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良 王曉艷
摘 要:地球資源在近些年來被不斷開采,導致能源危急日益臨近。為避免能源發生枯竭,需要不斷研究能源的再生與可持續利用。風-光互補發電系統,作為借助太陽能和風能實現互補的系統,為緩解能源枯竭與環境惡化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應用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對電壓的控制以及能源的轉化等,還需要不斷地研究和改進,從而為節能減排做出更大貢獻。文章介紹了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概念及其優勢,闡述了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在云端平臺的應用。
關鍵詞:風-光互補發電系統;云端平臺;應用
0 引言
電力能源是人們生存、發展等所需的重要能源。城市化與工業化對電力能源供應也有更大需求。而在解決能源問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環境問題。為實現能源再生與保護生態環境的雙向難題,需要不斷研究能源的再生與可持續利用,例如對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資源的利用[1]。
1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概念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以中小型風電技術與太陽能光伏技術作為基礎,通過太陽能和風力發電,為系統的運作提供電能上的支持,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發電控制技術之一,現已涉及各個科學領域。其中,太陽能通過電池板將能量一定程度上轉換成電能,具有清潔環保的優勢,但由于無法一直保持電池被不間斷地日照,再加上成本較高,因此往往會受到很大的限制[2];而風能借助交流風機或者直流風機等設備,將風能轉換成電能,相比太陽能而言,其成本更低,設備的維護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的資源,但其電能的轉換效率較低,單依靠風能無法滿足電能的供給[3]。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將兩種能源相結合、互補,充分發揮風能與太陽能的環保與持續利用的特點,為發電系統提供穩定的電能,同時實現對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而在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實際運作過程中,在電能轉換時,容易受地理條件、氣候變化、季節更替等因素的影響,發生發電故障等不良現象。因此,對蓄電池的控制也極為重要,需要根據不同的外界因素,調整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對電能的輸入輸出進行合理的控制,并且在發生故障情況與電能異常時能夠第一時間發出警報,以便于相關設備維護和替換[4]。風-光互補發電系統還需要調節電能負載參數,以應對不同的外界因素,并實時對發電過程中的功能進行跟蹤控制,從而最大程度維持風-光互補發電系統運作過程的穩定性。
2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優勢
隨著國內近些年來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風-光互補發電設備已逐漸遍布國內各個地區,其總量已經超越世界上其他國家。而國內獨特的地理條件、地勢變化跨度較大,單純的風能發電對于部分地區有很大限制,尤其是風能發電適用于空曠以及風能資源豐富的地區,并且有隨機性、不穩定性的特性,使得很大一部分地區通過單純的風能發電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5]。而若強行進行風能發電,還容易對該地區周遭的環境造成破壞,反而影響了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太陽能作為全球公認的綠色可再生能源,雖然無法長時間地利用,但依靠白天的日照,通過太陽能電池轉換來的電能也相當可觀,光伏發電的效果十分顯著。而發電系統借助太陽能的應用,對于很多地區的城市建設和日常用電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6]。光伏發電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密度低而導致供電不穩定的情況,容易發生間斷性的斷電,不僅對設備的要求高,同時還有可能引發用電的安全問題。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的特點,以日間太陽能為主,夜間風能持續供給,將兩者相互結合,不僅最大程度提高了發電系統的供電效率,同時還減少了用電安全問題的發生概率[7]。與此同時,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對于一些偏遠地區也能很好提高基礎供電,進一步改善居民的用電需求。
3 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在云端平臺的應用
3.1? 海島供電
大陸外的海島地區,由于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因此常年受到供電困難問題的困擾,但其獨特的海島環境,非常適用于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運作。海島四周都是海洋,不可避免會有大量的風能途徑海島,風-光互補發電系統能夠合理地將其利用[8]。再加上海島附近的日照較強,也同樣適合對太陽能的利用,合理地應用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并搭配云端平臺,能夠有效解決海島供電問題,并進行智能化控制,實現對海島地區供電的遠程調控。
3.2? 偏遠地區供電
國內偏遠地區具有地廣人稀的特點,并且普遍屬于高原環境,因此傳統電網的效率非常低且成本高,再加上人口流動的影響,無法滿足于該類地區的供電需求。風-光互補發電系統能夠有效控制偏遠地區的供電成本,相對傳統電網而言,也更適用于當地游牧民習慣遷移的特點,更符合該地區供電設施的建設需求。同時搭配云端平臺,根據人口密度來建設供電系統,最大化保障偏遠地區居民的用電問題。
3.3? 生態城市供電
城市化和工業化在近些年的大力發展,造成城市污染問題愈發嚴重。過去建設的傳統供電設施還排放大量的有害廢物,對居民的生活環境造成了影響。再加上傳統供電設施對資源的消耗巨大,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而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借助云端平臺,能夠在保障居民日常用電的前提下,對廢水處理、資源分配等方面提供幫助,將富裕的電能利用到各個地方,從而避免了電能的浪費[9]。同時搭配云端系統還能為冬季以及惡劣天氣(暴雨、打雷、下雪)提前做好電能的儲備,以免發生供電不足的情況。
3.4? 智能生活供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已被運用到人們的生活中,汽車、郵輪、房屋陽臺以及樓頂,都可作為接受風能和太陽能的媒介,同時搭配云端系統,能夠適時把控電能的儲能和供電情況,為人們的智能生活帶來便利[10]。
4 ? 結語
綜上所述,風-光互補發電系統不僅能夠促進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還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幫助,合理地運用云端平臺,能夠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
[參考文獻]
[1]華君葉,廖以燕,李貴,等.風光互補發電系統性能實驗研究[J].熱力發電,2018(2):25-30.
[2]胡瀅,臧大進,張勇,等.基于知識融合PSO的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優化[J].控制工程,2019(5):3-9.
[3]王興貴,李源啟.風光互補發電系統中一種最大功率分時跟蹤控制方法[J].蘭州理工大學學報,2019(1):103-106.
[4]戴嘉彤,董海鷹.基于抽水蓄能電站的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容量優化研究[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9(6):80-86.
[5]孔小兵,劉向杰,韓梅,等.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分級遞階分布式預測控制[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8(10):1316-1332.
[6]葛笑寒.基于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充電樁設計與仿真[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66-69.
[7]陳鼎,孫一凡,何平,等.單開關控制風光互補發電系統的控制策略研究[J].節能技術,2018(5):466-471.
[8]榮浩博.基于雙轉子發電機的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優化策略研究[J].電子測試,2020(9):74-76.
[9]李迎,陳露,徐啟帆,等.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風光互補發電示范項目研究與實踐[J].中國新通信,2018(18):191-193.
[10]和萍,姚依林,耿斯涵,等.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對電網低頻振蕩特性的影響之研究現狀述評[J].輕工學報,2018(2):76-86.
(編輯 王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