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嬿嬿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貿易也迅速發展起來,買方在貿易市場上往往占有優勢地位,下游供應商除了要滿足顧客的結算需求,還需要解決自身的資金融通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商業保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結算方式應運而生并得以迅速發展。保理業務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法律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并讓保理業務在發展中變得越來越規范和方便,溫州就保理業務中的“合格應收賬款”法律問題進行簡單探討,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保理業務;合格應收賬款;法律問題;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買方市場已逐漸形成。在信用證使用率連年下降的同時,賒銷結算越來越盛行并成為貿易的主流結算方式。由于賒銷中常常面臨資金占壓及進口商的信用風險等問題,而保理業務能夠很好地解決這類問題,因此保理業務在歐美、東南亞等地區越來越流行,并迅速在世界各地得到發展。賒銷貿易下保理業務的迅速發展不可避免的帶來了一些法律問題,而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讓保理業務發展得更好。
一、保理業務中的“合格應收賬款”法律問題概述
保理業務即應收賬款的融資業務,其法律實質就是應收賬款債權人與保理人之間的債權轉讓。保理業務的前提是必須要有應收賬款債權,開展保理業務首先需要解決的就是“應收賬款的范圍”及“應收賬款是否合格”的問題。
我國《應收賬款質押登記辦法》以及《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對應收賬款進行了詳細的釋義。根據相關規定,應收賬款的范圍包括:銷售、出租產生的債權;提供醫療、教育、旅游等服務或勞務產生的債權;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的收益權;提供貸款或其他信用活動產生的債權,以及其他以合同為基礎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債權。應收賬款不包括因票據或其他有價證券而產生的付款請求權,法律法規禁止轉讓的付款請求權。
“應收賬款是否合格”其實就是保理人“能不能做”的問題,保理人能做的就是合格應收賬款。實踐中,保理業務的“合格應收賬款”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要是在相關法律框架之內,結合保理人自身的風險控制標準,能夠“風險自擔”即為合格。由此,確認合格應收賬款,只要研究清楚“應收賬款的法律框架是什么”以及“保理人能風險自擔多少”兩個問題就可以了。法律框架,指在應收賬款融資業務中,法律法規明確或禁止的不能從事的行為。風險自擔,指在法律允許的保理業務范圍內,保理人能夠承受應收賬款風險的程度,它取決于保理人自身的能力。
二、保理業務中的“合格應收賬款”相關法律問題
保理(Factoring),是“保付代理”的簡稱,一般指賣方將其現在或將來的基于其與買方(付款人)訂立的貨物銷售或服務合同所產生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人,由保理人向其提供資金融通、銷售分戶賬管理、賬款催收、壞賬風險擔保等服務的綜合性金融服務。保理按照服務項目的不同組合及其特點可劃分為不同種類。按保理人是否保留追索權,可劃分為有追索權保理和無追索權保理兩類。有追索權保理又稱回購型保理,指在應收賬款到期而未能從付款人處收回時,由賣方無條件按約定價格回購應收賬款或歸還融資。無追索權保理又稱買斷型保理,指應收賬款無法得到清償時,由保理人承擔應收賬款的壞賬風險。
保理合同,是保理人與應收賬款債權人之間訂立的雙務有償合同,是應收賬款債權人將其現有或將有的應收賬款轉讓給保理人,由保理人為其提供資金融通、應收賬款管理或催收、債務人付款擔保等服務的合同,包含了債權轉讓和信息服務兩方面內容。保理合同以基礎交易合同中的債權債務為基礎,其履行又離不開付款人的配合。
為便于對保理業務中“合格應收賬款”問題的理解,本文從國家法律規定、保理合同的訂立及其履行三個層面進行闡述。
(一)“合格應收賬款”的法律標準
我國諸多法律法規對應收賬款的轉讓均有相應規定。比如,合同法第79條,物權法第228條,商業銀行保理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第13條等,既有實體權利的要求,又有轉讓程序的要求。通過歸納總結,原則上保理人不能受讓的應收賬款有:因不合法交易而導致無效的應收賬款、權屬不清的應收賬款、已經轉讓或設定擔保的應收賬款、正在發生貿易糾紛的應收賬款、第三方主張代位權的應收賬款、可能發生債務抵消的應收賬款、法律法規規定不得轉讓的應收賬款、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應收賬款,以及可能存在其他權利瑕疵的應收賬款。
只有在相關法律框架內從事保理業務,才能有效保護各相關方的權益,減少法律糾紛,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二)保理合同中的“合格應收賬款”條款
依據《民法典》第762條,保理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
對于保理合同中的 “合格應收賬款”條款,可以從保理人和應收賬款債權人兩方角度入手。
保理人期望以更低的價格購買到更低風險的應收帳款。除價格外,其更重視應收賬款的收款風險。保理人可以根據自身的業務政策及風險承受能力,對保理合同中有關基礎交易的業務類型、付款方式,付款人資信,債權人資信,債權憑證的形式、債權申報及其審核程序、債權瑕疵保證、保理最低及最高限額,以及回購條件等方面進行約定,限定符合其要求的“合格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債權人期望以更低的費用來獲取更多的資金融通,并避免應收賬款回購。除價格外,其更重視應收賬款的回購風險。應收賬款債權人希望保理合同對轉讓債權的限制越少越好,且更愿意接受無追索權保理,更關注合同中有關基礎交易審核、資金支付,以及回購條件和回購費用等條款。
在實踐中,保理合同通常由保理人一方提供,合同條款往往偏重于保護保理人一方的權益,對“合格應收賬款”的認定較為嚴苛。
(三)保理合同履行中“合格應收賬款”的風險承擔
保理合同的履行至少涉及三方法律主體,即保理人、賣方和買方(付款人)。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及合同約定,各方需對轉讓的應收賬款債權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