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鑫
摘 要:文章針對傳統的計算機專業面臨如何滿足新興產業的需求狀況,分析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在人才培養及現實教學方面的一些問題,列舉了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從4個方面構建育人模式,提出了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在構建人才培養方面需要多方協同的育人模式。
關鍵詞: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協同育人
0 引言
新工科是以經濟、新產業為背景,新工科的建設,一方面要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建設一批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興工科專業,另一方面要加快高校本身自有的工科專業的創新發展。而傳統計算機專業正面臨如何滿足新興產業的需求,如何讓計算機專業更加適應新興產業,這就要在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方面升級改造。相對于傳統計算機專業的人才,未來的新興產業需要的是動手實踐能力強,創新創造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計算機專業人才,需要計算機專業與其他學科在專業和學業上做到交叉融合,讓新興的工科專業更加與社會發展、行業需求相適應,培養學生在創新能力、強技手段、計算思維上都能更好地適應新興行業[1]。
1 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及現實教學的剖析
民辦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培養目標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領域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培養學生具備計算機網絡系統設計、軟件開發、管理等能力。然而,培養目標往往忽視以下兩個問題:(1)學生如何去運用計算思維去發現問題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到最后的如何去解決所發現問題的能力;(2)學生在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方面和如何運用所學知識不斷創新發展的能力。學生們在計算機工程實踐和應用方面訓練較少,還不能夠適應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
在專業設置上,教育過于對專業的細分化,而在德育、美育、體育方面培養較少,致使學生所學的知識在就業方向上過于狹窄,并且與其他學科的知識缺少交叉融合。民辦院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從就業方面與行業的需求上看,在質量、技術水準上還有待提升。這就要求民辦高校的計算機專業應該從學校與企業合作方面,學校與科研院所培養人才方面,都能夠更加的深度合作,促進教學培養與就業需求更加協調。
目前,企業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還沒有出現在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的教學內容中,所培養的學生與行業的技術差距較大,不能適應新科技發展的需要。甚至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的部分知識體系的發展滯后于產業技術的發展。
2 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構建多方協同育人模式
多方協同育人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學校、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在人才培養、就業需求、科學技術提升和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共同協同培養學生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各主體部分利用自身優勢資源來共同協作,其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具備計算思維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創新創業能力、實踐動手能力。同時也提升了企業和科研院所的科學技術水平和高層次人才的儲備[2]
2.1 以“復合”為導向,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可以從整個專業人才培養的角度,設置有目的和培養方向的設計課程體系,并在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進行創新,要依據新技術、新產業和新經濟的快速發展,對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及時作出需要的調整。
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可以構建“微專業”模式,就是要在課程中精心設計專業核心課程。以快速、集中培養的方式,通過幾門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能夠實現計算機專業工作技能要求,使學生能夠很好地適應企業行業的工作環境。“微專業”也能夠很好地在專業與就業方面更有側重性,從供求關系角度分析,讓計算機專業的學生通過“定制”的課程和技能培養,在實踐方面更加投入企業真實的項目,這樣就很好地填補了計算機專業過于細化、培養時間過長的缺點。在教學模式上,課程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線上線下相結合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
微專業的發展應從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科優勢出發,讓專業的發展更加適應快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在新興的行業和企業之間能夠更靈活的發展。這也是未來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也能更好地使計算機專業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提升整體發展水平[3]。
2.2 以“能力”為目標,基于創新能力的育人模式
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強技手段、計算思維等方面,除去學生個人能力存在差異之外,普遍還存在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足的情況。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在于以下3個方面:(1)應試教育壓抑了學生們的創新熱情,形成了傳統思維的慣性;(2)學校及社會的文化氛圍沒有給學生提供創新的動力;(3)學校缺乏或不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軟硬件建設。因此,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培養迫切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善教育環境、優化教育設施、變革教育模式,提升學生們的創新素養。
學校要如何做呢?筆者認為,一是:要從知識為先真正轉向能力為主,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學生評價體系來作為一個標尺,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有學生評價教師的教學環節質量標準,多開展學生評教方式,并且依據實際情況制定評價方面。學校及各專業部門要重視學生評教信息的收集、整理、歸納、反饋、整改和落實等各個環節。讓“考生”變學生,讓獎“考”金成為獎“學”金、獎“研”金、獎“創”金。二是:讓學生從現在的“低頭看手機”課程環境真正變成“師生強互動”的課堂環境。教師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道、受業、解惑”逐步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悟道、求業、生惑”的新境界。教師要在課堂上積極地與學生交流,主動與學生合作實踐,鼓舞學生悟道、問道、尋道,啟發學生求是、求真、求業,在此過程中產生更大的疑惑、煥發更大的創新精神,從而培養學生們的創新能力[4]。
2.3 以“融通”為核心,基于自我學習能力的育人模式
根據課程要求,學生可以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控制學習內容與進度,方便學生進行學分認定與轉換,加快管理者本位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轉變。使學生成為獨立的思考者,在自我學習中敢于試錯、善于試錯的實踐者,是新知識的創造者,是終生學習的倡導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要隨時關注自己的學習目標,并不斷的詢問自己手上的資料真的對實現目標有幫助。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實現“高足弟子傳授”的教學方式,將傳統的被動灌輸的填鴨式被動學習模式轉變為自主互動的探究式主動學習模式。教師要在授課手段上創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在探究式的學習模式中,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嘗試運用所學知識,不斷試錯,發現問題,找到問題解決方案。教師應培養學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善于動手的能力,培養學生對未知知識自主探究的能力。
2.4 以“協調”為保障,強化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
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上要設置切實可行的實踐性教學體系,加強師資隊伍能力建設,通過建立專業產學研合作教育,加強與有代表性、前沿性的產業研究院所的合作,符合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教育的要求。還可以建設多學科交叉的新型機構、未來技術學院、產業化學院等方式,突破體制機制瓶頸,為跨院系、跨專業交叉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提供平臺保障[5]。
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人才培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圍繞提升學生自助學習能力與技術創新能力,搭建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平臺,并且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建設教育、培訓、研發一體的共享型協同育人實踐平臺,建立校企、校地、校校、國際合作的協同育人機制。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要從專業人才市場需求的角度,集各類院校的計算機專業培養的優點,設置適合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培養方案,加強與國內外相關產業領域企業的合作和深度融合。
3 結語
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應該從學校、專業、教師各個方面,更好的科技前沿拓展視野,增強專業的質量意識、特色意識和競爭意識。民辦高校計算機專業要進一步的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積極拓展產學研協作模式,勵精圖治、遵循規律、厚積薄發。
科技創造美好未來,我們要抓住未來產業發展的方向,培養適應科技發展的創新人才,建設好計算機專業,為未來行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陸國棟,李拓宇.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路徑思考[J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2]林建,耿樂樂.美英兩國多方協同育人中的政府作為及典型模式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4):52-65.
[3]朱潔,黃海平.新工科背景下我國高校計算機微專業建設探索[J].軟件導刊,2019(11):172-179.
[4]陸國棟.如何打造真正的大學課程[J].中國大學教育,2016(2):10-13.
[5]林建.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2):34-35.
(編輯 傅金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