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
【內容摘要】校本課程是現代學校廣泛應用的課程,該類課程的出現符合新課改的發展要求,有利于學校展現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特色。在學習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需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基于此情況,核心素養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應當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
【關鍵詞】高中地理 核心素養 校本課程 地圖教學
高中地理是一門比較重要的學科,其教學影響著學生對地理現象、地理規律以及人地關系的認識。在當前的高中教育中,教師逐漸打破了應試教育思想的束縛,樹立了素質教育的思想,并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校本課程的出現能夠完善高中地理教學內容,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提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探究校本課程的教學策略,以保證教學的高效性。在核心素養背景下,筆者對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教學進行了大膽的探究,取得較好的實際效果。
一、地理核心素養和校本課程概述
地理核心素養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涵蓋了價值觀、思維、知識和能力。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人地協調觀、地理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根據高中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各項核心素養又分別包括了眾多的內容,融合了科學的資源觀、環境觀等。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核心素養對高中地理教學具有指引作用,是教師設計教學內容的重要參考依據。校本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而言的,它的基本概念是學校結合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自主開發的課程。在世界教育發展的過程中,校本課程有著悠久的歷史。對于校本課程而言,學校的教師是開發課程的主體,具有編制、實施以及評價的自主性。
二、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教學意義
1.有利于完善地理教學的內容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具有內容豐富的特點,能夠對國家地理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補充,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在長期的教學發展過程中,國家課程占據著主導地位,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滿足了學生發展基本素質的需要。但是,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高中生面臨的社會競爭力越來越大,教師單純依靠國家課程進行教學無法充分實現學科教學的目標。此時,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出現有利于將更多的地理知識融入課堂,更好地展現社會發展與當地實際情況的知識內容,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汲取到更多的地理知識。比如在講解《地球的宇宙環境》內容時,教師進行校本課程教學有利于引入星云、流星體、彗星等具體的內容,引導學生學習“航天發射基地與返回基地的區位條件”等知識,豐富學生對宇宙的認識,實現拓展教學的效果。
2.有利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
當代社會的高中生要具有更好的發展需求,不僅需要掌握豐富的地理知識,而且需要具備超強的應用能力。在進行校本課程教學時,教師能夠結合教學需要,自由設計實踐教學環節、思想教育內容并進行優化組合,進而全面培養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素養。另外,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結合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選擇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以充分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狀況。所以,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增強自身的社會競爭力。比如在講解《地球的圈層結構》內容時,教師通過校本課程教學有利于尊重學生在學習方式上的差異,將“制作地球切面模型”等實踐活動引入課堂,激發學生對地核、地殼、莫霍面等的想象力。
3.有利于教師增強自身教育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引領著學生學習。在進行國家地理課程教學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僅僅體現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方面。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能夠發展自身的講解能力和管理能力。但是,在進行校本課程教學時,高中地理教師不僅需要在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還需要在課程設計與開發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在此過程中,教師擁有更大的權力和責任,需要樹立更加先進、全面的教學思想,不斷提升教育能力。通過長期的教學,教師的整體能力能夠獲得顯著的提升,其在處理教學問題時也將更加游刃有余。比如在講解《海水的運動》內容時,教師進行校本課程教學,不僅需要講解波浪、潮汐、洋流等地理知識,還需要結合學校特點設計類似于“洋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的教學內容,有利于充分提升自身的總體教育能力。
三、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教學策略
1.結合現實生活,培養學生綜合思維
高中地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教學既要順應新課改的發展方向,也要滿足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需求。在課程內容上,新課改提出了實現學科綜合教學的要求。在地理核心素養中,綜合思維是一項重要內容。基于此情況,高中地理教師在開展校本課程教學時應當注重地理知識與社會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聯系與發展的角度看問題,加強生活化地理教學案例等在課堂教學中的引用,通過生活內容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幫助學生具體認識不同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系,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意識,發展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例如,在傳授《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設計“太陽影響地球的生活現象”的校本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思維。在正式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經驗,將裝有太陽板的路燈、太陽能熱水器、農業種植等生活實例引入課堂,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自主列舉地理案例。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詳細分析這些案例。以“太陽能熱水器”為例,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太陽輻射能夠轉換成熱能,是我們生活的重要能量”,以此來強化學生對太陽與地球的聯系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地理事物之間普遍存在聯系的思想。
2.通過地圖教學,增強區域認知能力
地圖是高中生學習地理知識的工具,也是高中生認識和分析地理區域的工具。在以往的教學中,許多高中生存在讀圖識圖能力差的問題,這不利于學生發展地理核心素養。在此情況下,高中地理教師進行校本課程教學需要提升對地圖教學的重視程度,加強地圖的應用教學,努力提升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在進行地圖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地圖內容更加全面、清晰地展示出來,利用網絡資源創新地圖教學的內容,利用地理習題鍛煉學生的地圖應用能力。通過優化地圖教學,教師有利于提升校本課程教學的質量,增強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
例如,在傳授《大氣受熱過程和大氣運動》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太陽輻射示意圖”“熱力環流示意圖”“地區等壓線圖”等進行校本課程教學,鍛煉學生識讀地圖的能力。如講解“熱力環流示意圖”時,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的動態演示功能,使近地面氣壓由兩側向中間匯聚、高空氣壓由中間向兩側分散的過程真正地“動”起來,加強學生的視覺體驗;講解“地區等壓線圖”時,教師可以結合當地情況,自主繪制學校所在地區的等壓線圖,引導學生通過等壓線圖分析當地的風向。另外,教師可以通過“中國氣象網”等網絡平臺,向學生展示某一天氣系統下的大氣運動的衛星云圖,創新地圖教學的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3.開展實踐活動,鍛煉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活動是教師帶領學生獲取直接經驗的過程,對學生提升地理實踐力具有推動作用。在進行校本課程教學時,高中地理教師擁有更加自由的教學空間,以及創新教學形式的條件。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校本課程教學的主要內容,設計課內外的地理實踐學習活動,通過理論知識指導地理實踐,在地理實踐中傳授和鞏固理論知識。在設計課外活動時,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位置,利用合適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研學旅行活動,確定好活動目標,選擇好活動場地,保證好實踐活動的安全性和教育性。
例如,在傳授《水循環》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制作水循環簡易模型”的課堂實踐活動,進行校本課程教學。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應用泡沫板、小刀、彩筆、細鐵絲等材料展開實踐,在泡沫板上制作山脈、湖泊、海洋、河流等模型,利用硬紙裁剪“云朵”,借助鐵絲展現降水的過程,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再如,在傳授《地貌的觀察》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研學旅行活動進行校本課程教學,將學校所在地的河流、山地等作為實踐場地,帶領學生實地觀察河流的凸岸和凹岸、山地的陡崖等,引導學生自主闡述這些地貌的特征,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
4.滲透思想教育,傳達人地協調觀念
在素質教育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提升社會責任感、樹立科學的自然觀,以此來發展學生的品質素養。作為地理核心素養的基礎內容,人地協調觀對學生正確認識環保問題、處理人地關系具有推動作用。在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時,教師應當樹立思想教育與地理知識教學相結合的觀念,加強人地協調發展等思想教育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的滲透,幫助學生體會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重要性、掌握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措施,以此來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這樣,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落實學科課程標準。
例如,在傳授《土壤》的知識時,教師可以進行“如何在生產與生活中合理利用土壤資源”的校本課程教學,引導學生探討政府部門可以采取的舉措、青少年可以采取的舉措等。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保護土壤環境”“優化土壤資源分配”等思想,鼓勵學生踐行“分類處理生活垃圾”“宣揚環境保護思想”的行為。再如,在傳授《防災減災》的知識時,教師可以滲透“人們采取防災措施要尊重自然發展的規律”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遵循并利用自然規律的意識,以此來深化學生對人地協調觀的認識。
總而言之,高中地理校本課程教學能夠滿足高中生的學習需求與發展需求,有利于推動地理教學的發展,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生活探究能力。在將來的教學中,教師應當立足于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探究校本課程的教學策略,推動學生提升知識應用能力,不斷積累教學經驗,使高中地理校本課程教學效果更大化。
【參考文獻】
[1]吳振華,袁書琪.基于地理核心素養視角對“熱力環流原理”的再認識[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10).
[2]郭芳英.高中地理教學應該凸顯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
[3]沈新榮.基于項目學習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設置[J].教學與管理,2015(19).
[4]劉少林.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課程探究[J].品牌,2015(1).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博羅中學)