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義 周建言
摘 ? 要: 易班作為大學生網絡互動平臺,已經成為溝通師生關系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同時是引導大學生、服務大學生、管理大學生的全新模式。以開展好高校班級建設工作的有關原理為依托,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理論為視角,以易班作為開展高校班級建設的重點平臺,分析高校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的必要性及有效路徑,克服高校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可能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成長、成才,更快地促進大學生內涵發展、特色發展,更多地培養高層次地方性應用技術型人才,充分實現“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關鍵詞: 高校 ? 易班 ? 班級建設
高校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的一個全新方向,高校班級建設工作必須與時俱進,方式、方法、內容必須保持與時代接軌。高校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的意義在于:有利于進一步推進易班作為高校班級建設的有效載體,推進易班在高校的推廣建設與發展;有利于更好地推進使用易班平臺開展高校班級建設工作的實踐進程,探索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的新模式;有利于深化在網絡化背景下依托易班平臺開展高校班級建設工作的認識和思考,為實現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創造更多條件。
一、高校依托易班加強班級建設研究現狀和存在問題
目前,國內高校關于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方面:(一)在高校易班發展思路方法中,易班作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廣平臺,要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據主動權,充分發揮帶動能力。但是在易班建設探索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需要我們積極運用新技術,不斷進行思想、方法創新,找尋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挖掘出目前易班建設存在的困境,提出相關解決思路,為易班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學、文化娛樂及生活服務等方面在易班平臺的綜合發展[1](1-2);(二)關于依托易班網絡平臺推進高校學風建設方面,在信息網絡化時代依托易班網絡平臺推進學風建設的具體實踐有:一是打造易班學業導航;二是創建學習型易班;三是建立全員育人的學風建設機制;四是培育和打造易班文化品牌。高校在依托易班開展學風建設的過程中要凝聚共識和加強建設[2](173-174);(三)在基于易班平臺開展高校學風建設方面,易班平臺作為集思想教育、教育教學、生活服務、文化娛樂于一體的大學生網絡互動平臺,是教育部領導下的全國最大教育平臺[3](28-29);(四)在新時代高校班級管理方面,高等院校作為培養社會未來人才的搖籃,擔負著強大的社會責任。目前,伴隨著各高等院校招生規模逐步增大,在新時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新形勢下,高等院校班級管理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時期高校的生力軍主要是“00后”,個性鮮明、思想新穎,容易接受新事物,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面對形勢多變的新時代,如何做好高校班級建設工作是值得高校管理者思考的問題[4](70-71);(五)在新時代高校班級建設中,高校班級是高校根據教育和管理需要建立起來的基本組織單位,是大學生進行集體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塑造價值觀念、進行實踐鍛煉、培育能力素質的重要場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5](96-98)。
隨著如今社會的不斷發展,新形勢下高校班級建設方式方法、路徑探索、管理方式有著重大變化,高校班級建設管理變得日益復雜。高校輔導員是班級管理工作的組織者、指導者、實施者,要求科學建立新的班級管理新模式、新路徑,引導班級建設走向正規化、有效化,更需要借助一切諸如類似易班的網絡載體或平臺提升班級建設的正規化、有效化,使依托易班開展高校班級建設成為一個全新的領域和方向。
二、在高校依托易班加強班級建設的必要性
(一)易班是開展高校班級建設的重要平臺。
依托易班平臺開展高校班級建設不僅可以提升班級建設的有效性、針對性,還可以轉變傳統班級建設模式,提升班級建設的科學性和可行性。當今社會中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在于為高校班級建設和管理提供一個“新”平臺,比如易班作為一種重要的網絡平臺,區別于傳統的班級建設形式,具備多種功能,且不受時間、不受環境、不受空間條件的制約,可以進一步加深班級同學之間的情感和交流。易班平臺涵蓋高校日常管理、課堂教學、校園生活應用、就業創業指導等多個方面內容,符合當今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同時,易班平臺將線上網絡和線下班級建設結合起來,形成一種良好的“線上+線下”育人模式,具備應用范圍廣、平臺使用方便、影響力大、傳播速度快、互動方式多等特點,逐漸成為高校開展班級建設的重要線上平臺。
(二)完善高校班級制度,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良好的班級制度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生活,將易班平臺與高校班級建設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完善高校班級制度建設。易班平臺因獨特的教育教學與生活服務功能得到教育部的大力推廣,現已成為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交流的網絡家園,生成記載著高校大學生方方面面的綜合數據。全國各類高校結合實際情況在易班平臺推出各種適合本校大學生發展的欄目和模塊,有反映學習情況的各門學科成績模塊,有展現思想道德素養的文明禮儀、志愿服務情況模塊,還有體現理論指導實踐能力的各類主題比賽、社會實踐情況模塊,對完善高校班級制度建設和促進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持續引導大學生綜合全面發展。
(三)為高校班級建設提供可借鑒的新模式。
雖然全國各大高校對于易班網絡平臺的研究已處于較成熟階段,但在依托易班開展高校班級建設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將傳統的高校班級建設、班級管理與易班網絡思想政治平臺相結合,為高校班級建設、管理開辟一條新的路徑。運用傳統的高校班級建設有關理論知識,把其他與高校班級建設有關的理論研究成果融入易班網絡平臺中。在黨中央與有關教育部門深入推廣和建設易班網絡平臺的社會大環境之下,不斷思考與探索高校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的有關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把高校班級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工程,將在使用易班的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和新思考進行初步總結與歸類,進一步推動易班與班級建設之間的融合發展。探索出新的高校班級建設方式、方法,為全國高校班級建設提供可借鑒的新模式。
三、高校依托易班加強班級建設的有效路徑
(一)注重思想引領,充分發揮易班平臺作用,打造班級建設新模式。
在現代化教育背景下,我國各大高校要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求得生存、求得發展,必須加強對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引領。以思想引領為核心,以服務大局為主線,進一步深化青年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養青年大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激發青年大學生投身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熱情;要以青年大學生的自身建設為基礎,在凝聚青年大學生的意志品質上下功夫,組織動員廣大青年大學生積極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易班網絡平臺正好是我國政治體制與教育體制下的產物,更是教育工作者取得教育效果和實現教育夢想的衍生品,在很大程度上有著“中國制造”烙印。要不斷挖掘易班平臺內在的思想源泉,將易班平臺與高校班級建設相結合發揮協同作用,引導青年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其次,將易班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載體,充分利用當今社會互聯網的融合力,把傳統的班級建設活動和要素拓展到線上,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班級活動,達到班級建設新模式的效果[6](117-120),加強思想引領,發揮易班平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打造高校班級建設新模式。
(二)圍繞育人目標,運用易班平臺與班級建設相結合,形成育人新路徑。
“育人為本”是我國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國高等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引導青年大學生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努力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使青年大學生努力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高校的根本任務是育人。當今社會,工智能和大數據分析已經成為許多教育工作突破創新的有效途徑,網絡育人尤為重要。易班網絡平臺是教育部在高校重點推廣的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也是高校開展班級建設的重要途徑和場所。圍繞育人這一根本目標,高校班級建設工作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與易班平臺相結合,形成新時代育人新路徑:第一,通過易班后臺大數據分析,針對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差異化推送不同形式的班級建設活動內容和元素,以滿足不同專業和不同大學生的需求;第二,通過大數據分析,呈現動態化的班級建設模式,為大學生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提供參考;第三,通過人工智能,分析每位大學生在班級建設中發揮的不同作用,為班級同學在班級建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提供合適的機會。當今高校發展圍繞育人這一最終目標,充分運用易班網絡平臺與高校班級建設相結合,形成新時代育人新路徑。
(三)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協同機制,匯聚易班育人新力量。
邁入新時代,新的社會發展需求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新的具體要求。新時代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教育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特點,體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面發展的思想。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利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有利于促進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高校要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建設發展必須與時俱進,必須保持與時代接軌,其中依托易班網絡平臺開展高校班級建設將是一種育人新路徑和班級建設新模式。需要發揮易班網絡平臺和高校班級的協同力量,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過程中要凝聚共識和加強班級建設[7](126-133)。既要優化易班平臺的各項功能,又要要求全體教師、輔導員、教學管理人員及全體同學參與。將從事班級建設、班級管理、教學管理的老師和學生干部全部納入易班和班級建設力量,在高校中培養一批肯奉獻、敢擔當、勇于創新的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的工作隊伍,需注重工作隊伍的培訓與傳承,以此不斷提高班級管理水平。
當代大學生是新時代中國發展的主力軍,高校必須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同時具備線上和線下雙重育人優勢,可進一步分析高校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的必要性及有效路徑。在網絡育人大背景下,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關理論為視角,以易班作為開展高校班級建設的重點平臺,建立起網絡與現實之間的有效互動,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的聯動育人模式。高校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新模式,克服高校依托易班開展班級建設可能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服務大學生成長、成才,更快地促進大學生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更有利于學校進一步完善班級建設制度,優化學風建設,從而更好地實現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龐海全,強靜雨,張齊東.高校易班建設思路方法的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19(09).
[2]蔣飛燕,陳建紅,付玉春,梁晶晶.高職院校運用易班網絡平臺推進學風建設的實踐研究[J].輕工科技,2019,35(09).
[3]劉俠.新時期高校班級管理探究[J].亞太教育,2019(03).
[4]童彥.基于“易班”平臺的高校學風建設研究[J].決策探索(下),2019(07).
[5]陳璐,張瑞鳳.試析新時代高校的班級建設[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03).
[6]岳志強.“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易”平臺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08).
[7]王琰,尚文雅.高校大學生易班參與度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3(03).
[8]李韻.基于易班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與探索[D].成都:西華大學,2018.
[9]董玉來,陳艷紅,孔維剛,黃晞建.基于“易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探微[J].思想理論教育,2012(17):55-59.
[10]聶邦軍.高校班級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0):64-65.
[11]何進,董春陽.高校班集體管理模式探索與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12):92-95.
[12]王增芬.高職院學習型班級建設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
[13]張文惠.高校班級文化建設的路徑探討[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
[14]田合超.基于目標管理的高校特色班級建設研究[D].成都:西南石油大學,2012.
[15]葉敬堯.基于“易班”平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徑探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19,28(04):80-81+121.
[16]陳圓圓.基于易班平臺開展“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04):118-121.
[17]劉洪作,曹思敏.易班建設下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知識窗(教師版),2019(11):102-103.
[18]李婧嫻.“易班”平臺在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智庫時代,2019(45):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