價值,缺乏多角度、多層級的經濟考慮,簡單粗暴的租賃或者出賣,導致集體資產的收益遠比實際要低。另外,還存在申請用地與實際用地不相符,違規加建、擴建,流轉費用和用途不透明等現象。
三是缺乏完善的人員管理制度,優秀的人才是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中流砥柱,是強化三資管理水平的核心。職位任命隨意性較大,導致很多村干部與其職位都不相匹配,擔任“三資”職位的干部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培訓和相關政策的學習,工作中往往有挫敗感,其結果會滋生腐敗,令集體資產和國家資源流失。
(三)監管手段單一化,缺乏審計和監督機制
一是監管角度單一,多數是為了應付上級檢查了事,主要檢查是否符合文件規定,賬務是否有錯漏,票據是否合法,并沒有實質上對“三資”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無法判斷農村集體資產是否合理地應用和處置。
二是雖然當前集體經濟組織都設有監事會,能起到一定的監管作用,但仍有部分監事會成員怕得罪村干部,不想監督,不敢監督,不愿監督;有的由于能力有限,年齡偏大,無法起到應有的監督作用,使民主監督流于形式,最后導致監事會形同虛設。
三是缺乏相應的審計機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中能設置專職的審計人員幾乎為零,村級審計還沒有形成工作制度和專職隊伍,而民主理財成員多為兼職的本村村民,缺乏年輕血液和專業人士,導致民主理財小組無法發揮其審計和監督的職能。
(四)村干部管理意識陳舊,管理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